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8-3-4 9:42:48

  申请日2017.09.30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103/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方法及系统,步骤是:A、固液分离;B、一级生物质净化处理;C、二级生物质净化处理;D、三级生物质净化处理;E、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F、一级生态湿地;G、二级生态湿地;H、三级生态湿地;I、四级生态湿地;J、五级生态湿地;K、六级生态湿地;L、七级生态湿地;M、八级生态湿地;N、九级生态湿地;O、十级生态湿地;P、潜流湿地;Q、十一级生态湿地;R、十二级生态湿地;S、十三级生态湿地;T、十四级生态湿地;U、十五级生态湿地。系统由固液分离设备、一至十五级生态湿地组成。方法易行,操作简便,成本低,经处理后氨氮、总氮、磷酸盐、总磷主要污染物含量稳定控制范围内。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的方法,其步骤是:

  A、固液分离:选用每小时处理10吨猪粪的固液分离设备,将养猪场或沼气池出来的养殖废水进行固液分离,固体部分堆沤发酵用于生产有机肥,液体部分进入该生态处理系统的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池;

  B、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建6-10m×5-7m×1.5-2.0m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按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每10吨放入1-2吨稻草:每隔5-7个月添加0.5-1吨稻草,养猪场废水经过固液分离后废水直接进入通过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底部;

  C、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建6-10m×5-7m×1.5-2.0m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按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每10吨放入1-2吨稻草:每隔5-7个月添加0.5-1吨稻草,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表面出水通过管道进入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的底部;

  D、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建6-10m×5-7m×1.5-2.0m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按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每10吨放入1-2吨稻草:每隔5-7个月添加0.5-1吨稻草,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表面出水通过管道进入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底部;

  E 、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建6-10m×5-7m×1.5-2.0m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按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每10吨放入1-2吨稻草:每隔5-7个月添加0.5-1吨稻草,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出水通过管道进入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底部;

  F、一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5-1.0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48-6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30-35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G、二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H、三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5-0.9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38-4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30-35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I、四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J、五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5-0.9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38-4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30-35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K、六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L、七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M、八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N、九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O、十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P、潜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1.2-1.6 m,水泥砖混结构潜流湿地,潜流湿地容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5-10倍,填充五层材料,分别在底部填充黏土,在黏土上填充细沙,在细沙上填充颗粒状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层填充粗沙,最上层填充碎石,种植美人蕉;

  Q、十一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R、十二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S、十三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T、十四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U、十五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 m,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2.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的系统,它由固液分离设备、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一级生态湿地、二级生态湿地、三级绿生态湿地、四级生态湿地、五级生态湿地、六级生态湿地、七级生态湿地、八级生态湿地、九级生态湿地、十级生态湿地、潜流湿地、十一级生态湿地、十二级生态湿地、十三级生态湿地、十四级生态湿地、十五级生态湿地组成,其特征在于: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分别通过管道与固液分离设备、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相连,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通过管道分别与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相连,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通过管道分别与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相连,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通过管道分别与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一级生态湿地相连,一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二级生态湿地相连,二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一级生态湿地、三级绿生态湿地相连,三级绿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二级生态湿地、四级生态湿地相连,四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三级绿生态湿地、五级生态湿地相连,五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四级生态湿地、六级生态湿地相连,六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五级生态湿地、七级生态湿地相连,七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六级生态湿、八级生态湿地相连,八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七级生态湿地、九级生态湿地相连,九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八级生态湿地、十级生态湿地相连,十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九级生态湿地、潜流湿地相连,潜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十级生态湿地、十一级生态湿地相连,十一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潜流湿地、十二级生态湿地相连,十二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十一级生态湿地、十三级生态湿地相比,十三级生态湿地十二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十三级生态湿地、十四级生态湿地相连,十四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与十五级生态湿地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潜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1.2-1.6 m,水泥砖混结构潜流湿地,潜流湿地容积为设计处理生活污水量的5-7倍,填充五层材料,分别在底部填充20-30 cm厚度黏土、在黏土上填充20-30cm厚度细沙,在细沙上填充30-40cm厚度颗粒状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层填充20-30 cm厚度粗沙,最上层填充30-40cm碎石,种植美人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的细沙:直径在3mm以下的河沙,所述的粗沙:直径在3-5mm之间的河沙。

  说明书

  一种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环境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方法,同时还涉及一种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的系统,尤其适用于亚热带规模化养猪场养殖废水染物治理,实现达标排放。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江河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已逐渐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如几个大型湖泊(太湖等)及其周边地域频繁爆发“蓝藻”,很多小河 (浏阳河等)和溪流经常被水葫芦淤积,阻塞河道、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正常繁衍和生长。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往往采取工程措施(清除湖泊淤泥,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等);土地处理(通过土壤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微生物转化和植物吸收等作用来净化污水)等。几个大型湖泊及其周边地域的地方政府花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资源应用工程措施治理富营养化,1-2年以后又恢复原状,治理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因为我国目前种植业和养殖业严重脱节,种植业过量施用氮磷类化学肥料,导致农田氮磷大量积累和流失;养殖业废弃污染物直接排放。只有农区环境氮磷得有效控制,特别是显著减少规模化养殖场向环境排放COD、氮、磷的现象,溪流、河道和湖泊水体的自净功能就会恢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现有的养殖废水的治理方法是在沼气池厌氧发酵后,沼液工厂化处理一般沿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絮凝、厌氧、曝气、生物膜培养活性淤泥进行消化反硝化),治理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电能(曝气装置、水体提升设备、搅拌装置和吹脱装置等),需要添加大量化学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等),需要专业人员维护管理,并产生大量淤泥需要再处理,治理后排放的水COD、氮、磷含量有效降低了,但是氯离子、铝离子含量增加又对水体产生次生污染。存栏生猪3000-6000头规模的养猪场采用工厂化处理工艺处理养殖废水,其处理设备系统的建设费用一般在300-500万元,日常运行维护成本为800-2000元/天,养殖场不愿意建,有的养殖场建了该处理设施也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为了节约1000元/天左右的运行维护费用)。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近年来构建的以绿狐尾藻生态湿地为核心技术的养殖废水生态治理方法技术成本只有工厂化处理技术的30-40%,日常运行维护成本只有工厂化处理技术的10-20%,处理工程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絮凝剂,也不需要使用电能,不对水体产生次生污染。是一种养殖户建得起也用得起的养殖废水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的方法,方法易行,操作简便,工程建设成本低(只有常规养殖废水处理工程建设成本的1/3),运行费用少(只有常规养殖废水处理工程建设成本的1/10),养殖废水经该系统处理后COD、氨氮、总氮、磷酸盐、总磷等主要污染物含量稳定控制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1年11月26 日批准的《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范围内。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的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该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由多级前端调节和基质净化池、多级生态湿地等装置组成,前端调节和基质净化池总容积为设计养殖废水处理量的5-10倍,表面流生态湿地和潜流生态湿地总容积为设计养殖废水处理量的50-100倍。通过前端调节和基质净化池、绿狐尾藻生态湿地、潜流湿地等装置等三部分构建的养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吸收、消纳、减控废水中COD、氮和磷。生态湿地收割的绿狐尾藻经粉碎、脱水,适量玉米粉、添加0.1%植物乳杆菌和0.4%酿酒酵母充分搅拌均匀后发酵20天可作为母猪饲料。操作方便,成本低,无需运行成本,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广大亚热带地区集约化养猪场应用推广。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养猪场(存栏生猪3000-6000头,年出栏生猪6000-12000头;日产废水40-60吨,废水中COD含量为9000-11000mg/L、氨氮含量2000-2800mg/L、总磷含量140-160 mg/L)养殖废水污染生态减控,一种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的方法,其步骤是:

  A、固液分离:选用每小时处理10吨左右猪粪的固液分离设备(市场购置,如盐城市大丰国宏环保设备制造厂生产的GH-200猪粪处理机),将养猪场(或沼气池)出来的养殖废水进行固液分离,固体部分堆沤发酵用于生产有机肥,液体部分进入该生态处理系统的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池。

  B、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建6-10m(长)×5-7m(宽)×1.5-2.0m(深)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按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每10吨放入1-2 吨稻草(稻草逐渐分解,每隔5-7个月需要添加0.5-1吨稻草),养猪场废水经过固液分离后废水直接进入通过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底部。

  C、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建6-10m(长)×5-7m(宽)×1.5-2.0m(深)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按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每10吨放入1-2 吨稻草(稻草逐渐分解,每隔5-7个月需要添加0.5-1吨稻草),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表面出水通过管道进入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的底部。

  D、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建6-10m(长)×5-7m(宽)×1.5-2.0m(深)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按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每10吨放入1-2 吨稻草(稻草逐渐分解,每隔5-7个月需要添加0.5-1吨稻草),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表面出水通过管道进入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底部。

  E、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建6-10m(长)×5-7m(宽)×1.5-2.0m(深)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按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每10吨放入1-2 吨稻草(稻草逐渐分解,每隔5-7个月需要添加0.5-1吨稻草),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出水通过管道进入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底部。

  F、一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5-1.0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48-62cm黏土(填充黏土,黏土可吸附污水中磷酸盐及氨氮,也可减少高浓度养殖废水中磷酸盐及氨氮向地下渗滤,下同),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30-35cm(保持生态湿地比较浅的水深,以利于流动水体接触空气增加湿地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促进消化微生物将氨氮转化为硝氮,下同)。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G、二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 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 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H、三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5-0.9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38-4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 30-35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 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I、四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 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 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J、五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5-0.9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38-4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 30-35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 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K、六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 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 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L、七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 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 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M、八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 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 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N、九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 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 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O、十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 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 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P、潜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1.2-1.6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潜流湿地,潜流湿地容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5-10倍。填充五层材料,分别在底部填充20-30cm厚度黏土、在黏土上填充20-30cm厚度细沙,在细沙上填充 30-40cm厚度颗粒状“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层填充 20-30cm厚度粗沙,最上层填充30-40cm碎石,种植美人蕉。美人蕉在每年的6月下旬和10月下旬各收割一次。污水通过在潜流湿地里垂直流动时充分接触空气以增加污水中氧含量,通过接触膨润土、黏土、煤渣等填料吸附污水中的磷酸盐、氨氮和有色悬浮物,美人蕉等植物生长发育期根系从污水中吸收氮磷,获得净化水体,使水体更清澈透明的效果。

  Q、十一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 18-2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R、十二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S、十三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T、十四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U、十五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底部填充18-22cm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 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所述的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包括一、二、三、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为钢筋水泥结构水池,深度150-200cm,每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的设计容积为生活污水处理量的1.5-3.0倍,首次按照每吨生活污水添加100-200kg稻草的标准添加稻草,同时添加微生物菌剂红菌保6号1-2kg;以后每5-7月按照首次添加量的50%添加一次稻草。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主要功能是调节生活污水中碳氮比、酸碱度和微生物种群,并拦截细微颗粒物及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有害物质(如油脂等)、降解部分COD和氨氮。

  所述的生态湿地(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级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为钢筋水泥结构或者水泥砖混结构,湿地底部填充20-50cm黏土(红壤细土),保持25-75cm水深度,每级生态湿地容积为设计日处理养殖废水量的5-10倍,种植绿狐尾藻。种植绿狐尾藻15天后喷洒微生物菌剂红菌保6号1-2kg,10天后开始将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处理后的养殖废水导入生态湿地。绿狐尾藻在高氨氮水环境中生长快,生物量高达10000-12000kg/667m2,需要吸收大量的氮和磷(每m2湿地绿狐尾藻生长对氮的吸收量约为0.6kg/年,对磷的吸收约为0.1kg/ 年);绿狐尾藻有泌氧功能,可以显著增加污染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绿狐尾藻可与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每年每m2湿地绿狐尾藻通过与其共生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可将1.0-1.2kg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该湿地在4月20日-12月30日之间,每间隔20-30天收割1次绿狐尾藻,将绿狐尾藻粉碎并部分脱水后,添加适量玉米粉发酵可生产成母猪或土猪饲料。

  所述的潜流湿地:潜流湿地容积为设计处理生活污水量的1.5-2.5倍,深度 100-160cm。填充五层材料,分别在底部填充20-30cm厚度黏土、在黏土上填充20-30cm 厚度细沙,在细沙上填充30-40cm厚度颗粒状“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层填充20-30cm厚度粗沙,最上层填充30-40cm碎石,种植美人蕉。美人蕉在每年的6月下旬和10月下旬各收割一次。

  所述的绿狐尾藻:学名Myriophylium clatinoides,为小二仙草科狐尾藻属草本植物,该植物可在COD含量达3000-5000mg/L、氨氮含量达500-900mg/L的高浓度的污染水体中生长,生物量高达150-225吨干草/公顷,对污染水体中氮磷具有超强的吸收和降解能力;该植物具有泌氧功能,可显著增加被污染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以利于水中动物和微生物生长繁衍,增强水体的生态自净能力;绿狐尾藻可与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绿狐尾藻还是一种优质饲料资源,粗蛋白含量高达 19-23%,富含各种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经粉碎和部分脱水后发酵15-20天可加工成猪、牛、鸡、鹅、鸭、鱼等动物饲料,用于开展生态养殖。

  所述的红菌保6号:为专利产品,专利申请号为201110030121.7,无锡中科活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微生物菌剂,产品中含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种群。

  所述的颗粒状“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是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工业园格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颗粒状“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所述的细沙:直径在3mm以下的河沙。

  所述的粗沙:直径在3-5mm之间的河沙(过滤掉3mm以下的河沙,筛出5mm以上的粗沙粒)。

  通过上述技术措施(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技术)主要是调节了生活污水中碳氮比、 pH和微生物种群,拦截了细微颗粒物及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有害物质(如油脂等)、降解部分COD和氨氮;生态湿地净化技术主要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末端强化处理技术主要依靠填充的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吸附养殖废水中游离的磷酸盐、氨氮和悬浮物,使处理后的水体更清澈。通过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处理、生态湿地净化(含潜流湿地净化技术)和末端强化处理等技术有机结合达到系统末端出水中COD、氨氮、总氮、磷酸盐和总磷等污染物含量稳定低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11月26日颁布实施的《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控制指标值。其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进步具有建设投入少、维护成本低,运行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等),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系统各级之间的水流依靠地形的落差自然流动、不需要电力,维护管理简单方便,治理效果好且稳定。

  一种养猪场养殖废水生态治理的系统,它由固液分离设备、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一级生态湿地、二级生态湿地、三级绿生态湿地、四级生态湿地、五级生态湿地、六级生态湿地、七级生态湿地、八级生态湿地、九级生态湿地、十级生态湿地、潜流湿地、十一级生态湿地、十二级生态湿地、十三级生态湿地、十四级生态湿地、十五级生态湿地组成,其特征在于:固液分离设备通过管道与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连接,养殖废水经固液分离后废水通过管道进入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养殖废水经固液分离后废水通过管道进入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通过管道分别与固液分离设备、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相连,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通过管道分别与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相连,一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二级生态湿地相连,三级绿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二级生态湿地、四级生态湿地相连,五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四级生态湿地、六级生态湿地相连,七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六级生态湿地、八级生态湿地相连,九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七级生态湿地、十级生态湿地相连,潜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十级生态湿地、十一级生态湿地相连,十二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十一级生态湿地、十三级生态湿地相连,十四级生态湿地通过管道分别与十三级生态湿地、十五级生态湿地相连(养殖废水平面水流方向见附图2、截面水流方向见附图3)。

  通过设计4级前端调节与生物基质处理池、十五级生态湿地,上一级和下一级生态湿地之间保持5-10cm的高度差,按照上述各另部件相互依次相连,养殖废水在系统内由前端到末端(前后)、由表面至底部(上、下)均匀持续流动,养殖废水和生物基质 (稻草与相关微生物)充分接触、养殖废水和与绿狐尾藻植株及其附着在绿狐尾藻上的微生物充分接触,以利于绿狐尾藻对氮磷的吸收、微生物对氨氮的转化,获得相同对污染物稳定的处理效果。

  现对上述21个步骤相互之间的关系作如下说明:

  A、固液分离:利用猪粪固液分离设备(市场购置,如盐城市大丰国宏环保设备制造厂生产的GH-200猪粪处理机)将养猪场(或沼气池)出来的养殖废水进行固液分离,固体部分堆沤发酵用于生产有机肥,液体部分进入该生态处理系统的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池。

  B、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建5-7m(长)×5-7m(宽)×1.5-2.0m(深) 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放入3-4吨稻草(稻草逐渐分解,每隔5-7个月需要添加2-3 吨左右稻草),养猪场废水经过固液分离后废水直接进入通过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底部。

  C、二级生物质净化处理:建5-7m(长)×5-7m(宽)×1.5-2.0m(深)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放入3-4吨稻草(稻草逐渐泛滥,每隔5-7个月需要添加2-3吨左右稻草),一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表面出水通过管道进入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的底部。

  D、三级生物质净化处理:建5-7m(长)×5-7m(宽)×1.5-2.0m(深)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放入3-4吨稻草(稻草逐渐泛滥,每隔5-7个月需要添加2-3吨左右稻草),二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表面出水通过管道进入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底部。

  E、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建5-7m(长)×5-7m(宽)×1.5-2.0m(深)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池,放入3-4吨稻草(稻草逐渐分解,每隔5-7个月需要添加2-3吨左右稻草),三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出水通过管道进入四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处理处理池底部。

  F、一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5-0.9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3-5),底部填充38-4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30-35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G、二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H、三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5-0.9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3-5),底部填充38-4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30-35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I、四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J、五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5-0.9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3-5),底部填充38-4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30-35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K、六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L、七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M、八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N、九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O、十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P、潜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1.2-1.6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潜流湿地,潜流湿地容积为设计处理生活污水量的5-7倍。填充五层材料,分别在底部填充20-30cm厚度黏土、在黏土上填充20-30cm厚度细沙,在细沙上填充30-40cm 厚度颗粒状“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功能单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层填充20-30cm厚度粗沙,最上层填充30-40cm碎石,种植美人蕉。美人蕉在每年的6月下旬和10月下旬各收割一次。污水通过在潜流湿地里垂直流动时充分接触空气以增加污水中氧含量,通过接触膨润土、黏土、煤渣等填料吸附污水中的磷酸盐、氨氮和有色悬浮物,美人蕉等植物生长发育期根系从污水中吸收氮磷,获得净化水体,使水体更清澈透明的效果。

  Q、十一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R、十二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S、十三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T、十四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生态湿地依靠绿狐尾藻生长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绿狐尾藻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等共生并通过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将生活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空气中的氮气,底部填充的黏土也有效吸附养殖废水中的磷酸盐,使污染水体逐渐净化。

  U、十五级生态湿地:建宽度5-7m,深度0.9-1.2m,长度根据建设用地实际确定的水泥砖混结构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体积为设计处理养殖废水量的4-6),底部填充18-22cm 黏土(红壤细土),种植绿狐尾藻,蓄水深度70-80cm。绿狐尾藻种植成活后(种植后 10-13天)在绿狐尾藻植株上均匀喷施1-2kg红菌保6号,将四级生物质净化处理池水从表面通过管道引入一级狐尾藻生态湿地底部。

  本发明与现有养殖废水处理工程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①建设成本低:现有污水处理工程需要建厌氧池、瀑气池及相应的固液分离离心机、鼓风瀑气机等机械设备,一个规模养猪场(存栏6000头左右猪规模)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和设备投入一般在400-600万元之间,养殖农户难以接受。本发明的养猪场养殖废水污染物生态处理方法,建立4级生物质净化生池、7级由绿狐尾藻为优势种群的生态湿地、末端强化处理池组成。丘陵地区可依托有一定高度差(度差在10-20cm之间)的荒地、荒山、林地、稻田等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平原区利用蓄水深度(上一级湿地比下一级湿地蓄水高度多5-8cm)梯度,维持系统内部废水自流,在流动过程氮被吸收、被硝化反硝化,磷被吸收、被固定。本养猪场养殖废水污染生态减控方法的建设成本在 100-200万元之间(只有常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成本的1/3);养殖农户可以接受,易于在养殖区推广和应用。

  ②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现有污水处理技术中瀑气机械设备需要电力;本处理方法从猪舍废弃物固液分离机液体出口-1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生池-2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生池-3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生池-4级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生池-1级生态湿地-2级生态湿地-3级生态湿地-4级生态湿地-5级生态湿地-6级生态湿地-7级生态湿地-末端强化处理池排放口是依托地形由高到低(或蓄水深度由高到低)排列,污水在系统内部自动流动,不需要任何动力和电力;生态湿地种植是多年生绿狐尾藻,不需要每年播种或移植,不需要特别的技术,栽培管理方便;运行过程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试剂。该养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成本每年约需要1-2万元,只有常规污水处理工程系统运行成本的1/10。另外绿狐尾藻经粉碎部分脱水后发酵处理,可开发作为养殖母猪和生态品牌草猪的饲料(绿狐尾藻作为母猪和土猪饲料生产及生态养殖方法已另申请了专利,申请号分别是201710684543.3、201710684544.8),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③治理效果好:本养猪场废水生态处理方法通过前端调节与生物质净化生池有效降解COD,通过湿地植物对氮、磷吸收能力强,特别是绿狐尾藻的叶片形态非常象常规污水处理中的“生物膜”,有利于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等微生物的附着,废水中铵态氮通过硝化反硝化转化为氮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减少了废水中铵态氮的含量,实现养猪场废水经生态处理后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附表1、附表2、附表3)。

  总之,本发明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容易被养殖农户接受,对中型养猪场废弃物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COD)有极好的处理效果,在长江中下游广大亚热带地区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