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10.03
申请日:2023.05.19
分类号:C02F3/32(2023.01)I;C02F103/36(2006.01)N;C02F101/10(2006.01)N;C02F101/16(2006.01)N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其包括在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中培养蛋白核小球藻,其中培养温度为18‑32℃,培养时间为1‑14天,且蛋白核小球藻的质量与废水的体积之比为5‑50g/L。本发明提供的处理方法操作简单、耗能低,能够同时有效去除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中残留的甾体化合物、有机物、氨氮和磷等污染物质,从而实现对废水降解和资源再利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其包括在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中培养蛋白核小球藻,其中培养温度为18-32℃,培养时间为1-14天,且蛋白核小球藻的质量与废水的体积之比为5-50g/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中,所述培养温度为25-32℃,优选为28-32℃,最优选为30℃;优选地,所述培养时间为1-7天,例如至少48小时;优选地,所述蛋白核小球藻的质量与废水的体积之比为10-30g/L。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方法,其中,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在光照条件下在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中培养蛋白核小球藻;优选地,所述光照条件为自然光照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方法,其中,所述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的氨氮浓度为45-170mg/L,优选为45-108mg/L,最优选为50-60mg/L。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方法,其中,所述处理方法包括:依次在调节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和二沉池中处理所述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且在处理期间在调节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或二沉池中一个或多个中加入蛋白核小球藻进行培养;优选地,在处理期间在调节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和二沉池中均加入蛋白核小球藻进行培养。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微藻来处理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的方法,其操作简单、耗能低,能够同时有效去除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中残留的甾体化合物、有机物、氨氮和磷等污染物质,从而实现对废水降解和资源再利用。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其包括在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中培养蛋白核小球藻,其中培养温度为18-32℃,培养时间为1-14天,且蛋白核小球藻的质量与废水的体积之比为5-50g/L。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所述培养温度为25-32℃,优选为28-32℃,最优选为3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所述培养时间为1-7天,例如至少48小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所述蛋白核小球藻的质量与废水的体积之比为10-30g/L,最优选为20g/L。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在光照条件下在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中培养蛋白核小球藻。优选地,所述光照条件为自然光照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所述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的氨氮浓度为45-170mg/L。优选地,所述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的氨氮浓度为45-108mg/L,最优选为50-60mg/L。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所述处理方法包括:依次在调节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和二沉池处理中所述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且在处理期间在调节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或二沉池中一个或多个中加入蛋白核小球藻进行培养。优选地,在处理期间在调节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和二沉池中均加入蛋白核小球藻进行培养
本发明对调节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和二沉池分别加入的蛋白核小球藻的质量与废水的体积之比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使加入的蛋白核小球藻的总质量与废水的体积之比为5-50g/L即可。
微藻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污水手段,完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操作简单、耗能低,而且能够同时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磷等物质。由于藻类的再利用价值比较高,还可将处理污水后的微藻采集回收,不仅起到了治理污水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将微藻作为饲料、燃料等。利用微藻治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废水等各类污水促进了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造福全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然而,对于甾体化合物生产废水而言,由于其组成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废水等各类污水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残余的甾体化合物的存在,使得其净化处理成为废水处理领域中的一项难题。
本发明经研究意外地发现,在众多种类的用于污水处理的微藻中,蛋白核小球藻具有高效的净化能力,从而能够治理含甾体化合物的工业废水。针对蛋白核小球藻对废水中的甾体化合物的降解能力以及COD(化学需氧量)、氨氮及磷的去除效果的深入研究表明,该微藻去除磷的效果最强,最高去除率可达99.1%,出水磷小于1mg/L。将处理污水后的蛋白核小球藻回收采集,计算出藻浓度为0.7mg/L(干重),这些蛋白核小球藻回收处理之后可加工成食品添加剂、机肥、饲料等,具有很高的再利用价值。
(发明人:常尚风;王青宇;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