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7.27
公开(公告)日2017.04.12
IPC分类号C02F11/00; C02F11/1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染物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污泥回收系统,该污泥回收系统包括:底部形成有污泥引导部(11)的污泥水回收池(10),该污泥引导部(11)的一侧为用于收集污泥水的高位置侧,另一侧为用于使所收集污泥水中的污泥汇集的低位置侧,从而能够对煤泥进行集中处理,从而提高煤污水处理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作业负担。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泥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污泥回收系统包括:
底部形成有污泥引导部(11)的污泥水回收池(10),该污泥引导部(11)的一侧为用于收集污泥水的高位置侧,另一侧为用于使所收集污泥水中的污泥汇集的低位置侧,所述污泥引导部(11)包括斜面和在所述低位置侧形成的槽型污泥导出部(12),
所述污泥水回收池(10)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收集车清洗装置(50),该收集车清洗装置(50)包括翻卸工位和设置在所述翻卸工位上方的喷淋装置,所述翻卸工位用于供收集车停放并将喷淋后形成的污泥水引导至所述污泥水回收池(10)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收系统还包括污泥晾晒池(30)和将所述污泥水回收池(10)的所述低位置侧的污泥排放到所述污泥晾晒池(30)上的排泥装置(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排泥装置(20)包括污泥泵(21)、连接在所述污泥泵(21)上的吸泥管(22)和排泥管(23),和用于控制所述污泥泵(21)的污泥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泥管(22)上设置有多个吸泥孔,所述吸泥孔朝向所述污泥引导部(11)底部;所述排泥管(23)包括多个排放口(24),所述多个排放口(24)均匀地分布在所述污泥晾晒池(30)的上方,所述污泥晾晒池(30)上设置有烘干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晾晒池(30)包括用于滤过所述污泥的筛装置(31)、位于所述筛装置(31)下 方的用于容纳滤下液体的回流池(32),和用于供工程机械(40)通过或停留的承重通道,所述筛装置(31)为倾斜状,位置较低的一侧设置有排水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池(32)位于地面以下,并设置有连通到所述污泥水回收池(10)的回流通道(3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污泥晾晒池(30)一端的承重斜面(33)。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污泥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筛装置(31)两侧的承重梁(34),该承重梁(34)之间的间隔相应于所述工程机械(40)的轮距设置。
说明书
污泥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染物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处理煤污水的污泥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但是,煤炭的生产和利用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针对较大的煤炭堆场,通常都配套设置有煤污水沉淀池来对煤炭堆场洒水及下雨产生的煤污水进行收集,然后通过净水处理后回收利用。
但是,煤污水通过净水处理后会残留煤泥在煤污水沉淀池中,而现有技术中多通过人工清池进行处理。人工清池的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恶劣,而且效率低下,且容易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煤粉尘的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泥回收系统,该污泥回收系统能够对煤泥进行集中处理,从而提高煤污水处理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作业负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泥回收系统,该污泥回收系统包括:底部形成有污泥引导部的污泥水回收池,该污泥引导部的一侧为用于收集污泥水的高位置侧,另一侧为用于使所收集污泥水中的污泥汇集的低位置侧。
优选地,所述污泥引导部包括斜面和在所述低位置侧形成的槽型污泥导出部。
优选地,所述污泥水回收池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收集车清洗装置,该收集车清洗装置包括翻卸工位和设置在所述翻卸工位上方的喷淋装置,所述翻卸工位用于供收集车停放并将喷淋后形成的污泥水引导至所述污泥水回收池中。
优选地,所述污泥回收系统还包括污泥晾晒池和将所述污泥水回收池的所述低位置侧的污泥排放到所述污泥晾晒池上的排泥装置。
优选地,该排泥装置包括污泥泵、连接在所述污泥泵上的吸泥管和排泥管,和用于控制所述污泥泵的污泥阀。
优选地,所述吸泥管上设置有多个吸泥孔,所述吸泥孔朝向所述污泥引导部底部;所述排泥管包括多个排放口,所述多个排放口均匀地分布在所述污泥晾晒池的上方,所述污泥晾晒池上设置有烘干装置。
优选地,所述污泥晾晒池包括用于滤过所述污泥的筛装置、位于所述筛装置下方的用于容纳滤下液体的回流池,和用于供工程机械通过或停留的承重通道,所述筛装置为倾斜状,位置较低的一侧设置有排水结构。
优选地,所述回流池位于地面以下,并设置有连通到所述污泥水回收池的回流通道。
优选地,所述承重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污泥晾晒池一端的承重斜面。
优选地,所述承重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筛装置两侧的承重梁,该承重梁之间的间隔相应于所述工程机械的轮距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底部形成有污泥引导部的污泥水回收池,该污泥引导部能够使从煤炭堆场排水沟等处排放到污泥水回收池中的污泥水中较重的污泥能够在重力和水流推力的作用下,从高位置侧向低位置侧滑落,从而使污泥能够相对集中地汇集在低位置侧,便于煤泥进行集中处理,从而提高煤污水处理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作业负担。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