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发布时间:2014-1-14 14:10:50
十二五”时期是栖霞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制定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对栖霞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三个发展”重点任务,加快实现“一带三区五大产业”总体布局、“三业栖霞”总体目标和“南京副城、液晶光谷、智慧新区、和谐家园”的目标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文本在编制中力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栖霞区区委、区政府在“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国家、省、市环保局有关“十二五”环境规划指导性文件的精神,并作为栖霞区在“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我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一)污染物减排工作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有所下降
  “十一五”期间,我区通过淘汰落后工艺,关停搬迁化工、水泥企业,新建污水处理厂,严格总量审批等措施,将超额完成南京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预计到“十一五”末,将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5610吨、二氧化硫减排483吨。
  (二)全区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以栖霞区迈皋桥地区的空气自动监测点监测数据为准,2008年栖霞区平均空气污染指数77.9%,优良天数303天,优良天数比82.8%,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标准(III级);九乡河口、三江河口、长江栖霞段、七乡河、九乡河断面水质达标率80%以上;环境噪声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近几年来,全区小康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达到80分以上。
  (三)多举并进,废弃物管理工作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弃物数量呈上升趋势,2008年全区危险废弃物产生量达到1694吨,处置工作直接关系到区域环境安全。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我局增设了固废科,加强固体废物的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局通过监督执法、加强危险废弃物转移管理、实施危险废弃物申报制度,组织了全区医疗废弃物调查,对危险物储存、转移、处置全过程掌控,推动企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006年至2008年,我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85%、86%、89%,2009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力争到2010年达到92%的目标。危险废弃物处置率能够完成“十一五”规划中100%的目标要求。
  (四)政府重视,环保投入逐年提升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环保优先方针,设立了污染防治的专项资金120万元,作为推进环保创建工作目标与环保项目建设的引导资金,为我区的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另外,随着政府对环保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全区环保投入力度也在逐年加大,占全区GDP的比重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2007、2008年和2009年,我区用于环境综合整治、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和砂场整治、景观绿化、河道治理等的资金投入分别为2.7亿、4.24亿和8.16亿元,分别占全区GDP的2.04%、2.7%和2.3%。
  (五)其他工作完成情况
  1、实施清洁生产取得初步成效。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截止至2009年底,已有金陵石化研究院、凯燕电子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2010年再推进枫铃电镀容器有限公司等11家,预计到“十一五”末,累计完成28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2、系列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截止目前,我区已拥有省级环境优美示范镇2个,省级生态村3个,省级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5个,秸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2个,完成省级绿色社区3个,市级绿色社区16个,有力推动了社区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建省级绿色学校5所,市级绿色学校(幼儿园)19所,普及学校环境教育。
  3、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疏浚县乡河道42条、共计90.85公里,整治村庄河塘99个,累计疏浚淤积土方542.58万立方米;完成了38.7公里的道路改造和57.6公里道路硬质化改造;完成植树造林12857亩,村庄绿化52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8%;开展全区饮用水源地砂场整治专项行动,关闭砂场104家。
  4、推进园区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相继完成了栖霞经济开发区、迈皋桥创业园、三江口工业园、龙潭物流基地、马群科技园5个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生命科技创新园、钟山创意产业园两个创新平台项目规划环评工作,确定各园区平台的产业定位、功能布局,对园区建设开发的环境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环境防范和处理措施,提高了园区环境容量。
  5、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区环保局结合我区区域发展实际和部门工作,相继组织完成了《关于我区实施环境优先战略的调查报告》、《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业园区污水排放情况调查》等课题研究,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挑战与任务
  (一)“十二五”我区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机遇
  1、发展形势促进环保地位不断提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环境保护在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本轮环境保护规划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仙林副城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四规合一”,规划地位大幅提升。同时,2014年青奥会的承办,将进一步提升我区的环保能力,改善环境质量。
  2、低碳化发展路径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选择低碳化发展路径是我区完成碳强度减排指标,突破资源能源瓶颈的必然要求,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将逐步成为我区经济工作重点。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势必促进石化、钢铁、电力等“高碳”行业的产业升级改造,加快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低碳”行业发展,提升我区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3、公众积极维护环境权益促进环保能力提升。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和环境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高质量生态环境与舒适人居环境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十二五”期间,公众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要求与舆论监督的加强,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区环保工作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
  (二)“十二五”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1、区域环境位置敏感。我区规划总面积为376.09平方公里,占有长江岸线约80公里,整体呈现“南居北工”的发展格局。开发区及东区范围内分布着金陵石化炼油厂、中国水泥厂、华能电厂等大型工业企业,还有正在规划建设的以金陵石化炼油厂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示范园,依托龙潭港新建的龙潭物流基地、仙林高校科技园内兴建的液晶谷等市政府重点园区和项目。该区域规划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紧邻长江,位于主城和仙林副城的上风向,区域污染监管和风险防控责任重大。同时,在我区长江岸线上还分布着燕子矶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多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栖霞、龙潭、靖安还存在着农村和工矿企业自备水厂的取水口。水源地保护与沿江工业园区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农村水源地保护工作压力较大。
  2、整体环境质量堪忧。虽然近年来全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依然在80分以上,但我区总体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部分区域、部分质量指标不容乐观。环境空气方面,我区燕子矶地区受化工生产影响,各类恶臭因子超标现象明显;空气降尘方面,2010年上半年,分布在迈皋桥、仙林、燕子矶、尧化等区域内5个降尘点数据明显高于往年,全部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建筑扬尘已成为影响我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水环境方面,受区域城市建设、人口增加、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我区七乡河、九乡河和便民河等省控、市控断面难以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属于劣五类水质,23条农村地表水为Ⅴ类水体,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质富营养化现象明显。
  “十二五”期间,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将造成城镇生活污染负荷的大幅度增加,给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带来巨大压力;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以氮氧化物污染及复合污染为特征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日渐突出;新一轮大范围、高强度、集中式城市建设引起的扬尘污染,势必将对空气质量的改善造成严重影响。由于雨污分流、工程截污等工程的实施效果短期难以显现,工程整治措施尚不成熟,河道黑臭问题难以得到全面有效解决。噪声、油烟、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扰民问题投诉率依然较高。
  3、工业污染负荷较重。我区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区,石化、水泥等行业污染排放负荷较重。根据环境统计数据显示,我区2009年列入环境统计企业88家,江南八区中位列第一,化工企业143家,在全市区县中位列第一(全市681家)。工业企业COD排放量1660吨,占全市总量的7.4%,SO2排放量24182吨,占全市总量的18%,危险废弃物产生量6594吨,占全市总量的32%。由此可见,全区单位面积工业污染负荷较重,环境风险度高,环境承载空间有限,对区域环境监管、应急处置、污染物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环境生态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保障区域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我区开发区东区内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等设施尚未建设,近郊雨污收集系统尚待完善,远郊地区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还不具备,这些对园区项目落地、城市环境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都产生重要影响。
  5、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偏弱。一是队伍建设方面,栖霞区环保局在全市13个区县环保局中人员最少,街道、园区环保机构建设还不完善,与区域环保监管工作要求已不相适应。近两年来,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下,区环保局局陆续增加了5人。目前在职人数为33人,而实际在岗人员为31人。即便如此,我局在编人员数依然难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全市13个区县平均人数为46人)。二是能力建设方面,目前,栖霞区在放射性监测与管理、环境应急处置、污染源在线监控、危险废物监测与管理等方面还是空白,环境监测能力也相对较低,配备的监测、监察仪器设备缺项较多,处理和应对重大环保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还相对薄弱。三是办公场所方面,区环保局目前工作的办公楼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末,面积980平方米,局机关、监察大队、监测站集中办公。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大楼办公场所已经捉襟见肘、无房可用。按照市环保局下达的标准化监测站建设要求,监测用房就要达到1000平方米(监测站现有用房面积330平方米),今后还要增设科室和人员,增加的人员办公、仪器设备安置已无法安排。
  三、“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作为“十二五”期间栖霞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切入点;以污染减排为抓手,进一步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量;以2014年南京青奥会为重要契机,全面整治大气污染,明显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全面整治河湖水体,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加大环保投入,提高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在实现环境形势趋好的同时,严格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改善民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的监控水平,到“十二五”末,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有效解决工业废气污染、扬尘污染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形成完备的环境基础设施系统,区域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0天以上;消除区内黑臭河道,力争七乡河、九乡河、便民河等水系水质全部达到V类水标准,长江水质保持Ⅱ类水标准;实现功能区噪声100%达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保障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顺利召开。
  第一阶段,2010年至2012年,实现三年初见成效。在完成“十一五”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基础上,细化实施“三个提升”中各项环境污染整治措施。进一步完善综合监管体系,建立污染源在线监控和应急管理系统,加强化工、电镀、建材等重污染行业的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改造,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区内生态建设改造水平全面提升,空气、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工业固废与生活垃圾处理与综合利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声环境功能区全面达标。
  第二阶段,2013年至2015年,实现三年巩固提升。深化实施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完成重点区域环境污染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持续削减。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全面落实,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与治理,区内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气、声环境功能区全面达标,河流黑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做好2014年南京“青奥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
  (三)主要指标
  以国家、省和市“十二五”规划精神为指导,结合栖霞区自身特点,本次“十二五”环保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
  表1 栖霞区“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目标

项目

相关指标

目 标

水环境

区域内河道水环境质量

达 Ⅴ 类标准

长江水环境质量

达 Ⅱ 类标准

城内黑臭河道数

大气环境

空气质量达良好以上天数

≥320 天

大气环境质量

达二级标准

声环境

区域声环境质量

功能区噪声 100% 达标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污染物减排

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减排目标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率

≥95%

固废与危险废物

零排放

核与辐射

零事故

工业污染源

100% 达标排放

生态环境

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投资占区 GDP 的比重

≥3.0%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90%

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污染源头控制
  1、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政府对清洁生产的推进力度,大力推广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鼓励企业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促进企业原料、能源、水资源等综合利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将重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含铅蓄电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五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防控行业,以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七个产能过剩主要行业,作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每年完成8家以上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2012年前,环保重点企业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2015年前,实现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全覆盖,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2、积极推进规划环评工作。2012年前,完成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及区内各发展平台的规划环评工作,分析区域环境容量,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加快推进污水处理、集中供热、清洁能源、生态绿化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环境管理体系,降低园区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防范环境风险,调整和优化产业、城市布局。
  3、实践低碳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积极配合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生态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实施中水回用、余热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清洁生产项目,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与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构建生态安全网架
  根据相关法规以及江苏省环保厅出台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环境监管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对我区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八卦洲等生态功能区提出以下保护措施。
  1.栖霞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内禁止一切可能破坏景观和自然环境的行为;各项建设和旅游开发活动,都应与景观相协调,禁止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要景点,除必须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禁止增建其他工程设施。
  2.饮用水源保护区
  栖霞区列入《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有:燕子矶饮用水源保护区、龙潭饮用水源保护区、八卦洲(上汊)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八卦洲(主江段)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其他等级的保护区为限制开发区。取缔和关闭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及活动,防止不合理活动对水源保护区水质造成影响。
  限制开发区内禁止直接或间接排放废水;禁止建设对水源可能造成污染的项目和设施;对已建并可能对水源水质造成污染的项目和设施,进行限期治理或搬迁;禁止倾倒工业废渣、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防污条件的运载工具。
  3、八卦洲生态保护带
  八卦洲地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达,也是江北工业组团与主城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八卦洲的空间开发,应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育相结合,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相协调,实现空间开发的合理布局,获得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最大收益。
  八卦洲的总体空间开发格局可以概括为“一核、两园、三带、四片、五区”。“一核”即城镇核心区;“两园”是大同产业园和临港产业园;“三带”分别是二桥高速生态防护带、浦仪高速生态防护带和沿江生态保育带;“四片”包括北部林业用地片,中部农业用地片,洲头生态用地片和洲尾生态用地片;“五区”是城镇拓展备用区、村庄发展备用区、工业发展备用区、港口发展备用区和专业市场备用区。
  禁止破坏八卦洲内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珍贵景物、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除必要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禁止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和其他工程设施;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森林公园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活动,必须按照总体规划设计进行,并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禁止开垦和排放八卦洲湿地水资源、破坏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及栖息地;禁止擅自采沙、取土、放牧、烧荒、砍伐林木、采集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禁止非法猎捕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禁止向湿地内排放未达标污水、倾倒可能危害水体和水生生物的化学物品或固体废弃物。
  (三)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以全面实施“蓝天行动计划”为抓手,重点实施大气污染物减排、重点区域集中整治、扬尘污染控制与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等工程,减轻尘污染与灰霾天气,提高人民群众满意率。
  1、大气污染物减排工程
  (1)强力淘汰落后产能。按国家与省市政策要求,2012年前,全面完成电力行业小火电机组、水泥行业落后生产线、平板玻璃落后生产线、钢铁企业小高煤与高焦煤等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腾出总量空间。
  (2)全面严格削减新增污染物。严把项目审批关,严禁新上“两高一资”项目,原则上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把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必要条件和刚性指标;严格控制增加二氧化硫、烟(粉)尘排放量的废气排放项目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目录明确限制的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新、扩、改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深入挖潜削减存量污染物。容量65蒸吨/小时及以上锅炉强制实施脱硫,2012年前完成所有重点企业主要设备烟气脱硫改造工程,对已建脱硫设施的工业企业实施整改,进一步提升稳定脱硫效率;现役燃煤电厂机组在采取低氮燃烧技术的基础上配套建设烟气脱硝设施,2012年前,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燃煤机组需完成脱硝工程,2015年前,所有燃煤电厂机组完成脱硝工程。
  2、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工程
  按照区政府的要求,制定重点区域工业污染整治的工作方案,集中力量全力参与燕栖地区、金陵石化周边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动化工企业的关闭搬迁,基本实现江南绕城公路以内无化工企业。2014年前全面完成金陵石化周边企业的大气污染整治工作,做好企业拆迁过程中的危险废弃物管理和处置工作,防止土壤、地下水污染,改善周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
  3、巩固“禁燃区”建设成果
  按照市政府扩大禁燃区范围至主城区与所有工业开发园区的要求,全面推动禁燃区内燃油锅炉使用轻质油,逐步推行太阳能、热泵结合天然气或电能的改造技术。2012年前,实施完成绕城公路范围内的迈达化工厂等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关闭金陵化工厂、化学试剂厂等企业的燃煤锅炉;2014年青奥会前完成铁路系统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推动工业园区建设集中供热系统,园区企业自备燃煤锅炉逐步淘汰。
  4、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工程
  建筑工地建设所产生的扬尘污染已成为影响栖霞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实施工地扬尘、渣土运输和道路扬尘等污染防治措施,坚持长效管理,强化督察考核,有效降低城市扬尘污染。
  (1)建立有效的扬尘监管体制。按照《区政府关于印发栖霞区扬尘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大对施工扬尘的管理力度,形成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落实扬尘污染控制联席会议制度,严控建设、建筑、拆迁和市政施工扬尘。
  (2)加强堆场扬尘控制。对于煤炭、矿石、水泥、白灰等料堆以及装卸作业频繁的原料堆,应在密闭场所中进行,避免作业起尘和风蚀起尘。露天堆放场所要采取适宜的洒水、喷淋稳定、覆盖、防风围挡、硬化稳定等抑尘措施,对施工单位开征扬尘排污费,利用经济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扬尘排放。
  (3)加强降尘的监测分析工作。为加强对扬尘污染的监控,区环保局在区域范围内设立蓝燕宾馆、仙林南师大、迈皋桥中学等5个降尘监测点,选取3个施工工地作为工地扬尘监控点,并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予以增加,区环保局将严密监控、分析各地位降尘浓度变化情况,每季度上报区政府。
  (4)在重点区域划定扬尘严控区。根据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工作的要求,划定5个扬尘严控区,对严控区内建筑工地、市政道路、渣土运输、拆迁工地等实施最严格扬尘控制措施,确保重点地区空气环境质量。
  (四)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水环境质量
  栖霞区地表水资源丰富,水系众多,长江横贯东西,境内有七乡河、九乡河、便民河和十里长沟等河流。监测数据显示,栖霞区区域内水系污染严重,必须同时治理外源污染和自源性污染两个方面,采取多种治理技术和方法,以确保区域水环境质量达V类水体的目标。
  1、加快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完成辖区内河流“黑臭”现状调查,制订实施区内河流消除“黑臭”计划,推进辖区内黑臭河道治理。在实施截污、补水的基础上,坚持实施河湖清淤疏浚、护坡改造,积极推进化学、物理、生物以及生态集成的新技术修复措施,实施综合整治,达到清理淤泥、调活水流、改善质量的目标。
  2、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工作。加强燕子矶、八卦洲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取缔无关设施和排污口,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提高饮用水源监控能力,大力推行水质自动在线监测,逐步实现例行监测全覆盖;完善建全饮用水源水质预警与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突发水质污染应急应对水平;完成农村饮用水源地现状调查和例行监测工作,对水源地保护区进行集中整治;推动区域市政统一供水,取消农村自备水厂,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
  3、推动区域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加快仙林、铁北、龙潭等污水系统建设,扩大污水收集处理范围,按照雨污分流标准建设和改造收纳管网,防止污水进入河道。在城市建设区域,房地产、学校等新建项目要实现污水接管,推广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建设,完善管网系统,仙林副城地区要采取中水回用、生态补水、植物净化等方式改善地表水水质。在工业开发区,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建成污水集中处理系统,企业的工业废水要进行预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地面水体。
  (五)加强噪声污染控制,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1、加强社会噪声控制。加强对娱乐场所的噪声管理,在居民稠密区和文教区等敏感区域内不得设置和经营娱乐场所。社区服务中心及饮服业要相对集中,并对产生噪音的设备设置隔音措施。严格控制商业企业在室外安装高音喇叭和音响设备。加强对室内装修噪声的控制,严格规定施工时段,保证周围居民的休息时间。
  2、严格交通噪声控制。建设高标准的低噪声生态道路;根据居住人口的密度进行合理的交通规划;在通噪声敏感路段和小区设立禁止鸣号标志,限制大型机动货车在敏感区域内行驶;严格执行机动车年检制度,淘汰高噪声车辆。对穿越学校、居民区的主干道应建设隔音屏和隔音屏式绿化隔离带。在区内各主要道路和敏感地段设置噪声级显示器并建立环境噪声监测网。
  3、加强建筑施工噪声控制。加大对建筑施工工地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建筑工地、拆迁工地和市政工地施工噪声的管理和审批,尽量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严禁夜间和中高考期间从事高噪声作业;严肃查处违规施工企业。
  (六)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
  1、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对危险废物经营企业,督促其完善污染防治设施,杜绝危险废物贮存场地环境污染事故隐患。
  2、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规范对小诊所的医疗废弃物收集,提高医疗废弃物的集中处置率。
  3、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综合防治。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建设示范工程,促进各类废弃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经营许可证为中心,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和处置企业的监管,落实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七)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1、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到2014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占农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2、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3、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优化农村工业集中区布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
  4、采取综合手段推动秸秆禁烧工作。制定夏秋收季节秸秆禁烧工作方案,加强八卦洲等重点敏感地区巡查,加大秸秆禁烧监管力度,同时推进秸秆还田,开辟秸秆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形成堵疏结合的工作体制。
  5、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切实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极推广集中养殖、集中治污。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按照工业污染防控要求,实施排污许可、排污申报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组织执法检查,依法取缔禁养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沼气工程,实现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
  6、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补助力度。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生态村创建工作,争取上级资金对农村河道整治、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等项目的支持,污染防治资金也逐渐向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倾斜。
  (八)强化约束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污染减排
  污染物减排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刚性约束指标,也是促进企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
  1、严格总量约束考核和管理减排。四年行动期间,区环保局将严格审批涉及新增总量项目的审批,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工业企业原则上入园进区,使用集中供热或清洁能源,在集中供热范围内原则上不新批燃煤锅炉,产生的工业污水接入区域污水集中处理厂,推动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和清洁生产工作,提高工业企业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完成“禁燃区”内锅炉关停和改造任务,全面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
  2、狠抓落实结构减排。完成绕城公路以内企业燃煤锅炉关停和清洁能源改造改造,实施燕栖地区化工企业综合整治,为我区污染物减排提供有力支撑,预计到“十二五”末,形成工业企业二氧化硫减排量800吨,COD减排量522吨。
  3、扎实推进工程减排。到2014年,完成开发区东区环境基础建设进程,区域实现集中供热,现有栖霞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潭物流基地、三江口工业园内燃煤锅炉将全部停用,将形成SO2减排规模约400吨/年。区内规划的铁北污水污水处理厂、龙潭污水处理厂将相继建成,仙林污水处理厂将实施扩建工程,区域将实现污水系统的全覆盖,在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同时,COD排放量将大幅降低。
  (九)加强环保能力建设,保障区域环境安全
  按照区域环境保护统一监管的要求,必须对重点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控,全面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提高环境风险的应急预防、污染事故的处置能力,全力保障区域环境安全。
  1、建立区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和环境质量发布平台。逐步完成与市环保局污染源在线监控的移交工作,2012年前,建立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对区域内石化、水泥、印染、电镀、污水处理厂等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24小时监控,启动排污口远程影像监控,在交通干线、声敏感区域设置噪声远程监测仪,接入区域内仙林、迈皋桥大气自动监测站,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口水质等环境质量数据,形成数据统计、分析、发布和预警体系。
  2、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逐步加大对监测仪器设备和人员配备,增加监测用房面积,具备四大类60项检测项目的分析能力,完成大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辐射监测工作任务,建成区域环境监测中心,为环境综合整治、污染事故处置等提供依据。
  3、提高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建立环境应急指挥和救援系统建设,完成区政府、环保局、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加强放射源管理,建立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库,配备环境应急装备器材,完善危险源数据库,科学预防、安全处置。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加强对环保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完善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环保工程等环保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保“十二五”环保重点任务和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积极开展规划环评,探索重大经济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途径,推动综合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从源头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和奖惩制,严肃追究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责任;完善环境保护考核办法,加大奖惩力度。
  (三)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南京市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制定、调整、修编区域总体规划、区域开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工业、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建设、农业、畜牧业、林业、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时,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所有建设项目须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建设项目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率达100%。未进行环评或环评未经批准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相关部门不得批准实施。凡产业定位为化工、电镀等的工业园区的区域环评与环保规划须经市政府同意后,报上级环保主管部门批准。
  提高新上项目的环保准入条件。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或以其他任何形式进行授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并结合南京实际,落实国家和省产业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严格控制化工、造纸、冶金、印染等行业的污染项目建设。严格控制有二氧化硫排放的项目,“十二五”期间除已经列入省政府规划的新建电力项目和热电联产项目外,不再新建火电项目。
  (四)实施一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有效增加环保投入,使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保持在3.0%以上。
  将环保投入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加以落实,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环保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公共财政投入。设立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逐年加大对环保的投入,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加强对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提高环境治理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并逐步增加专项资金额度,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污染企业技术改造及搬迁、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三废利用及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等。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环保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格局。
  (五)鼓励公众参与和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1、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宣传活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区环保局积极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向市民发放环保法律法规、绿色社区创建及低碳减排知识读本等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横幅、设立环保公益广告牌张贴宣传画等方式集中开展环境宣传活动,促进了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2、开展绿色创建等细胞工程建设。至2014年,完成10所绿色学校、4个绿色社区、2家绿色宾馆、3个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的创建工作,在基层开展绿色教育、环境宣传工作。
  3、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在建设项目审批、污染治理过程中,广泛征集公众对环境污染防治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认真接待信访投诉并依法及时处理,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各类违法行为进行公开曝光。
  4、鼓励公众参与。呼吁人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动员环保志愿者与公众加入四年行动计划中来,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倡导绿色生活,大力开展环境法制宣传,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栖霞区人民政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