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工艺

发布时间:2023-11-6 10:31:27

公布日:2022.12.06

申请日:2022.09.15

分类号:C02F11/147(2019.01)I;C02F11/121(2019.01)I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所述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中投加第一有机聚合物溶液,搅拌3-5min,得到调理中间物;向所述调理中间物中投加第二有机聚合物溶液,搅拌3-5min,得到调理污泥;对所述调理污泥进行机械脱水。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脱水后的后续处理难度较高的技术问题。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中投加第一有机聚合物溶液,搅拌3-5min,得到调理中间物;向所述调理中间物中投加第二有机聚合物溶液,搅拌3-5min,得到调理污泥;对所述调理污泥进行机械脱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包括聚乙烯吡啶或聚氧乙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包括阳离子甲壳素或羟乙基甲壳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包括聚季铵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包括聚丙烯酰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3%,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溶液的投加量为所述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质量的1-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2%,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溶液的投加量为所述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质量的2-7%。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的分子量为1×105-1×106,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的离子度大于或等于9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的分子量为5×106-2×107,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的离子度为30-70%。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调理污泥进行机械脱水的步骤包括:通过隔膜板框压滤机对所述调理污泥进行机械脱水。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脱水后的后续处理难度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所述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向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中投加第一有机聚合物溶液,搅拌3-5min,得到调理中间物;

向所述调理中间物中投加第二有机聚合物溶液,搅拌3-5min,得到调理污泥;

对所述调理污泥进行机械脱水。

可选地,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包括聚乙烯吡啶或聚氧乙烯。

可选地,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包括阳离子甲壳素或羟乙基甲壳素。

可选地,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包括聚季铵盐。

可选地,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包括聚丙烯酰胺。

可选地,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3%,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溶液的投加量为所述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质量的1-5%。

可选地,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2%,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溶液的投加量为所述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质量的2-7%。

可选地,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的分子量为1×105-1×106,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的离子度大于或等于90%。

可选地,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的分子量为5×106-2×107,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的离子度为30-70%。

可选地,所述对所述调理污泥进行机械脱水的步骤包括:

通过隔膜板框压滤机对所述调理污泥进行机械脱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所述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包括步骤:向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中投加第一有机聚合物溶液,搅拌3-5min,得到调理中间物;向所述调理中间物中投加第二有机聚合物溶液,搅拌3-5min,得到调理污泥;对所述调理污泥进行机械脱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两种有机聚合物组合调理的方式对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进行调理,再对调理后的污泥进行机械脱水,即可简单快速地实现对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的深度脱水,本申请提供的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方法,一方面,药剂投加量少、调理过程简单、生产过程无恶臭、脱水后得到的泥饼含水率低至60%以下,另一方面,脱水后的滤液由于未曾引入易造成厌氧氨氧化管路结垢及再生水车间超滤膜堵塞的金属离子,可以有效降低技术脱水后的后续处理难度,解决了现有技术脱水后导致后续处理难度增大的技术问题。

(发明人:侯正卿;丁新燕;李刚;苏航;张益康;王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