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十一五”生态市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和环保专项行动工作,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宜居城市建设作为生态市建设的载体,及时调整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三创”和宜居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环境污染整治、生态家园建设、环境执法监管等工作,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和生态市建设各项目标任务。””一五”期间,我市连续被台州市评为生态市建设先进单位,先后通过了省级生态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验收。
(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实施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市循环经济“511行动计划”和市工业循环经济“2525示范工程”,全面开展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完成1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圆满完成“十一五”和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临海经济开发区于去年完成整治任务,通过省验收;川南医化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工作有效推进,制订出台了《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整治实施方案》,去年以来,共建成10套废气处理设施,关停了10家企业的28个产品, 30家企业纳入网络在线监管;水洋化工区整体关停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台州市要求我市在2012年年底前全面关停水洋化工区,我市提出提前一年全面关停水洋化工区的目标,并于去年 8月份对其中3家企业的3个恶臭产品进行关停。出台了《临海市水洋化工区化工企业综合整治意见》,对6家化工企业实施协议关停,目前已有1家(新星医药)签订了关停协议。切实加强水环境整治,制定了《临海市2010年灵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临海市2010年平原河网水污染防治计划》,将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开展了废水达标整治,对10家规模上企业开展了废水达标整治,对前三年已整治的550家企业进行了“回头看”,责成未达到整治要求的企业进行再整治。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垃圾焚烧处理工程建设。2010年,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5.3%,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编制了年度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抓好医化行业的废气整治,按照医化行业整治最新标准和国家医化行业VOCs防控试点方案,市区空气质量好于等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例为96.9%。
(三)积极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系列创建工作,“十一五”期间,工作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4个,省级生态镇13个,省级生态街道1个,台州市级生态镇14个,台州市级生态街道2个。认真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清洁家园、和谐乡村”行动和农村环保试点工作,完成村庄整治464个,小康建设示范村43个,台州市生态村262个,建成集镇有动力污水处理站10座,村级单独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50余座,完成存栏猪(牛)100头(1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大力加强自然生态建设和保护,清水河道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废弃矿山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汛桥、沿江已申报创建国家级生态镇,古城街道正在创建省级生态街道。
(四)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积极利用“6.5”世界环境日,在“今日临海”开辟“华浔品味装饰杯”环保知识大赛;在崇和门广场举办环保服装及文艺表演,同时进行市民环保问卷调查,发送环保布袋;联合超市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向市民低价销售产品,进行环保宣传;组织开展“建绿色电网,创和谐家园”活动,进行绿色用电知识咨询,并发放环保纪念品。活动深受群众喜爱,达到了环保宣传目的。积极开展“创绿”活动。今年新增10所临海市级绿色学校,巾山实验小学、小芝镇中心校等2所学校已通过浙江省绿色学校验收评估。
(五)建立完善生态环保机制。继续实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牛头山水库集雨区生态补偿基金,保护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浙江省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启动排污权交易,要求重点企业完成排污许可证申领工作,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提供配套措施。建立完善工业企业治污设施第三方委托运营机制。
虽然前阶段我市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区域性、结构性、行业性污染还比较重,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亟需优化;局部区域环境隐患比较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缓慢与群众的要求和期望仍有差距;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不浓厚,绿色生产、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理念和行为尚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生态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合力仍未形成,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关于2011年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
2011年,我市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核心,以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重点,着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机制,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生态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推进临海川南医化基地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电力、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医化、电镀等传统产业,引导医化企业产品结构从以中间体与原料药为主向原料药与成品药并重转变。继续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新增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4个,绿色食品认证数2个。
(二)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强饮用水源保护。高度重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重点抓好牛头山水库水质保护工作,落实入库溪流生态湿地建设等各项保护措施,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全面落实《临海市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工业、交通物流、城市、农村等领域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重点抓好化工恶臭防治工作,积极推进临海川南化工区VOC污染防治试点。加强水环境整治。编制实施椒江水系平原河网“十二五”水环境整治规划,突出抓好百里大河等内河水环境整治,大力推进截污管网建设、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养殖业污染治理、河道疏浚保洁和生态补水等工作,持续改善内河水质。加强环境污染深化整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步伐,确保水洋化工区6家企业在年底前完成关停任务;对川南医化园区进行提升改造,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合成革企业的污染整治,继续做好涌泉黄礁岩头工业区块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三)提高生态保障能力,加快生态家园建设。积极建设宜居城市。加快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生态工程建设,打造城市新景观带和生态走廊。大力推进生态系列创建工作,力争年内争创国家级生态镇2个,省级生态街道1个,台州市级生态街道1个,台州市生态村40个,为国家级生态县市创建做好准备。积极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开展“清洁家园,和谐乡村”行动,全面推进全国、全省农村环保试点,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60个以上;力争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森林临海”行动。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推进森林扩面提质,提高森林质量。推进平原地区绿化建设,加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对主要流域源头地区实施重点生态保护。
(四)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化建设。培树生态优先的政绩观。坚持“生态优市”战略,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科学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行差异化发展,力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培树科学理性的致富观。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绿色产品,引导企业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引导企业提高生产工艺水平、技术装备水平和末端治理水平,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企业科学致富、科学发展的意识。培树健康良好的生活观。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倡导生态发展、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个体自觉、家庭参与、全社会共建良好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
(五)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加快生态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相关目标责任考核和“两个社会”考核中的比重,以问责制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机制,加强生态市建设和环保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完善牛头山水库等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施新建项目排污权交易,启动推行原有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重污染企业三废排放量公开制度,加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曝光力度,建立网上公众参与平台,切实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临海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