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07.14
公开(公告)日2015.02.25
IPC分类号C02F11/14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降低絮凝剂用量的污水处理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污泥泵入污泥浓缩池进行污泥浓缩;将步骤1中的浓缩污泥通过污泥泵泵入动态混合器;将药液搅拌池中的药液泵入加药池进行加药配比;将步骤3中加药池经过加药配比后的药液经过药剂泵泵入动态混合器;动态混合器对浓缩污泥和药液进行动态混匀;将经过步骤5动态混匀后污泥泵入污泥压滤机进行压滤操作;将经过步骤6压滤后的滤饼排出污泥压滤机,剩下的滤液排入滤液沉淀池进行集中沉淀;将沉淀池中的上清液泵入药液搅拌池进行均匀搅拌;重复步骤3的操作;将步骤7中滤液沉淀池中的沉淀物从池底抽出,导入污泥浓缩池进行步骤6操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降低絮凝剂用量的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污泥泵入污泥浓缩池进行污泥浓缩操作;
步骤2,将步骤1中的浓缩污泥通过污泥泵泵入动态混合器;
步骤3,将药液搅拌池中的药液泵入加药池进行加药配比;
步骤4,将步骤3中加药池经过加药配比后的药液经过药剂泵泵入动态混合器;
步骤5,动态混合器对浓缩污泥和药液进行动态混匀;
步骤6,将经过步骤5动态混匀后污泥泵入污泥压滤机进行压滤操作;
步骤7,将经过步骤6压滤后的滤饼排出污泥压滤机,剩下的滤液排入滤液沉淀池进行集中沉淀;
步骤8,将沉淀池中的上清液泵入药液搅拌池进行均匀搅拌;
步骤9,重复步骤3的操作;
步骤10,将步骤7中滤液沉淀池中的沉淀物从池底抽出,导入污泥浓缩池进行步骤6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絮凝剂用量的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剩下的滤液排入滤液沉淀池进行集中沉淀具体是指污泥泵处产生的污泥经过机械脱水,将泥、水分离后的滤液排入滤液沉淀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絮凝剂用量的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液搅拌池内还装有用于检测搅拌池内絮凝剂浓度的电子浓度测量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絮凝剂用量的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液沉淀池的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泥口,所述的排泥口位于沉淀池的底部,所述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都位于沉淀池池壁上且进水口的高度小于出水口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絮凝剂用量的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液沉淀池中还有用于检测滤液沉淀池中的滤液浑浊程度的浊度检测仪,所述的浊度检测仪安装在滤液沉淀池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絮凝剂用量的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液沉淀池中还有用于检测滤液沉淀池中色度的色度检测仪,所述的色度检测仪的感应器安装在滤液沉淀池的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絮凝剂用量的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液沉淀池中还设有悬浮物浓度检测仪,所述的悬浮物浓度检测仪的感应器安装在滤液沉淀池的中部。
说明书
一种降低絮凝剂用量的污水处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降低絮凝剂用量的污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厂产泥量也急剧增加。2009年全国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1992座,污水处理量280亿立方米,产生含水率80%左右的污泥2005万。随着在建的2000多座污水处理厂陆续投入运行,全国污泥产生量将很快突破3000万吨。我国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方法采用浓缩脱水,而采用稳定化处理的污水处理厂比例不到20%,大部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污泥的最终处置。污水在生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是含水率丰富(含水率达95%—99.5%)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群,故必须对其进行脱水操作,以降低污泥含水率,减少污泥的质量和体积,以便于进一步处置。目前,最有效的降低污泥含水率途径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絮凝剂,其作用原理是通过投加絮凝剂,在污泥胶质层表面起化学作用,中和污泥胶质层的电荷,并通过架桥作用促使污泥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絮状体,同时使水从污泥颗粒中脱离出来,从而提高污泥脱水性能。,针对污水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始终是迫在眉睫,目前污水处理的工艺一直是沿用传统工艺,即,加药处理,污泥脱水,废水外排。在加药处理阶段,“絮凝剂”是污水必不可少的,所谓絮凝剂是指可使液体中分散的细粒固体形成絮凝物的高分子聚合物;按照其化学成分总体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类。其中无机絮凝剂包括无机凝聚剂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包括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理论基础是“聚并”理论,絮凝剂主要是通过带有正(负)电性的基团中与一些水中带有负(正)电性难于分离的颗粒中和,从而降低污水电势是污水中颗粒趋于稳定状态,并利用其聚合的性质使得这些颗粒集中,最终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分离出来,而经过加药处理后的污泥分离后,其废水通常就直接外排了,所以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采用絮凝剂将污水进行凝聚是一次性操作,不仅使絮凝剂造成大量的浪费,也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避免絮凝剂浪费和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降低絮凝剂用量的污水处理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降低絮凝剂用量的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污泥泵入污泥浓缩池进行污泥浓缩操作;
步骤2,将步骤1中的浓缩污泥通过污泥泵泵入动态混合器;
步骤3,将药液搅拌池中的药液泵入加药池进行加药配比;
步骤4,将步骤3中加药池经过加药配比后的药液经过药剂泵泵入动态混合器;
步骤5,动态混合器对浓缩污泥和药液进行动态混匀;
步骤6,将经过步骤5动态混匀后污泥泵入污泥压滤机进行压滤操作;
步骤7,将经过步骤6压滤后的滤饼排出污泥压滤机,剩下的滤液排入滤液沉淀池进行集中沉淀;
步骤8,将沉淀池中的上清液泵入药液搅拌池进行均匀搅拌;
步骤9,重复步骤3的操作;
步骤10,将步骤7中滤液沉淀池中的沉淀物从池底抽出,导入污泥浓缩池进行步骤6操作;
采用以上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将泥水分离后的滤液集中沉淀,提取上清液进行絮凝剂减量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容积越大,滤液沉降比越高。把污泥脱水后废水导入压滤机房后的滤液沉淀池进行沉淀,加装水泵,安装管道,抽取上清液导入压泥间加药池,代替清水拌药,构成了循环利用工艺流程。废水回用装置,利用废水中“絮凝剂”分子含量,来降低“絮凝剂”生产用量,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絮凝剂浪费,节约絮凝剂的用量,而且不会有工业废水外排,始终在内部进行循环,避免了二次污染。
作为优选,剩下的滤液排入滤液沉淀池进行集中沉淀具体是指污泥泵处产生的污泥经过机械脱水,将泥、水分离后的滤液排入滤液沉淀池;这样排入滤液沉淀池中的滤液含有的絮凝剂分子较多,且沉淀分离后的上清液回收利用率较高。
作为改进,所述的药液搅拌池内还装有用于检测搅拌池内絮凝剂浓度的电子浓度测量仪;由于电子浓度测量仪的存在可以科学有效的调控“絮凝剂”用量。
作为优选,所述的滤液沉淀池的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泥口,所述的排泥口位于沉淀池的底部,所述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都位于沉淀池池壁上且进水口的高度小于出水口的高度;这样的结构可以保证将滤液进行有效的沉淀,底部的淤泥可以及时排出,且由滤液沉淀池送入配药池时是滤液沉淀池中的上清液。
作为改进,所述的滤液沉淀池中还有用于检测滤液沉淀池中的滤液浑浊程度的浊度检测仪,所述的浊度检测仪安装在滤液沉淀池中,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及时检测滤液沉淀池中的浑浊程度,可以使得悬浮物进一步沉淀后再将多余的悬凝剂分子排入进加药池。
作为改进,所述的滤液沉淀池中还有用于检测滤液沉淀池中色度的色度检测仪,所述 的色度检测仪的感应器安装在滤液沉淀池的中部;沉淀池中沉淀液的色度也是反映沉淀池中悬浮物浓度的表现之一,所以增设色度检测仪可以进一步检测沉淀池中的悬浮物浓度。
作为改进,所述的滤液沉淀池中还设有悬浮物浓度检测仪,所述的悬浮物浓度检测仪的感应器安装在滤液沉淀池的中部;悬浮物检测仪也可以进一步检测沉淀池中的悬浮物的浓度,多项检测从而确保进入加药搅拌池中的液体为含有悬凝剂的上清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