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吴中建区10周年。今年全区水利水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我区建设“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目标定位和“走进太湖时代”的发展战略,深入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突出“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并重格局,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全面谱写新时期吴中水利水务发展新篇章,为我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为促进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保障。
具体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以依法治水为重点,推动依法行政纵深发展。依法行政是统领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切管理行为、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意义的工作,是水利(水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主线和准则。一是结合“六五”普法工作要求,利用媒体、网络、简讯、短信等多种载体,深入开展《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水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和干部群众的水法制观念,为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围绕建设“服务部门、法治部门、责任部门、廉洁部门”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行本部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促进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序化、规范化、透明化,加快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三是不断强化用水户“依法用水、依法缴费”意识,用足用好水利规费征收政策,实行激励机制,巩固收费基础,拓宽收费渠道,狠抓计量收费,杜绝人情费、过头费,依法收足收好全区“两费一金”,确保圆满完成2011年度征收任务。四是深化水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区域水域巡查机制,各水政监察中队要规范队伍建设、优化人员配备,进一步提高执法巡查的主动性和覆盖面,着力配合区水政监察大队动态监管各类水事行为,做到介入提前、制止有力、调处及时,依法严肃查处水事违法违规案件,切实维护全区正常水事秩序和河湖生态健康。
(二)以安全度汛为重点,夺取防汛防旱防台胜利。一是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方针,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防汛防旱防台日常工作,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着力提高防汛信息整理、统计、上报工作的质量和时效性,为科学指挥决策提供依据,牢牢掌握防汛工作主动权。二是强化城镇及工业开发区整体防汛工作,督促各地全面加强防洪排涝设施、管网、窨井等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各类防汛设施正常运转。要健全城镇防洪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力做好连续强降雨情况下城镇低洼地区、地下空间等的防洪排涝应急工作,保障城镇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三是针对八、九月份台风易发多发的情况,周密做好防台抗台准备,重点落实对危房简易房、大型广告牌和灯箱、高空作业点、大楼玻璃幕墙等的检查、加固和人员转移等工作,努力把可能发生的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正确处理防汛与防旱之间的关系,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落实抗旱调度方案,加强用水管理,优化水源调度,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生态等方面的用水,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夺取防汛防旱工作的全面胜利,努力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蓬勃发展。
(三)以达标建设为重点,构建现代农水服务体系。一是切实按照区政府圩区三年达标建设目标和我区2011年十项政府重点实事项目要求,抓紧抓好圩堤加固加高、小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工作,2011年全区要建设达标圩堤58公里,配套防洪挡墙2.6公里,新建改建防洪闸18座、排涝站15座,加快构建功能完备的现代农村水利工程体系框架。二是认真对照“有专门制度、有专人管理、有经费保障、有台帐记录、有防盗装置、有维修队伍、有定期考核、有奖惩措施”的“八有标准”,进一步完善圩区运行管理机制,统一圩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管理网络,组建专职管理队伍,落实经费,加强考核,年内推行20座圩区标准化管理工作。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圩区现代化建设进程,在甪直、东山、光福、金庭等地建立圩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试点,加快实现圩区防洪工程的远程监控,实时采集工程运行信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圩区管理水平。四是按照我区农田水利规划、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调整果品结构等要求,全面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改建灌溉站15座,新建衬砌渠道9.28公里,建设山区低压管道5.1公里、泄洪沟14.286公里、山塘10座,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排标准,着力解决花果生产地区的抗旱设施老化失效问题,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优良的水利基础保障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四)以发挥功能为重点,加大河湖综合整治力度。一是根据区、镇水系规划,对照“农村村庄河道5~8年轮浚一遍、县乡河道8~10年轮浚一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落实河道轮浚机制,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河道疏浚整治,2011年全区要疏浚河道115.57公里、土方162.31万方。二是加快区域骨干水系治理步伐,启动实施浒光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分别对浒光运河主航道和下崦湖进行疏浚整治,整治长度4.528公里,疏浚土方20万方,新建河道护岸4.9公里,2011年要完成工程量的50%,并于2012年全面完工。三是以“畅流河道、改善生态”为要求,继续实施河道畅流工程建设,着力加大拆坝建桥(涵)力度,拆除坝埂13处,结合建桥涵5座,打通断头河浜7条0.52公里,全面沟通、盘活水系,提高水体交换和自净能力。四是持续加大生态河道建设力度,全年建设生态河道20公里以上,同步配套河道两侧绿化覆盖,打造绿色水廊体系,提升河道景观效果,努力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五是继续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年内完成63.46万方生态清淤、5.715公里洪道疏浚任务,实施完成20公里堤线调整和17座口门建筑物改建工程,为我区打造东太湖滨湖新城、提高东太湖地区的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提供保障。
(五)以加强监管为重点,提升河道长效管理水平。一是在农村环境“三位一体”长效保洁的总体框架下,积极创新机制,健全管理网络,在资金投入、择优招聘、检查监督上再下功夫,加快形成“管理一体化、考核制度化、宣传经常化、保洁市场化、投入公共化、装备现代化”的河道管理新模式,同时做好河道长效管理台帐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区河道长效管理水平和水环境质量。二是根据我区境内流域性河道数量多、管理难度大的客观情况,有效落实京杭大运河、吴淞江等主要交界河道的长效管理工作,防止大河大江内的水花生、水葫芦漂流而下,切实保证沿线相关镇(街道)内部河道的通畅整洁。三是重视抓好各开发小区、企业小区等自管区域的河道管理工作,明确河道保洁责任,优化河道保洁方法,提高河道保洁质量,着力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四是积极依托我区“三位一体”保洁队伍,充分发挥河道保洁员的日常巡查作用,全面落实职责,制定奖惩措施,进一步拓展河道管理外延,消除管理盲点,依法管理河道,努力将各类水事违法违规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使河道充分发挥其本身应有的各项功能。
(六)以治理环境为重点,做好水面杂船整治工作。城乡综合环境提升是我区2011年十项政府重点实事项目之一,水面杂船整治是城市环境整治的七大内容之一。做好杂船整治工作,对于保护河道生态环境、防治船舶污染、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打造最佳宜居城区和文化旅游城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按照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时序安排,继续紧扣“态度坚决、严密组织、依法稳妥、务求全胜”的要求,通过政策推动、部门联动和上下齐动,全力以赴、妥善处置、攻坚收尾,确保于2011年6月底全面完成农村河道杂船整治任务,并于年内完成外河河道及沿太湖周边船舶整治工作,切实保障防洪安全,改善河道环境,维护水域秩序。另一方面,在全面完成河道杂船整治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完善机制、长效管理”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人员,组建队伍,定期巡查,加强河道闸口控制,加大日常监管力度,配套健全台帐资料,确保工作措施常态化,每年二次对各地船舶停泊长效管理工作进行复查考核,巩固杂船整治成果,提高船舶停泊长效管理水平,有效保持水面杂船动态清零,进一步提升城乡综合环境质量。
(七)以摸清家底为重点,推进水利普查有序开展。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基础水信息的基准性调查,2011年是水利普查的关键一年。一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部署要求,坚持“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统筹安排、组织协调和沟通衔接,依法、科学、全面开展全区水利普查各项工作。二是依据全国、全省、全市水利普查实施方案精神,准确把握水利普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结合区情实际,细化落实《吴中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深入宣传发动,明确具体责任,配足专职人员,控制时间节点,注重协作配合,扎实做好入户登记和各项清查普查工作,确保按照国家确定的2011年12月31日普查基准日完成水利普查任务。三是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把质量标准贯穿于水利普查的全过程,落实到各个工作阶段和环节,实行严格的数据抽查、审核、验收制度,严肃水利普查纪律,如实填写、按时报送普查数据,自觉防止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努力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确保水利普查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力求普查数据全面、客观、准确反映我区水利发展状况,为吴中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
(八)以严格管理为重点,提高安全供水保障能力。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按照“一个保障、两个达标、三个没有、四个到位”的总体目标要求,通过实施水源地清淤、取水管网改造和安装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设施,加快健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切实强化对各供水企业的监督管理,督促落实供水安全责任制,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和供水设施安全保卫,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保障安全生产和安全供水。要督促指导各供水企业及时更新完善供水应急预案,落实相应技术、设备和物质储备,抓好供水全过程管理和应急演练,有力增强应对处置供水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三是继续按照省住建厅的统一部署,加大资金投入,把握时限要求,扎实有序推进城镇供水企业水质检测实验室能力建设,督促指导吴中供水公司于2011年底前完成Ⅲ级实验室能力建设,度假区、东山、金庭自来水厂完成15项常规指标检测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区供水企业水质检测水平,有力保障供水质量。四是坚持把太湖及内河蓝藻防控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抓紧抓实,严格实行蓝藻日巡日报制度,按照“分片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以饮用水源地为重点区域,全力加强集中打捞,妥善规范处理蓝藻,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现象,切实保障全区水质稳定。
(九)以优化配置为重点,强化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按照“集约取水、节约用水、制约排水”的原则,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建成优化配置的水资源供给体系,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一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管理,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水计量监管,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优化水资源调度方案,强化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有效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强化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将节水减排工作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和社会生活各个环节,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对取用水大户的用水效率实行重点监管,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三是持续深入开展企业、社区、学校、灌区等节水载体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减轻水环境承载压力,助推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抓好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做好企业排污口管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登记等工作,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保证接入河湖的纳污自净能力,加快构建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以优良的水资源保障惠及民生。
(十)以截污减排为重点,加快污水收集处理步伐。一是按照“完善全区排水体系、推进排水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的原则,加强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2011年要建设污水管网50公里,进一步提高我区污水管网覆盖面积和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二是紧紧围绕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和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续建河东污水处理厂三期4万吨/日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度假区(光福)污水处理厂二期2万吨/日污水处理项目。要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全面加强技术指导、过程服务和质量监管,保质保量完成30个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要建立健全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制度,落实管理经费,提高运行效率,规范农村污水排放行为,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加大污泥规范化、无害化处置力度,实施完成300吨/日的污泥集中焚烧处置工程,促进污泥资源化利用和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四是紧扣上级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具体要求,明确责任主体,保证经费投入,健全管理台帐,提高全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巩固和提升污水治理成效,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设施的减排效益和环境效益,真正实现“治污为民、生态惠民”。苏州市吴中区水利局(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