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2-8-3 11:37:32

“十一五”以来,六安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皖江城市带建设进程的加快,六安市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快速推进时期,人口的大量流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将给六安市带来较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十二五”时期将是六安市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六安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促进中部崛起,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伴随着中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换,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为我市更好、更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皖江城市群建设,六安市将迎来一个突飞猛进发展的黄金期,六安市在全省的战略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凸显和巩固。在这一阶段,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将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是指导我市“十二五”时期环保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是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决策的基本手段,因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将对我市实现“十二五”全面大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指导思想与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为理念,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着力点,以工业污染全防全控为抓手,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调结构,促发展,奠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基础,加大固废处置和辐射环境安全监管、饮用水源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二)编制原则。

1、科学发展,强化保护。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环保惠民,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将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等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源头预防,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坚持环境优先,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全过程预防,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融入环境保护;坚持高效治理,不断提高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努力还清旧账,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消除环境安全重大隐患。

4、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完善措施,三大着力点整体布局,持续推进,确保环境保护力度不减。坚持长远谋划,总体设计,对全局性、普遍性的环境问题,要全面部署,全面推进。以全市环境问题为主,明确重点地区、重点问题,结合“十二五”阶段特征,选准抓手,务求实效,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环境安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5、统筹兼顾,民生优先。坚持统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统筹城市和农村保护,兼顾需要与可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全面响应科学发展观并在基本思路中具体落实生态文明、环保新道路、历史性转变,四个统筹等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在指标选择、技术路线、控制模式、规划主线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新思路,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6、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水、气、土壤环境容量,严格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推进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体现生态环境区域性差异,进一步突出目标指标的地区差异性,强化指导性。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落实环境保护的任务措施,强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7、政府主导,协力推进。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力争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以规划任务落地为基础,深化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规划编制、过程评估和实施考核的系统管理。

二、规划年限与实施范围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目标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中期评估2013年。

规划实施范围为六安市市辖二区(金安区、裕安区)、五县(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土地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

三、“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速崛起进程中,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全面推动污染防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污染物产生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地表水环境质量局部改善,总体趋好,空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超额完成

省政府下达我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是:2010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28000吨, 比2005年削减11.57%,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5800吨, 比2005年削减17.83%。2010年,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662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632吨,实现了省下达我市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闸门”控制作用,突出加强重点行业环境准入管理,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落实《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容量管理办法》,把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前置条件,所有建设项目所需总量须从本市减排项目中置换,从严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增量;积极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和省厅部署,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严把项目的准入关,限制“两高一资”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

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同级审批制度。下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赋予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加强区、县环境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工作,确保落实同级审批政策,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效率;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共审批2135个项目,共验收860个项目。

3、环境监督管理进一步拓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着力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建立案件移送制度,以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两高一资”行业企业、钢铁企业、造纸和涉砷涉铅行业为重点,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违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十一五”期间,共出动环境监察、监测人员2万余人次,出动执法车辆近1500台次,检查企业2500余家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99起,依法关闭新开或死灰复燃的“十五小”企业29家及寿县八公山2家石料开采企业和70余家石料加工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生产能力的企业46家,督促霍邱铁矿等19家矿山企业26座尾矿库执行了环评制度,建立了完善的环境应急预案,确保了尾矿库的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建立了环境应急预案,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和应急培训,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环境突发事件。

“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征收排污费6277万元,排污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全部用于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

5年来共受理各类环保信件投诉2186件,处理率100%,有效解决了群众环境投诉问题。其中:来信304件;网上投诉917件;政行风热线投诉31件;“12369”电话投诉673件;市环保局网站投诉179件;来访73批次;社会公众举报9件。

4、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大力实施国家“十一五”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列入“十一五”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项目,共计有38个,总投资13.488亿元,其中37项已全部完成,在建1项,项目完成率为97.4%。列入“十一五”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项目共计10个,已完成7个,在建3个,共完成投资4.28亿元。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积极落实《安徽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和《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明确环境监管的具体要求。组织开展全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报批工作;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依法取缔、关闭对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的一、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并推进后督察工作。2010年我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完善水污染防治考核体系。市政府将水环境质量达标率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为确保淮河、巢湖治污任务的完成,市政府与淮河和巢湖流域各级政府签订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2005—2010年),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按年度组织对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及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起到了稳定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效果。

5、大气污染防治成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大气治理中大力推进燃煤替代工程,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工程,小砖瓦厂关停工程。五县四区关停180家砖瓦厂或小矿山、小化工、小钢铁企业,对30台燃煤炉窑实施改造,寿县县城取缔燃煤锅炉等,使得“十一五”期间减少二氧化硫5313吨,占SO2减排量的95%。“十一五”期间我市初步建立动车尾气检测系统,对市区部分车辆进行监测并联合公安部门对不合格车辆实施报废。“十一五”期间加大餐饮业油烟的治理力度,根据《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对新建餐饮业提出油烟废气的控制要求,对原有餐饮企业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寿县县城共有锅炉单位63家,锅炉77台。在建成区内全部淘汰燃煤锅炉,推广使用环保清洁能源锅炉。目前,城区77台锅炉中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和电加热锅炉,通过整治,燃煤减少8000吨/年,烟尘排放量减少160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12吨/年。

6、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六安市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十一五”期间六安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处于较高的水平,分别为94.2%、95.1%、94.5%、98.4%、98.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

“十一五”期间六安市河流总体水质保持在优良水平,以Ⅱ~Ⅲ类为主,呈好转趋势,Ⅰ~Ⅲ类水质比例上升5.9%,超Ⅲ类水质比例下降5.9%。“十一五”期间,淠河、淠河总干渠、东淝河、史河、杭埠河水质持续优良,水质类别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沣河水质由Ⅲ~Ⅳ类变化为Ⅲ类;淠东干渠水质由Ⅲ类变化为Ⅱ~Ⅲ类。六安市7条河流中有6条水质呈好转趋势,其中淠河总干渠、沣河水质显著好转;1条河流-杭埠河水质呈变差趋势。“十一五”期间六安市河流17个断面中有10个断面水质好转,6个断面水质稳定,1个断面水质变差。横排头、解放南路桥、工农兵大桥断面水质显著好转,水质变差的断面是河口大桥。

“十一五”期间六安市五大水库测点水质基本为Ⅱ~Ⅲ类。2006年、2007年、2010年以Ⅲ类水质为主,Ⅲ类水质测点比例分别为100%、84.0%、92.3%,2008年、2009年以Ⅱ类水质为主,Ⅱ类水质比例分别为69.2%、76.9%。

“十一五”期间,六安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在54.3~56.7分贝之间,其中2006年最高为56.7分贝,2010年最低为54.3分贝。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显著下降,声环境质量由轻度污染变转至较好级别。

“十一五”期间,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度加权均值在68.4~69.2分贝之间,其中2006年最高为69.2分贝,2010年最低为68.4分贝,声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较好级别。达标率2008最高,为72.92%;2006年最低,为60.87%。五年间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呈显著下降趋势。

7、环境监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六安市环境监测系统人员数量较前期有所增加,人员的学历层次、职称有了明显的提高。2010年末,全市各监测站在岗人员为106人,技术人员81人,技术人员占总人数76.4%;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39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数95.3%。

“十一五”期间,六安市环境监测系统加强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尤其是县级监测站仪器装备水平有很大提高,全市仪器设备原值由“十五”末的650多万元增至“十一五”末的200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88台(套)。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大力加强。一是环境监管机构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原六安市排污监理所更名为六安市环境监察支队,单位性质由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增加10名编制,至此市级环境监察机构人员编制达到16名。局机关独立设置了污染防治科并加挂总量控制科牌子,增加科级领导职数1名。核与辐射机构从无到有。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加挂了核与辐射环境监督站牌子,增加副科级领导职数1名,并允许调编2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赋于相应监测及管理职能。成立了六安市环境信息监控中心,系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8名,科级职数2名。为加强开发区及示范园区环境保护工作,成立开发区示范园区环境保护办公室。近年来,市级环保机构共增设了1个科室,成立了3个事业单位,共增加1名行政编制,30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二是环境信息化水平提高。“十一五”期间,建立了VPN环保专网,和省厅实现了互联,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与公文网上传输系统,建立六安市污染源监控中心,和所国控省控企业实现了互联,实现对其在线监控,建立环保门户网站,于2010年顺利通过了省环保厅环境信息化建设标准化验收,“十一五”市级环境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300万元。三是环境监管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由市环保局投资兴建的六安市环境监察监测科研信息中心于2009年9月落成并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市级环境监测、监察及信息监控用房不足的问题,基本得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8、环境保护投资增幅较快

“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完成了32个,共完成投资为14.57亿元;备选选项目完成了18个,完成投资为17.98亿元。“十一五”期间六安市环保投资总计为32.55亿元。全市环境保护投入占同期GDP的1.27%,明显高于“十五”期间为0.8%。

9、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创建得到有效推进

“十一五”期间,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切入点,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为着力点,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生态家园的积极性。不断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示范户的创建力度。

截止2010年,我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4个(全省34个,占34%),国家级生态村1个(全省5个,占20%),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9个(全省154个,占12%),省级生态村58个(全省445个,占13%),市级生态村76个,生态示范户超过了10000户,位居全省前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十一五”规划目标部分未实现

六安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项目分重点工程项目和备选工程项目。“十一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59项,总投资为22.33亿元;备选工程项目共有54项,总投资为54.10亿元。“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完成了32个,但仍有27个项目未完成;备选项目完成了18个,36个项目未完成。项目完成情况距离2010年目标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从“十一五”规划指标来看,2010年五大水库水质规划目标为Ⅱ类,实际为Ⅱ~Ⅲ类;2010年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规划目标为85%,2010年实际情况为80%未达到规划目标;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规划目标为80%,实际为53%;上述指标均未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2、农村环境问题突出

农村问题相当突出。全市农村饮用水基础状况不清,农村居民饮用水环境安全隐患较多,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给大气、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带来较大污染。分散在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管理粗放,极易引发农村局部环境污染问题。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使土壤和水体污染日益突出。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水平仅为53%,根据污染源动态更新数据显示,全市农业污染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市总量的41.6%,总磷占全市总量的81.4%,总氮占全市总量的72.1%,农业污染源已成为影响区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3、环境保护基础仍显不足

污水处理方面,存在城镇雨污分流比例低、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管网历史欠账多的现象;全市已建齐县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但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现有市、县省级开发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多数无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另外,各县污水处理厂存在管网不配套问题,污水不能做到应收尽收,造成部分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污水处理厂还不能达到设计的处理能力,减排效能未完全凸显,同时全市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提标进展缓慢;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大多采用填埋措施,但农村垃圾收集和转运系统仍未建成,同时垃圾填埋措施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构成一定的威胁;危险废物处置方面,六安市未建设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安全处置难度较大;废气处理方面,市、区、县工业园区均无集中供热设施,园区内烟囱林立,造成面源污染。

4、饮用水水源保护需要加强

六安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虽然达到了100%,但五大水库水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主要污染因子是总磷、总氮。造成总磷、总氮浓度呈波动渐进式上升的原因主要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排入水库的污染物增加;网箱养殖密度增大,鱼类排泄物和部分养殖户投放鱼饲料,影响水库水体水质;旅游开发的深入,增加水库的污染;农业面源排放等也对水库水质造成影响。

5、环境监察、监测、宣教力量仍较薄弱

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距环保部、省环保厅的要求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在新形势下,环境监察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环境自动监控设备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我市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各县环保监测装备严重不足,其中金安区、裕安区和叶集实验区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根本无法有效的展开环境监测工作。

我市辐射环境监管能力难以满足目前监管工作的要求。目前六安市辐射站辐射工作人员数量少,虽然配备了部分仪器,基本满足省厅要求,但设备尚不能按照省厅的要求建设配备到位。

我市信息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较低,不能满足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需要,环境数据分散于多个业务单位,形成了“信息孤岛”。此外,电子政务应用能力不强,行政审批,市县两级电子公文交换等尚未能得以运用。

我市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达标率低,装备严重不足。市环境宣传教育机构按照标准尚缺少一半以上的办公培训设备和宣传设备,县环境宣教机构建设基本空白。

四、环境形势分析

(一)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为我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前所未有地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十二五”期间重大任务之一,综合国力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绿色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开辟了新途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这是我市环境保护事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时期,全市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全面转型、跨越崛起、强市富民为主线,抓住机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开发战略、工业化核心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全力推进向农业强市、工业大市、财政富市跨越,努力建设繁荣六安,实力六安、生态六安、文化六安、平安六安、和谐六安、幸福六安。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应该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开拓进取,奋发作为。

(二)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还有一个过程,环境风险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环境压力将继续加大。

1、优化经济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总量将快速增加,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总量突破1500万亿元,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态势不确定性较大,传统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排污强度大,结构性污染在短期内难以发生大的改变,这些将对我市资源和环境带来极大的挑战。

2、污染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若维持现有污染治理水平,到2015年,预计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将新增34684吨(其中工业源新增排放量为3409吨,生活源新增量为19710吨,农业源新增量为11565吨),氨氮排放量将新增3080吨(其中工业源新增排放量为724吨,生活源新增量为2108吨,农业源新增量为248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将新增12878吨(其中电力行业新增量为2827吨,冶金行业新增量为6960吨,建材业新增量为-1048吨,其它行业新增量为4139吨),氮氧化物排放量将新增17117吨(其中电力行业4768吨,交通运输业新增量为6829吨,其它行业新增量为5520吨)。如不加大污染减排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远远高于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污染减排任务仍相当艰巨。

3、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随着污染不断积累,我市环境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污染物介质将从以大气和水为主继续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来源由以工业和生活污染为主继续向工业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将从以常规污染物为主继续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污染范围从以城市和局部地区为主继续向区域、流域转变。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持续增加与人民群众的环境需求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4、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工业化快速推进,突发性环境事件呈增多趋势,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等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将集中显现,防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保障环境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5、解决新环境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期,承接产业转移的加速期,城镇化率将达到48%,六安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力度将空前加大。机动车污染、土壤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呈不断加剧之势,废旧家用电器、报废汽车和轮胎等回收和安全处置的任务十分繁重,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等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统筹城乡环境保护难度加大。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必须从战略高度入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立足点,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源头控制、全面防范、高效治理环境污染,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

五、规划目标

随着“十一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环境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建设快,对环境的影响将显现在“十二五”时期。要通过“十二五”全市经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综合性和重大性问题进行战略研究、对策研讨、形势分析,既对“十一五”环境现状作出准确的定性定位,又对“十二五”环境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准确把握“十一五”末环境各要素和环境管理的现状,弄清环境底数和环保家底,科学预测未来五年目标指标,充分论证其客观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可达性,把目标指标确定在科学合理、可信可达的基础上。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巢湖流域)排放量达到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地表水水质满足规划目标,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一般性固废得到有效处理,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加大农村污染治理力度,以生态农业示范区或县带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加强辐射源的监管,确保辐射环境安全;环境监测设施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与执法能力进一步强化;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努力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二)规划的指标体系

1、环境质量控制指标

“十二五”规划环境质量控制指标见表4-1。

表4-1  环境质量控制指标

序号

指标

“ 十一五 ” 末

2015 年

目标值

1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 d )

361

365

2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

100

100

3

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 % )

100

100

4

梅山水库、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响洪甸水库水库水质

Ⅱ 类 ~ Ⅲ 类

Ⅱ 类

龙河口水库水质

Ⅲ 类

Ⅲ 类

5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 dB )

68.4

68

6

区域噪声平均值( dB )

54.6

54.5

2 、污染控制指标

“ 十二五 ” 规划污染控制指标见表 4-2 。

表 4-2 污染控制指标

序号

指标

“ 十一五 ” 末

2015 年

目标值

1

SO 2 控制总量(吨)

20046

16658

2

氮氧化物控制总量(吨)

29710

28581

3

COD 控制总量(吨)

77284

72627

4

氨氮控制总量(吨)

9684

8762

5

总磷控制总量(吨)(巢湖流域)

162

157

6

城镇污水处理率 (%)

70.09

80

7

机动车尾气达标率 (%)

80

85

8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

/

98

9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71.23

80

10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 (%)

90

3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指标

“ 十二五 ”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指标见表 4-3 。

表 4-3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指标

序号

指标

“ 十一五 ” 末

2015 年

目标值

1

森林覆盖率 (%)

36.3

37.5

2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

60

70

3

秸秆综合利用率 (%)

53

80

4 、环境管理指标

“ 十二五 ” 环境管理指标见表 4-4 。

表 4-4 环境管理指标

序号

指标

“ 十一五 ”

2015 年

目标值

1

重点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发放率 (%)

/

100

2

重点大气污染源烟气自动在线监测率 (%)

100

100

3

重点水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率 (%)

100

100

4

三同时执行率

80

95

5

环境监察机构建设

基本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100% 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6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市级基本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区县级未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100% 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7

市级环境宣传教育机构建设

未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100% 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8

辐射监察、监测能力建设

市级基本满足工作需要,区县级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满足日常环境监理和环境应急工作需要

9

信息能力标准化建设

未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六、工作任务

“十二五”环保规划将在继续完善、优化总量控制的同时,强化环境质量约束性要求,逐步理清环境保护事权,积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实施全防全控的新型污染防控体系,以环境功能区划为导向,以规划任务落地为基础,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分类指导和分区控制,以基础工程、保障工程、人才工程作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推进历史性转变,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基础保障。

(一)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十二五”期间,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禁止一切对饮用水源地有影响的排污行为及旅游、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活动;严格控制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开发活动;继续开展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监管,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十二五”期间,市、各县区环保局应积极配合六安库区饮用水源保护和周边环境质量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采取以下工程及措施保证我市饮水安全:

1、在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的基础上,各县级环保部门要会同卫生、水利等部门进一步清查、登记辖区内各村庄居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各种饮水问题影响范围及影响人口数,根据各类污染源的排放状况,明确水源污染防治重点。

2、建立和完善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十二五”期间,应尽快编制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从源头控制水库水质污染。

3、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畜禽养殖场,对已在保护区区域建成的畜禽养殖场限期搬迁或关闭;限制网箱养殖规模,降低养殖密度。

4、开展库区周边工业污染企业排查和整治。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排污单位无证或超标、超总量排污。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单位,实施限期治理,不能限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总量排污的单位,依法实施限产、停产,消除饮用水安全隐患。

5、在库区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农村清洁工程”、“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四大工程。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从综合整治的角度,采取效果直接、便于操作的工程措施对库区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进而保护水源地环境质量。

6、制定生活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对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置。

7、加强工业固废管理,依法查处向饮用水源地倾倒生活垃圾的违法行为。

8、加强面源的污染防治。加强农业新技术、农村能源替代与节能的推广。调整饮用水水源地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抓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保护和建设水源涵养林。严格管理人畜产生的粪便,严防渗漏或者排放到水体,控制和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9、“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饮用水源地上游乡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对于人口较多的乡镇,在积极争取国家环保专项治理资金、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市县(区)设立以奖代补资金,力争在库区流域内的每个乡镇都建立标准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护库区生态环境。

(二)积极做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工作

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巢湖流域总磷、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强力推动污染减排,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1、水污染物减排

根据我市工业、农业、城镇生活三类污染源的不同减排手段,提出以下七大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减排途径、政策要求、措施和建议,确保实现全市COD、氨氮和总磷的总量减排目标。

(1)工业企业治理

推进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严格控制新增量。将工业重点行业的污染物削减作为“十二五”总量控制的重点任务,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新增量。一是大幅度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严格行业准入,以技术经济可行为依据,对重点行业的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以及落后产能标准进行更新,倒逼造纸、纺织印染、酿造、化工等重点行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优化发展方式,减少污染物新增量。二是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提高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严格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降低污染物产生强度、排放强度,从根本上促进工业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重点以下几个行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十二五”期间,六安市关闭舒城县山七纸厂、南港纸业有限公司、霍邱县文林再生纸品厂等属于淘汰范围的7家造纸企业,淘汰安徽霍山县晨风纸业有限公司、霍山但家庙金牛包装材料厂等4家以废纸为原料、年产1万吨以下的造纸生产线。

“十二五”期间,重点是实施安徽霍山晨风纸业有限公司和安徽霍山方圆纸业有限公司节水污染物减排项目,以及六安市自豪纸业有限公司、安徽霍山利达纸业有限公司等4家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企业在“十二五”提标后实施清洁生产及废水深度处理工程。

--纺织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关闭六安市昌盛绢纺有限公司等属于淘汰范围内的纺织印染企业及龙华竹业有限公司缫丝生产线。重点实施安徽三利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安徽金寨金燕桑茧丝绸有限公司和安徽盛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三家纺织企业的节水污染物减排项目,以及六安市开源大麻纺织有限公司、安徽荣海茧丝绸有限公司等7家纺织企业提标后工业治理水污染物减排项目。

--农副食品加工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逐步淘汰属于落后产能1千头/天以下手工、半机械化中小型生猪屠宰企业和小型屠宰点,提高集中屠宰率,提高血水回收率,减少粪便排放,降低废水污染物浓度,重点实施安徽华祥食品有限公司、寿县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等水污染物减排项目,采用厌氧-好氧等成熟处理工艺,确保达标排放。

--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主要实施管理减排,加强对已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各类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通过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减排能力。

--饮料制造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淘汰落后酒精生产工艺及年产3万吨以下的酒精生产企业,将依法关闭安徽三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叶集试验区皖源酒业有限公司、安徽周瑜酒业有限公司等3家白酒制造企业。现有饮料制造企业要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将再生水回用于设备清洗等生产环节;通过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减排能力。

--食品制造业

我市现有食品制造业15家,“十二五”期间,对所有超标排放的企业实施工业治理,确保达标排放,其次实施管理减排,加强对已食品制造业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各类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通过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减排能力。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十二五”期间,在全市培育1-2个承接转移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集中生产区,鼓励同类企业进入产业定位适当、污水治理条件完备的工业园区。重点实施安徽一隆羽绒有限公司、安徽伦迪尔羽绒制有限公司等44家企业提标改造水污染物减排项目,确保达标排放。加强对已有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各类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通过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减排能力。此外要强化六安市固镇镇羽绒加工废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

(2)城镇生活污水处理

“十二五”期我市生活污染的削减潜力主要依靠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新建和扩建污水处理设施

我市现有污水处理厂包括六安市城北污水处理厂等6座,2010年投运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有临淮岗乡污水处理厂和独山镇污水处理厂,2009年污水处理率为40% 。

“十二五”期间,我市拟新建金寨县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六安凤凰桥污水处理厂等市县级污水处理厂7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达22万吨。

“十二五”期间,重点新建金安区毛坦厂镇、霍邱县姚李镇等35个重点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12.23万吨。确保到2015年,全市的城镇污水处理率应不低于80%。推行农村生活污染源排放控制,探索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落实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进行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

按照“十二五”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要求,对现有执行一级B排放标准的县城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确保在“十二五”期间要提高到一级A的标准;对舒城县生活污水处理厂需要增加脱氮除磷设施。

--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

“十二五”我市将在进一步完善已有污水处理厂配套泵站及收集管网的基础上,提高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以及城镇污水收集率,使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平均负荷率保证在90%以上,“十二五”内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平均负荷率在80%以上。

(3)农业污染源治理

“十二五”期间,将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主要切入点,将农业污染源纳入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

--畜禽养殖业

到2015年,力争全市8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并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水产养殖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取缔24家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鱼、蟹养殖场,逐步减少水库网箱养殖面积,减少污染排放;发展生态养殖,少投饵料;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构建养殖池塘——湿地系统,实现养殖水的循环利用。

--种植业

“十二五”期间,实现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全覆盖。加强农药市场监管,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产品,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实用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

2、 大气污染物减排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污染减排总体要求,我市将从加大各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燃煤电厂、钢铁烧结机、工业炉窑等重点污染源安装污染治理设施,排放超标设施必须采取措施实现达标排放等措施实现大气污染物的减排目标。

(1)电力行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力行业要实施的是安徽华电六安发电有限公司2×60万千瓦机组项目。“十二五”期间实施安徽华电六安发电有限公司2台13.5万千瓦机组进行循环流化床锅炉管理,确保脱硫设施稳定达标排放;对安徽华电六安发电有限公司2台13.5万千瓦机组采用低氮燃烧改造及脱硝设施。

(2)冶金行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冶金行业将要实施的项目是霍邱县大昌辉煌球团厂的烟气脱硫工程。同时,通过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企业减排能力。

(3)建材行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淘汰关闭属于淘汰范围的建材生产企业、生产线;进行建材窑炉烟气脱硫工程。

(4)燃煤锅炉

“十二五”将燃煤锅炉改造作为SO2减排重点之一,加快结构升级,以集中供气供热替代小型燃煤锅炉。尝试制定园区或区域集中供热规划,加大小锅炉淘汰力度,市区取缔2t/h锅炉,大吨位锅炉因地制宜采取脱硫减排措施,根据各园区的实际情况,可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推行集中供热系统建设;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淘汰小型燃煤锅炉。

(三)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污水处理工程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增加脱氮除磷功能,对不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修改单一级A标准的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改造。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收水管网,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减少废水及水污染物的排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加快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减少水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积极推进中心镇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积极研究乡镇及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模式。新建污水处理厂要本着规模适度超量配置、建设进度必须先于规划实施进度的原则,切实做到“厂网并举,管网先行”。

2、垃圾收集及处理工程

积极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以市场化经营方式鼓励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可尝试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

合理布局垃圾收集点和生活垃圾中转站,完成对各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并逐步将垃圾收集系统延伸到各个集中村和村民组。具体做法:在村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本村生活垃圾;在各村民组设置垃圾收集点,由村长和村民组组长作为负责人,负责管理本村和本组生活垃圾的收集工作,垃圾收集后由乡镇统一送至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

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大垃圾处理费收缴力度,推进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改革,强化垃圾处置设施的环境监管。要对现行的简易垃圾处理场进行综合污染治理,消除污染与安全隐患。

(四)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六安市机动车保有量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保持高速增长势态,到2015年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45万辆,如不加强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必将大幅增加,因此,建立健全我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体系,有利于有效控制和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切实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机制建设。改变机动车污染监管职能部门的现行供给性质,提高监管队伍整体素质和机动车污染监管能力,改善监管科技水平,逐步建立起高效灵活的市、县两级机动车污染监管体系,以满足新形势下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

2、强化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在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制度和机动车定期委托检测工作,健全在用机动车定期检验、标志发放、网络传输、执法抽测、维护治理和淘汰报废的监督管理体系。

3、加强对城区公交车、出租车等高营运车辆排气污染的日常监管。从车辆更新升级、能源应用、日常监管和企业内部治理4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标本兼治、建设与治理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

4、加大推进淘汰高污染排放黄标车力度,继续做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根据国家商务部、财政部“以旧换新”政策,积极做好窗口服务工作,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及时解决黄标车淘汰和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具体问匙。

5、严把车辆入户关。环保、公安、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控制非环保达标车型入户和外地淘汰的“垃圾车”流入我市,对那些尾气排放严重超标且经过维修后仍不达标排放的污染严重的机动车要严禁上路行驶或实行强制报废处理。

6、进一步加大机动车污染控制宣传力度。编制机动车污染宣传资料,开展控制机动车污染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控制机动车污染的意识,继续倡导“少开一天车”、鼓励“绿色出行”,为提高公众和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条件成熟时将拟设立“无车日”。

(五)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促进新农村建设

全面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优化农村工业发展布局与产业结构,防止污染下乡。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民生工程。全面启动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监管。推进我市部分农村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工作。到2015年,全市所有集镇人口数多的镇建有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

(六)加强生态保护,打造“青山、绿水、和谐、幸福、金六安”。

加强生态保护,进一步推进生态市建设。以全市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科学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以及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提高生态保护监管能力;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快淮河、巢湖流域自然生态修复,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力争使大别山区以及其他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规范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建设、面积和范围调整程序,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区评估。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与规范化建设水平,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周边资源开发活动的监控、引导,逐步建成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网络。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继续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加强对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防止人为开发活动对农村自然生态的破坏。借鉴新安江流域跨省界生态补偿经验,启动全市生态补偿工作,率先在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及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展生态补偿。

“十二五”期间,推进霍山县在已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基础上,2011年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试点县。加快推进舒城县、金寨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步伐。

“十二五”期间,各县区每年至少创建1个省级生态乡镇,力争1个国家级生态村,并力争叶集创建一个省级生态乡。

“十二五”期间拟完成40个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争取国家湖泊水环境治理试点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

(七)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以确保环境安全为切入点,按照“配强市级,充实县级,加强重点区域的环境监管、监督、监测、宣教以及应急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以环境监测预警、环境执法监督、环境监测、环境应急、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环境信息能力六大体系为重点,加快落实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各项基础条件,全面提升全市环境监管、监测、信息及应急能力建设。

金安、裕安环境监测站于2013年底形成工作能力并通过计量认证,叶集实验区新建环境监测站,至2015年形成工作能力并通过计量认证。“十二五”期间,五县县城及叶集新建一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十二五”期间,市核与辐射环境监督站增编若干,加大设备投入使其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增编若干,进一步完善人才结构。

“十二五”期间,全面开展全民环境教育示范工程、环境文化工程、宣教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全市环保系统信息资源标准化改造与整合,数据资源管理和综合利用能力建设、应急预案建设,通过上述措施,实现和省厅全方位联网。

到2015年,基本建成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安全的核与辐射监管体系,环境管理和环境应急基础设施和条件明显改善,实现我市环境监管及应急体系的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

(八)积极推进环境科研工作

针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土壤修复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行动的要求,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与开发,提高环境科技能力。根据六安市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增强其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围绕六安市资源、环境的关键性问题,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等污染物处理新技术的研发;组织研发生态建设、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鼓励绿色食品、绿色工业产品、节水节能型产品和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适用技术,予以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 

七、 环境保护工程

“十二五”环境保护工程项目是实现“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目标的直接途径。“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取决于项目的实施情况。

“十二五”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共有7类,分别为工业企业污染源防治及清洁生产、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保护工程、能力建设、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和其它(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等工程)。环境保护工程分类具体见表6-1。

表 6-1 环境保护工程分类表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个数

投资(亿元)

1

工业污染源治理及清洁生产项目

91

6.41

2

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0

14.02

3

环境综合整治

12

2.12

4

生态保护工程

7

2.88

5

能力建设

10

0.47

6

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

7

0.98

7

其它

6

3.9

合 计

183

30.78

(一) “十二五”环境保护工程

1、工业企业污染源防治及清洁生产类项目

工业企业污染源防治及清洁生产类项目共91个,主要包括工业企业水污染物减排项目和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工业企业水污染物减排项目包括主要包括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深度处理、改扩建,畜禽养殖粪尿治理等部分;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包括电力行业烟气脱硫、钢铁烧结烟气脱硫、其他行业脱硫、电力行业烟气脱硝、水泥行业与工业锅炉脱硝等部分。工业企业污染源防治及清洁生产类项目投资约6.41亿元,项目完成后共削减化学需氧量3353吨、氨氮108.1吨,削减二氧化硫1464.7吨,氮氧化物112吨。

2、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

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50个,主要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以及垃圾收集及填埋工程的建设。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包括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工程、建设工程、改扩建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垃圾收集及填埋工程主要包括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垃圾收集系统的建设。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约14.02亿元,项目实施后可削减化学需氧量9984吨、氨氮1360吨。

3、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类项目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类项目共12个,主要包括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工程,农村面源综合治理工程等组成。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类项目总投资投资约2.12亿元。

4、生态保护工程项目

生态保护工程类项目共7个,主要包括生态恢复工程、绿色学校、绿色社会建设工程、生态农业示范园工程、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生态县和生态乡镇创建工程组成。生态保护工程类项目总投资为投资约2.88亿元。

5、能力建设工程项目

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共10个,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站能力(设备)建设、市辐射站能力(设备)建设,建设内容为监测设备仪器及配套设施建设,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为0.47亿元。

6、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项目

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共7个,主要包括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综合治理工程。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项目总投资为0.98亿元。

7、其它类项目

其它类项目共6个,包括循环经济、环境科研、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线等。共投资3.9亿元。

(二)环境预期效益

七大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实施后,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其中,通过废气治理可削减二氧化硫1464.7吨,氮氧化物112吨,通过污水治理可削减化学需氧量13337吨,氨氮1468.1吨,总磷(巢湖流域)16.3吨;通过项目实施,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逐步改善;环境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科研、应急等环境监管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工程措施的实施,改善了全市环境质量,为保证全市社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八、保障措施

(一) 加强评估考核,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

在进一步强化污染减排考核的同时,积极稳妥的推进质量考核。要优化控制监测断面(点位)、调整运营机制,加大质量评估、监督、考核力度,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考核工作,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工作。要把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项目纳入六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评估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作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优化社会经济发展

实施系统科学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效能,形成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环境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作用。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环境合理保护。全面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重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都要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且作为有关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把环境容量作为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以此确定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巩固和完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环保执法监督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开展总量控制工作,逐步完善适用技术、总量核定、排污权交易、经济激励、监控设施管理、行政处罚等相关监督管理办法。落实污染控制有关政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要与总量控制目标相适应,并把总量控制任务落实到各个领域。在重点行业发展中,要依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总量;在重点区域治理中,要依靠环保工程减排总量;在城市环境管理中,要依靠优化发展降低总量;在重点企业经营中,要依靠清洁生产削减总量;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要依靠“以新带老”消化总量。要强化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这一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发挥排污收费制度的杠杆作用,促进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

不断完善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队伍资质管理,严格执行环境敏感地区的环保审批,开展风险评价和后评估工作。结合总量控制工作积极开展政策环评、区域环评。

以严格执法为重点,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排污的污染企业,全面推动各项环保工作的开展。完善限期治理制度,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目的,对不符合规章、大量排放污染物并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对不能稳定达标或不能按要求削减排放量的污染源实行停产治理、吊销执照等行政处罚措施。加强对新上项目,特别是土地利用、区域开发及行业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规划、项目,坚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完善执法监督体制,发挥监督功能,切实履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本职能。执法检查实行全面检查、专项检查和个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纠正问题与改进工作并重,提高检查效果。

(四)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落实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建立反映我市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机制。制定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制定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政策;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排污权交易体系;适度提高排污费收费标准,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健全绿色信贷、绿色财政、绿色证券等环境经济政策。

(五) 强化环保科技支撑,发展环保产业

坚持“自主创新、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充分发挥环境科技对环保工作的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开展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建设环境保护决策科技平台。大力开发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市场培育,将相关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促进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鼓励环境设施的社会化建设运营,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技术研发与咨询、环境工程服务、环境风险管理为重点,推行环境监测社会化试点,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

推动高级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环境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环境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大环境监测与执法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市环保队伍建设特别是重点业务领域和基层、农村等地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

(六)加强环保资金投入

根据《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至2015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全市财政收入预计将达到1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将完成4000亿元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市环境保护工程  需投入资金约30.78亿元,仅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76%,比例是适当的,可以确保项目资金来源。且环保工程项目类别包括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于清洁生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和能力建设等,项目类型多样,实施后有力的保证了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七)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完善环境宣传教育体系,加强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提升社会生态文化氛围。加强环境标志认证,倡导绿色消费,逐步建立环境友好型消费体系和生活方式。推进城镇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重点城市饮用水水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广泛团结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发挥环境NGO的积极作用,走环境保护群众路线,建立环保统一战线。(六安市环境保护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