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一体化废水处理设备

发布时间:2023-11-10 10:11:16

公布日:2022.05.06

申请日:2021.10.26

分类号:C02F9/04(2006.01)I

摘要

本发明涉及废水治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包括用于混合器、机械絮凝区、水力絮凝区、接触絮凝沉降区、澄清区以及清水区,混合器,用于混合药剂和废水,机械絮凝区,用于搅拌混合器混合后的混合液以进行第一步絮凝,水力絮凝区,用于采用折板对进行了第一次絮凝后的混合液进行第二次絮凝,接触絮凝沉降区,用于对进行了第二次絮凝的混合液进行第一次沉降,澄清区,用于对进行了第一次沉降后的混合液进行第二次沉降,清水区,用于临时储存经过了第二次沉降后的清水,机械絮凝区、水力絮凝区、接触絮凝沉降区、澄清区以及清水区沿水流流动的方向依次布设。本发明设置机械絮凝区和水力絮凝区,水质波动时便于操作控制。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混合器、机械絮凝区、水力絮凝区、接触絮凝沉降区、澄清区以及清水区,所述混合器,用于混合药剂和废水,所述机械絮凝区,用于搅拌所述混合器混合后的混合液以进行第一步絮凝,所述水力絮凝区,用于采用折板对进行了第一次絮凝后的混合液进行第二次絮凝,所述接触絮凝沉降区,用于对进行了第二次絮凝的混合液进行第一次沉降,所述澄清区,用于对进行了第一次沉降后的混合液进行第二次沉降,所述清水区,用于临时储存经过了第二次沉降后的清水,所述机械絮凝区、所述水力絮凝区、所述接触絮凝沉降区、所述澄清区以及所述清水区沿水流流动的方向依次布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配药的药剂制备装置,所述药剂制备装置制得的药剂进入所述混合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废水和药剂送入所述混合器的水射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泥浓缩区,所述污泥浓缩区用于将废水中的污泥沉降浓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浓缩区通过浓缩式刮泥机进行搅拌浓缩并将浓缩污泥集中至泥斗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斗区通过污泥回流装置将污泥回流至所述混合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监测泥量的泥位监测装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器包括螺旋叶片、渐变管以及水流均布装置,所述螺旋叶片设于所述渐变管中,所述渐变管用于逐渐减小水流的流速,所述水流均布装置设于所述渐变管的末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絮凝区包括导流筒、提升式搅拌器以及驱动装置,所述提升式搅拌器设于所述导流筒中,所述驱动装置驱使所述提升式搅拌器工作,所述导流筒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水力絮凝区连通的孔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絮凝区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絮凝区、第二絮凝区、第三絮凝区以及絮凝过渡区,所述第一絮凝区和所述第二絮凝区之间、所述第二絮凝区和所述第三絮凝区之间以及所述第三絮凝区和所述絮凝过渡区之间均通过折板隔开,且所述第一絮凝区、所述第二絮凝区、所述第三絮凝区以及所述絮凝过渡区的空间依次变大,所述絮凝过渡区与所述接触絮凝沉降区对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至少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部分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包括用于混合器、机械絮凝区、水力絮凝区、接触絮凝沉降区、澄清区以及清水区,

所述混合器,用于混合药剂和废水,

所述机械絮凝区,用于搅拌所述混合器混合后的混合液以进行第一步絮凝,

所述水力絮凝区,用于采用折板对进行了第一次絮凝后的混合液进行第二次絮凝,

所述接触絮凝沉降区,用于对进行了第二次絮凝的混合液进行第一次沉降,

所述澄清区,用于对进行了第一次沉降后的混合液进行第二次沉降,

所述清水区,用于临时储存经过了第二次沉降后的清水,

所述机械絮凝区、所述水力絮凝区、所述接触絮凝沉降区、所述澄清区以及所述清水区沿水流流动的方向依次布设。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配药的药剂制备装置,所述药剂制备装置制得的药剂进入所述混合器。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将废水和药剂送入所述混合器的水射器。

进一步,还包括污泥浓缩区,所述污泥浓缩区用于将废水中的污泥沉降浓缩。

进一步,所述污泥浓缩区通过浓缩式刮泥机进行搅拌浓缩并将浓缩污泥集中至泥斗区。

进一步,所述泥斗区通过污泥回流装置将污泥回流至所述混合器。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监测泥量的泥位监测装置。

进一步,所述混合器包括螺旋叶片、渐变管以及水流均布装置,所述螺旋叶片设于所述渐变管中,所述渐变管用于逐渐减小水流的流速,所述水流均布装置设于所述渐变管的末端。

进一步,所述机械絮凝区包括导流筒、提升式搅拌器以及驱动装置,所述提升式搅拌器设于所述导流筒中,所述驱动装置驱使所述提升式搅拌器工作,所述导流筒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水力絮凝区连通的孔隙。

进一步,所述水力絮凝区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絮凝区、第二絮凝区、第三絮凝区以及絮凝过渡区,所述第一絮凝区和所述第二絮凝区之间、所述第二絮凝区和所述第三絮凝区之间以及所述第三絮凝区和所述絮凝过渡区之间均通过折板隔开,且所述第一絮凝区、所述第二絮凝区、所述第三絮凝区以及所述絮凝过渡区的空间依次变大,所述絮凝过渡区与所述接触絮凝沉降区对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设置机械絮凝区和水力絮凝区,水质波动时便于操作控制。

2、内设接触絮凝沉降区,具导流、均布、接触过滤作用,便于原有活性吸附污泥絮体与新生矾花接触,使矾花不断扩大、便于沉降,能显提高出水水质、出水水质稳定。

3、只需投加一种药剂,原工艺的四到五种加药改为一种加药、无需添加酸碱调节pH值;工艺流程短,极大缓解设备和管线的腐蚀;设备数量大幅减少,且混凝澄清快速。

4、药剂投加采用水射器自动投加,投加量通过设置在加药管路上的自动控制阀调节,与传统通过加药泵投加方式相比能够节约投资、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

5、反应器采用高效水射式管道反应器,相比机械反应,设备体积大幅缩小,从而节省了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反应器采用水力驱动,无需配置电动机和减速机,设备管理维护简单,维护成本低。

6、装置内设污泥回流装置,极高的污泥浓度提高了絮凝的效果,同时降了了药剂投加量,能够大大降低运行成本。

(发明人:李湧;陈全喜;张军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