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为统领,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和保障环境安全为基本出发点,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着力点,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县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和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县未来五年环境保护的行动纲领,努力实现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是我县加快“两区”和乡镇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新型永丰、生态永丰、和谐永丰的关键时期。继续实现主要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有效控制生态破坏,基本建立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建设生态宜人的人居环境,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环境保障。
“十二五”时期,我县将继续做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同时完成烟尘、粉尘、氨氮、氮氧化物等其他污染物减排任务。全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出境地表水水质满足Ⅲ类水质标准;餐饮业油烟污染和燃煤锅炉污染全面得到解决;绿化水平和质量有较大提高,县城城区空气、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重趋势有所减缓;环保机构与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环保宣传教育得到强化,环保监测能力明显加强,环保统一监督管理与执法能力有较大提高;加快我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确保我县环保工作达全市一流水平。
同时,我县将进一步加快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县建设步伐,继续做好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生态公园、生态村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强对公众的环境宣传。力争2011年命名省级生态县,2013年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县。
三、规划指标
(一)环境质量指标
1、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2、县境内河流地表水水质满足Ⅲ类水质标准;
3、县城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4、县城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2类区标准。
(二)总量控制指标
5、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控制在3.4kg/万元GDP;
6、氨氮排放量保持在2010年水平以下;
7、SO2排放强度控制在2.5kg/万元GDP;
8、烟尘排放量控制在410T以内;
9、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2554T以内;
10、工业固废排放量控制在33000T以内,综合利用率达到30%,危险废物得到安全贮存与处置。
(三)污染防治指标
11、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
12、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工业垃圾卫生处置率达到100%;
13、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3m2;
1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四)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15、森林覆盖率达到71.5%;
16、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60%;
17、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85%;
18、获得国家环境优美乡镇17个,生态村8个。
(五)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指标
19、通过COD、NH3-N、DO、pH值、SS、TSP、SO2、烟尘、粉尘、噪声等项目的持证上岗考核,环境监测站化验室通过CMA计量认证,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和应急监测体系,建立空气和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到国家三级站标准要求;
20、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监察人员素质,改善环境监察执法装备,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继续开通“12369” 环保投诉举报电话,重视环境信访,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及时处理;环境监察大队标准化建设达到国家三级标准;
21、加强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组建永丰县环境保护网。
(六)农村环境保护指标
22、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
23、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处理率达到95%;
24、农膜回收率达到92%;
25、化肥使用强度小于250千克/公顷(折纯);
26、农药使用强度小于3千克/公顷(折纯);
27、农产质量和安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辖区环境质量行政首长第一负责人,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环境保护 “一票否决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规划,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不懈抓实施;结合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以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为先导,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面流动,避免因区域性开发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作用,定期检查和监督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依靠监督执法和规范管理,逐步形成党委、政府负总责、公众参与、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环境保护机制。
(二)坚持依法保护环境。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政府颁布的法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三)积极筹措资金,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投入机制,用活现行政策,吸引外资、民营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环境保护,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收费制度,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筹措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政府加大对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环保专项资金支持。
(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扶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企业,把推行清洁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进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积极引进资金,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利用各种专题活动加强公民环境法制和科学知识教育,提高主动自觉参与意识,落实公众对驻地环境质量的知情权,完善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对区域开发和大型项目进行公众听证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促进环境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六)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强大合力。环保部门按照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的要求负责环保工作,实施生态县建设、优美乡镇创建、绿色社区创建、环境污染投诉处理、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企业三废监管、县城环境质量监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监管等环境保护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本部门的职责,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财政部门要把环保行政、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科研等人员经费、工作经费、能力建设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经济管理部门要安排环保项目计划,完善废物处置政策;税务部门要制定实施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建设部门要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科技部门要加大环保科技投入;林业部门要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和系统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农业部门要采取措施,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公安部门要淘汰污染严重的机动车,在城区划定车辆禁鸣区;经贸委、工商、国土、卫生、水利等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工作,文化、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普及环保教育。
五、重点建设项目投资
(一)水污染治理方面
1、加快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二期工程建设,新建县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工程二期建设,防止恩江及其它重要水域水质的恶化,力争到2015年工业COD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5%,投资约需3000万元。
2、新建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厂,日处理工业废水2万吨。排污管的改造,实行雨污分流,投资约需8000万元。
3、以保护麻州水厂水源地为重点,加强恩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同时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加大各乡镇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投资约需10000万元。
4、以江西赣丰啤酒废水深度处理工程为示范,主要建设调节池、生化池、沉淀池、污泥池等,投资约需600万元。
(二)大气污染治理方面
发展城市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取缔一批燃煤工业企业,加强工业园西区烟气集中治理设施和硫酸回收系统建设,配套建设各企业间烟气连接管道,设计烟气处理能力为30万立方米/小时。投资约需5000万元。
(三)固体废物治理方面
1、加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新建工业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同时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投资约需5000万元。
2、危险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建设危险废物收集中转站,包括危险废物收集分类储存库,清洗废水处理池,管理设施及购置转运车辆、监控仪器等,投资约需1000万元。
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完善固废处置体系,实现工业固废收集、运输、储存、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投资约需200万元。
(四)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方面
对全县重金属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将有潜在危险风险的重金属排放企业作为重点防控企业,将铅、汞、镉等污染物作为重点防控对象,将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相对集中的地区作为重点防控区域,将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作为重点防控行业,重点排查、重点防控,保障环境安全,投资约需3800万元。
(五)噪声治理方面
声环境和交通噪声整治。加强道路两侧绿化防护带和隔声屏障建设,在生活住宅区等敏感段以及交通噪声严重地段应建造防噪屏,建造20~30米宽的防护林,投资约需2000万元。
(六)生态保护方面
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生态工业园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园、生态文明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农村生态示范以及环境优美乡镇等项目为重点,建立生态示范工程、有机农业、无公害蔬菜、有机食品等生态基地;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控制农村面源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投资约需12500万元。
(七)环保自身能力建设方面
1、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信息网络、宣传教育、环保科技应用研究等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开展生态状况调查,完成全县环境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等工作,投资约需1000万元。
2、大力优化机构队伍建设。针对目前环保队伍现状,力争增编增人,改善队伍结构,不断吸收高素质、高学历人才进入环保队伍。加强对全系统环保人员的政治、法律、业务等方面的培训。打造一支有能力、有水平,想做事、能做事的环保队伍。同时加强环境监测站、环境监察大队标准化建设、县城建设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完善监测、监察仪器装备,通过三、五年努力两支队伍基本达到国家三级标准,投资约需600万元。
3、加强永丰县环保局驻工业园西区工作站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应急监测体系和环境自动监测平台,强化对西区企业的监管,投资约需200万元。(永丰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