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表面活性剂使用的过程中,使得产品的性能以及生产工艺得到改善,因而被广泛应用在工农业以及日常生活当中。其中,在合成洗涤剂当中,就添加了表面活性剂,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技术与运用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表面活性剂废水特点阐释
由于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来源相对广泛,所以与普通生活污水存在本质的区别。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面活性剂废水的pH值偏高,偏弱碱性,且pH值一般控制在8-11之内;
另一方面,表面活性剂废水成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通过深层分析可以发现,表面活性剂会对难溶性物质加以包裹,并且形成胶体,所以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同时,也包含了磷酸、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等多种助剂和油类物质。另外,废水来源不同,其COD的差异明显,所以也属于处理难度较大的有机工业废水[1]。
2、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技术的实践运用
2.1 微电解处理技术
对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中,微电解处理技术的应用较为频繁,属于新型的技术。该处理技术指的就是将粒子充填至电解反应器当中,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之下,导电粒子会发生极化,最终形成微小的电解槽。当处于特定的操作条件下,就会在装置的内部形成羟基自由基,同时还有产生新生态的混凝剂。在这种情况下,由表面活性剂所产生的废水污染会就会出现类型多样的反应现象,在短时间内去除废水当中含有的污染物。现阶段,对于微电解处理技术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微电解处理技术和其他技术的联合使用方面。其中,有学者将微电解与混凝法相互结合,对高浓度LAS废水进行处理,了解了pH值、混凝土沉淀以及铁炭比对于处理效果产生的影响。通过对两种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使出水当中COD与LAS都满足了排放的标准要求。
2.2 生物氧化处理技术
伴随生物技术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微生物的运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在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中引入生物氧化处理技术,因具体的方法与使用的设备简易且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所以被广泛应用站在实践过程中。而对于处理工艺而言,生物膜、活性污泥与UASB的应用最常见。如果表面活性剂处于曝气的状态,很容易出现大量的泡沫。由此可见,在设计该工艺的过程中,应选择不完全厌氧的方法完成预处理,随后采取好氧处理的措施。
2.3 泡沫分离处理技术
所谓的泡沫分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吸附原理是最重要的依据。其中,由于溶液内所含溶质表面活性是不同的,所以水中如果含有表面活水剂就会出现鼓泡的情况。这样一来,若表面物质活性较强,则会最先在分散相或者是连续相的界面位置被吸附。在此基础上,通过灵活运用浮力原理,可以上升至溶液的上部,随即产生泡沫层,实现泡沫层与液体主体分离的目标。当泡沫被分离以后,即可通过破泡处理手段,有效地达到获取富集产物的目标。在加入絮凝剂的同时,絮凝沉淀的任务也随即完成。此时,絮凝物就会在压滤的作用下成渣,而上清液返回并进行再次处理。
2.4 混凝沉淀处理技术
一般来讲,混凝沉淀处理技术就是集中废水当中的胶体粒子与微小的悬浮物,最终将其去除。因为表面活性剂浓度不高,所以在水体当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分散或者是吸附于胶体颗粒的表面,因而合理地选择药剂对水中所含表面活性剂进行处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当前,很多水厂在常规水处理的过程中,会选用混凝沉淀的处理技术,进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效果。
2.5 吸附分离处理技术
吸附分离处理技术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一种形式,活性炭吸附废水当中的LAS容量相对较大,在常温环境中,每克活性炭能够吸附55.8毫克的LAS,但是再生的难度极高,即便能够再生,吸附能力也会明显降低,所以对吸附分离处理技术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而天然粘土矿物吸附剂,特别是硅藻土,价格不高且应用广泛,但实际的吸附容量与速度仍需不断增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治理表面活性剂废水方面,可以选择使用的治理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仅单独采用某一种处理技术,会直接增加使用的成本,难以取得理想的处理效果。为此,必须要综合考虑废水性质、状态与要求,灵活选用组合工艺,在确保出水达标的同时,尽量减少水处理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质量与效果的全面提升。(来源:广州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