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涝消雨污水人行道平整城镇道路结构

发布时间:2018-4-23 17:32:24

  申请日2015.01.28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IPC分类号E01C11/24; E01C15/00; E01C11/22

  摘要

  一种防涝消雨污水人行道平整城镇道路结构,包括行车道及位于行车道两侧的人行道;在行车道与人行道结合处设有挡车石,在人行道的另一侧设有与下水道相通的下水通道,下水通道上设有下水盖板。人行道均匀铺设有透水砖和绿化草皮,且相隔固定间隔设有储水井。行车道从中轴线向两侧逐渐降低;人行道从靠近行车道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降低;人行道整体低于行车道。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暴雨到来时,行车道上雨水顺着坡度流向人行道,人行道上的雨水透过透水砖和绿化草皮渗入土壤中。有效防止内涝,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下水道排放雨水的状态。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防涝消雨污水人行道平整城镇道路结构,包括设在路基(5)上的行车道(1)及位于行车道(1)两侧的人行道(2);其特征是,在行车道(1)与人行道(2)结合处间隔设有挡车石(4),在人行道(2)的另一侧设有下水道(3),下水道(3)上设有下水盖板(3-1);

  人行道(2)均匀铺设有透水砖(2-2)和绿化草皮(2-1),且相隔固定间隔设有井壁由透水材料制成的储水井(2-3),储水井(2-3)上设有透水井盖(2-4) 相邻储水井(2-3)之间的固定间隔x为1~20m;人行道(2)整体低于行车道(1),人行道(2)最高处低于行车道(1)最低处的落差y为5~10cm;人行道(2)从靠近行车道(1)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降低,横断面夹角β为2~4°;行车道(1)从中轴线向两侧逐渐降低,横断面夹角α为2~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涝消雨污水人行道平整城镇道路结构,其特征是:行车道(1)在有坡度区段的路面上设有横向的导水槽(1-1),导水槽(1-1)两端分别延伸至行车道(1)两侧的人行道(2)。

  说明书

  防涝消雨污水人行道平整城镇道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结构,特别是一种防涝消雨污水人行道平整城镇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城镇中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等,水渗透性较差,城市排水完全依靠下水道,遇到强降雨时就容易产生城市内涝。并且由于人行道高于行车道,给老人和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雨水大部分排入下水道变成污水,加大了污水的治理难度。并且一般人行通道在地下会横穿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这就使得在设置地下人行通道的时候,开挖深度需要比下水管道更低,增加了工程量和建设成本,台阶数量过多也给行人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防涝消雨污水人行道平整城镇道路结构。它解决了现有的城镇道路渗水能力差、遇到强降雨时容易产生城镇内涝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涝消雨污水人行道平整城镇道路结构,包括设在路基上的行车道及位于行车道两侧的人行道;在行车道与人行道结合处间隔设有挡车石,在人行道的另一侧设有下水道,下水道上设有下水盖板。

  人行道均匀铺设有透水砖和绿化草皮,且相隔固定间隔设有井壁由透水材料制成的储水井,储水井上设有透水井盖,相邻储水井之间的固定间隔x为1~20m;人行道整体低于行车道,人行道最高处低于行车道最低处的落差y为5~10cm;人行道从靠近行车道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降低,横断面夹角β为2~4°;行车道从中轴线向两侧逐渐降低,横断面夹角α为2~4°。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行车道在有坡度区段的路面上设有横向的导水槽,导水槽两端分别延伸至行车道两侧的人行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行车道从中轴线向两侧逐渐降低,人行道整体低于行车道,当暴雨到来时,行车道上雨水顺着坡度流向人行道,人行道上的雨水透过透水砖和绿化草皮渗入土壤中。且人行道从靠近行车道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降低,可保证人行道上的雨水逐渐下渗到土壤中,有效防止内涝,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下水道排放雨水的状态。

  2、当单位时间的降雨量大于单位时间的雨水下渗速度时,储水井可暂时存储雨水,以缓冲暴雨的冲击,当降雨量减少或降雨停止时,储水井中的水可缓慢渗入土壤中,进一步增强了抗内涝的效果。

  3、设在行车道有坡度区段路面上的导水槽可引导雨水流向人行道,渗入土壤或进入储水井暂时存储,可保证雨水从高位置逐渐下渗到土壤中,防止雨水积留在行车道的坡底低洼处,形成内涝。

  4、下水道设在人行道外边缘处的地下,为修建低深度地下人行通道提供了可能。

  5、降雨大部分渗入土壤中,其余小部分流入下水道,减轻了污水治理的压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