申请日2014.12.31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IPC分类号C02F3/3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管道防堵塞装置,包括绳索、铁钩、铁环、铁圈、编织网、圆柱形壳体,绳索的一端连接铁钩,铁钩勾住铁圈,铁圈为倒挂的水滴状,铁圈尾端细口部分连接编织网,铁环将编织网连同铁圈尾端细口部分固定,编织网中设有圆柱形壳体。所述的铁钩可以打开,分开编织袋和绳索。所述的圆柱形壳体包括内筒和外圈,内筒和外圈之间相隔一个圆柱体内壁,外圈侧面包围着内筒,内筒和外圈中设有可溶性材料包裹的细菌。所述的圆柱形壳体高为23cm~41cm,直径约为5cm~13cm。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有效地消除污水管道或者泵站上油脂等有机物,同时延长补充细菌周期。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处理管道防堵塞装置,包括绳索、铁钩、铁环和铁圈,其特征 在于,所述防堵塞装置进一步包括编织网和圆柱形壳体;所述绳索的一端连接 铁钩,铁钩勾住铁圈,铁圈为倒挂的水滴状,铁圈的尾端细口部分连接编织网, 铁环将编织网固定于铁圈尾端的细口部分,编织网中设有所述圆柱形壳体;所 述圆柱形壳体包括内筒和外圈,外圈环绕内筒的外侧,内筒和外圈中设有由可 溶性材料包裹的细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管道防堵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圆柱形壳体的高度范围为23cm~41cm,直径范围为5cm~13cm。
说明书
一种污水处理管道防堵塞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污水处理管道防堵 塞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通常是已经使用过的,带有日常生活、清洁、烹调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的水体。收集到的污水通常会流入污水处理厂,经过多个步骤处理后,达到一 定标准的污水将会被排入生态系统中再次进行循环。但是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 机物如油脂等,这些有机物往往会在通向污水处理厂的管道或者水泵等水流方 向发生突变的地方堆积,进而堵塞管道或者泵站,导致污水无法及时进入污水 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由于污水突然改变流动方向,因此单凭水流的冲刷无法有 效去除堆积物,只能定期地进行人工处理,但是处理步骤十分繁琐,同时耗费 大量的人力物力。
目前已有案例是投放能强力分解油脂等有机物的细菌进入污水系统解决上 述问题。这些能强力分解油脂等有机物的细菌吸附在油脂表面生长繁殖,将大 分子物质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然后在水体的冲刷下进入污水处理厂。但是污水 管道中会持续流入新的污水,新的污水中带来的细菌会与投放的细菌进行竞争, 另外新的污水也在不断稀释着投放的细菌,因此需要每天定期补充新的细菌, 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管道防 堵塞装置,解决每天投放能强力分解油脂等有机物细菌所带来人力物力消耗和 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处理管道 防堵塞装置,包括绳索、铁钩、铁环、铁圈、编织网、圆柱形壳体,所述绳索 的一端连接铁钩,铁钩勾住铁圈,铁圈为倒挂的水滴状,铁圈尾端细口部分连 接编织网,铁环将编织网固定于铁圈尾端的细口部分,编织网中设有所述圆柱 形壳体;所述圆柱形壳体包括内筒和外圈,外圈环绕内筒的外侧,内筒和外圈 中设有由可溶性材料包裹的细菌。
所述内筒和外圈选用的可溶性材料溶解度不同,内筒的溶解度要比外圈的 高。当装置投放进入管道后,内筒里的可溶性材料溶解,快速析出所包裹的细 菌,细菌将吸附在管壁的油脂等有机物分解发酵。而外圈的可溶性材料缓慢溶 解,持续地与新流入污水混合,清除其中的有机物。
本实用新型绳索的一端固定于管道或者泵站开口处,连接绳索另一端的编织 网通过管道或者泵站开口进入污水水体中。装置的密度高,从而整个装置可沉 入水体中,当可溶性材料溶解殆尽后,装置的密度发生改变,圆柱形壳体将上 浮到水体表面。
作为优选,污水水体流速为每天200立方米时装置可使用90天,水体流速 为每天400立方米时装置可使用60天。
作为优选,所述圆柱形壳体的高度范围为23cm~41cm,直径范围为 5cm~13cm。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有效地消除污水管道或者泵站上油脂 等有机物,同时通过控制可溶性材料溶解速度,延长细菌的停留时间,减少装 置更换次数,延长更换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