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废水处理系统除铊技术

发布时间:2025-4-10 14:20:36

公布日:2023.10.10

申请日:2023.08.10

分类号:C02F1/66(2023.01)I;C02F1/52(2023.01)I;C02F11/122(2019.01)I;C02F101/20(2006.01)N;C02F103/16(2006.01)N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系统除铊方法,属于冶金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1)污酸进入预中和槽与新1#浓密池底泥发生中和反应,中和液进入老1#浓密池沉淀,然后通过板框泵进入板框进行固液分离;2)板框滤液通过提升泵进入混合槽,混合槽中加入电石渣进行中和反应;3)步骤2)中的中和液自流至一段A槽,在A槽中投加稳定剂;4)一段A槽自流出的反应液进入一段B槽,在一段B槽中投加生物制剂进行反应;5)一段B槽反应后液流出后加入絮凝剂,自流至新1#浓密池沉淀。本发明解决了生产废水处理系统无特定除铊工艺的问题,提高系统对高杂原料的适应能力,响应环保号召,解决重金属污染的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废水处理系统除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除铊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污酸进入预中和槽与新1#浓密池底泥发生中和反应,中和液进入老1#浓密池沉淀,然后通过板框泵进入板框进行固液分离,中和渣运至三防渣场填埋;2)板框滤液进入清液调节池暂存,通过提升泵进入混合槽,混合槽中加入电石渣进行中和反应;3)步骤2)中的中和液自流至一段A槽,在A槽中投加稳定剂;4)一段A槽自流出的反应液进入一段B槽,控制反应液pH值为11-12,此时在一段B槽中投加生物制剂进行反应;5)一段B槽反应后液流出后加入絮凝剂,自流至新1#浓密池沉淀,底泥回流至预中和槽二次反应,上清液进入二段反应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处理系统除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和液pH值为7-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处理系统除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稳定剂按照进水量的1‰投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处理系统除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稳定剂pH12,有效含量≥≥4.5%,密度(20℃)≥1.139g/cm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处理系统除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生物制剂按照进水量的0.5‰投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处理系统除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生物制剂水不溶物的质量分数≤0.5%pH2-3,全铁质量分数≥7.7%,密度(20℃)≥1.29g/cm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处理系统除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定剂、生物制剂和絮凝剂均通过隔膜计量泵定量加入。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水处理系统除铊方法,解决了生产废水处理系统无特定除铊工艺的问题,提高系统对高杂原料的适应能力,响应环保号召,走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解决重金属污染的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除铊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污酸进入预中和槽与新1#浓密池底泥发生中和反应,中和液进入老1#浓密池沉淀,然后通过板框泵进入板框进行固液分离,中和渣运至三防渣场填埋;

2)板框滤液进入清液调节池暂存,通过提升泵进入混合槽,混合槽中加入电石渣进行中和反应;

3)步骤2)中的中和液自流至一段A槽,在A槽中投加稳定剂;

4)一段A槽自流出的反应液进入一段B槽,控制反应液pH值为11-12,此时在一段B槽中投加生物制剂进行反应;

5)一段B槽反应后液流出后加入絮凝剂,自流至新1#浓密池沉淀,底泥回流至预中和槽二次反应,上清液进入二段反应槽。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中和液pH值为7-11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稳定剂按照进水量的1‰投加。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稳定剂pH12,有效含量≥≥4.5%,密度(20)1.139g/cm3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生物制剂按照进水量的0.5‰投加。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生物制剂水不溶物的质量分数≤0.5%,pH2-3,全铁质量分数≥7.7%,密度(20)1.29g/cm3

作为优选,所述的稳定剂、生物制剂和絮凝剂均通过隔膜计量泵定量加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中和段进行除铊,利用现有中和液高碱性(pH11-12),确保了生物制剂和稳定剂高效脱铊效率,同时生物制剂和稳定剂对废水中砷、镉等重金属也有一定去除效果,对后段指标不会造成影响。

2、本发明操作简单,反应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操作安全可控。

3、本发明生产废水处理系统研究新增除铊工艺,在一段对废水中铊进行有效去除,随底泥进入板框压滤带走,保证系统出水铊含量稳定低于17μg//L,一定程度放宽原料杂质限制,提高生产系统对高杂原料的适应性,降低公司环保管理风险。

(发明人:张体富;张万勇;叶钟林;朱宇涛;赵武;李福全;靳程;郎学云;杨洪明;卢秀丽;黄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