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源热泵的取水过滤系统

发布时间:2018-1-7 17:17:52

  申请日2016.11.25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IPC分类号B01D24/10; F25B43/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污水源热泵的取水过滤系统,包括池体、原污水进水口与热泵退水口、污水退水口与清水出水口,池体中部横设有挡水墙,挡水墙对应原污水进水口与热泵退水口分别设有第一阀门与第二阀门,挡水墙对应污水退水口与清水出水口别设有第三阀门与第四阀门,池体内于挡水墙的两侧分别设有过滤墙,两过滤墙及挡水墙将池体分成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水区,第一阀门控制原污水进水口分别与第一水区及第二水区的通断,第二阀门控制热泵退水口分别与第三水区及第四水区的通断,第三阀门控制污水退水口分别与第一水区及第二水区的通断,第四阀门控制清水出水口分别与第三水区及第四水区的通断。该取水过滤系统无需采用防阻机,节约成本。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源热泵的取水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池体、连接设于该池体顶端相对两侧的原污水进水口与热泵退水口、及连接设于该池体底端相对两侧并分别与原污水进水口及热泵退水口上下相对设置的污水退水口与清水出水口,所述池体的中部横设有一两端分别与各水口相对的挡水墙,所述挡水墙的顶端对应原污水进水口与热泵退水口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阀门与第二阀门,所述挡水墙的底端对应污水退水口与清水出水口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三阀门与第四阀门,所述池体内于挡水墙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沿池体纵向延伸的过滤墙,所述两过滤墙及挡水墙将池体分隔成第一水区、第二水区、第三水区及第四水区,该第一水区与第二水区位于过滤墙的靠近原污水进水口及污水退水口的一侧,该第三水区与第四水区位于过滤墙的靠近热泵退水口及清水出水口的一侧;该第一水区与第三水区位于挡水墙的同侧,该第二水区与第四水区位于挡水墙的同侧,该第一阀门控制原污水进水口分别与第一水区及第二水区的通断,且原污水进水口与第一水区及第二水区非同时连通;该第二阀门控制热泵退水口分别与第三水区及第四水区的通断,且热泵退水口与第三水区及第四水区非同时连通;该第三阀门控制污水退水口分别与第一水区及第二水区的通断,且污水退水口与第一水区及第二水区非同时连通;该第四阀门控制清水出水口分别与第三水区及第四水区的通断,且清水出水口与第三水区及第四水区非同时连通,当原污水进水口与第二水区连通时,热泵退水口与第三水区连通,污水退水口与第一水区连通,清水出水口与第四水区连通;当原污水进水口与第一水区连通时,热泵退水口与第四水区连通;污水退水口与第二水区连通,清水出水口与第三水区连通;当原污水进水口与第一水区连通时,热泵退水区与第四水区连通,污水退水口与第二水区连通,清水出水口与第三水区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源热泵的取水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原污水进水口与第二水区连通时,所述第一水区为还原区,第二水区为原水区,第三水区为退水区,第四水区为清水区;当原污水进水口与第一水区连通时,所述第一水区为原水区,第二水区为还原区,第三水区为清水区,第四水区为退水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水源热泵的取水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墙的中部设有沿其纵向延伸的隔热层。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水源热泵的取水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墙包括位于其中部的砂石滤层及分别位于该砂石滤层两侧的两无砂混凝土滤层。

  说明书

  污水源热泵的取水过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系统,特别是指一种污水源热泵的取水过滤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污水可作为热泵的低位冷热源而加以利用,但是城市污水水质非常恶劣,含有大量的固体悬浮污杂物,这些污杂物极容易堵塞水泵、管路和换热设备,因此,城市污水在进入热泵系统换热之前,一般都要进行粗效的过滤处理。现有的粗效过滤设备通常为压力式、单层滤面、机械式处理,如防阻机、污水分离器等,其缺点是过滤不达标,机械故障多,混水率高等,或是不对污水处理的宽流道污水换热器,其缺点是用钢量大,成本高,只能采用间接换热,污水利用率低,使用周期短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水源热泵的取水过滤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防阻机、污水分离器等导致的各种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污水源热泵的取水过滤系统,包括一池体、连接设于该池体顶端相对两侧的原污水进水口与热泵退水口、及连接设于该池体底端相对两侧并分别与原污水进水口及热泵退水口上下相对设置的污水退水口与清水出水口,所述池体的中部横设有一两端分别与各水口相对的挡水墙,所述挡水墙的顶端对应原污水进水口与热泵退水口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阀门与第二阀门,所述挡水墙的底端对应污水退水口与清水出水口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三阀门与第四阀门,所述池体内于挡水墙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沿池体纵向延伸的过滤墙,所述两过滤墙及挡水墙将池体分隔成第一水区、第二水区、第三水区及第四水区,该第一水区与第二水区位于过滤墙的靠近原污水进水口及污水退水口的一侧,该第三水区与第四水区位于过滤墙的靠近热泵退水口及清水出水口的一侧;该第一水区与第三水区位于挡水墙的同侧,该第二水区与第四水区位于挡水墙的同侧,该第一阀门控制原污水进水口分别与第一水区及第二水区的通断,且原污水进水口与第一水区及第二水区非同时连通;该第二阀门控制热泵退水口分别与第三水区及第四水区的通断,且热泵退水口与第三水区及第四水区非同时连通;该第三阀门控制污水退水口分别与第一水区及第二水区的通断,且污水退水口与第一水区及第二水区非同时连通;该第四阀门控制清水出水口分别与第三水区及第四水区的通断,且清水出水口与第三水区及第四水区非同时连通,当原污水进水口与第二水区连通时,热泵退水口与第三水区连通,污水退水口与第一水区连通,清水出水口与第四水区连通;当原污水进水口与第一水区连通时,热泵退水口与第四水区连通;污水退水口与第二水区连通,清水出水口与第三水区连通;当原污水进水口与第一水区连通时,热泵退水区与第四水区连通,污水退水口与第二水区连通,清水出水口与第三水区连通。

  优选方案为,当原污水进水口与第二水区连通时,所述第一水区为还原区,第二水区为原水区,第三水区为退水区,第四水区为清水区;当原污水进水口与第一水区连通时,所述第一水区为原水区,第二水区为还原区,第三水区为清水区,第四水区为退水区。

  优选方案为,所述挡水墙的中部设有沿其纵向延伸的隔热层。

  优选方案为,所述过滤墙包括位于其中部的砂石滤层及分别位于该砂石滤层两侧的两无砂混凝土滤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的污水源热泵的取水过滤系统可将清水供热泵使用,防止污物堵塞热泵。且该污水源热泵的取水过滤系统结构简单,采用自然渗入,多段多层滤面,提高污水利用率高,无需采用防阻机、污水分离器等设备,节约成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