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09.01
申请日:2023.07.17
分类号:C02F11/122(2019.01)I;B01D33/067(2006.01)I;B01D33/04(2006.01)I;B01D33/35(2006.01)I;B01D33/46(2006.01)I;B01D33/48(2006.01)I
摘要
本发明涉及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包括挤压滚筒、环形滤带组件,其中挤压滚筒有多个,多个挤压滚筒的中心在上下和左右方向相对错位和/或对齐分布,环形滤带组件包括第一、二环形滤带、以及传输辊,第一、二环形滤带分别自下而上依次绕过多个挤压滚筒和传输辊形成相向运动的环形传送,其中第一、二环形滤带共同缠绕在多个挤压滚筒上的滤带上下相对贴合挤压以形成污泥挤压通道,污泥挤压通道呈迂回式。本发明不仅有效延长了挤压通道的长度,而且污泥和挤压滚筒采用非接触的方式实施挤压脱水,从而保持夹持在环形滤带之间的污泥依次经过各挤压滚筒,改善污泥的脱水率,同时,随着环形滤带的传递,增加污泥出泥量和出泥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包括挤压滚筒、环形滤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滚筒有多个,多个所述挤压滚筒的中心在上下和左右方向相对错位和/或对齐分布,所述环形滤带组件包括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以及传输辊,所述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分别自下而上依次绕过多个所述挤压滚筒和所述传输辊形成相向运动的环形传送,其中所述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共同缠绕在多个所述挤压滚筒上的滤带上下相对贴合挤压以形成污泥挤压通道,所述污泥挤压通道呈迂回式,且底部形成所述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逐步靠近的污泥进口、顶部形成污泥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挤压滚筒的中心在左右方向隔开,且在上下方向错位和对齐间隔分布,所述污泥挤压通道呈左右迂回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挤压通道自下而上所形成的挤压力逐段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挤压通道包括自下而上所形成的挤压力依次为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其中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所对应的挤压滚筒外径逐级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中,缠绕在各挤压滚筒外周的部分滤带所形成包覆周长为对应挤压滚筒周长的1/2~4/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中任一段至少包括一个所述挤压滚筒,且当任一段的所述挤压滚筒为2个或更多个时,处于对应段的挤压滚筒的外径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滤带和所述第二环形滤带形成的传送运动的速度相等;和/或,所述第二环形滤带位于下层,且所述第二环形滤带自污泥浓缩筒的底部水平穿过直至缠绕左侧底部的所述挤压滚筒上形成下接引段;所述第一环形滤带位于上层,且所述第一环形滤带所形成上接引段自上而下倾斜设置,其中所述上接引段与所述下接引段形成所述污泥进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辊包括上下对齐分布的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所述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分别向上和向下缠绕在所述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上,且所述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之间形成所述污泥出口;和/或,在所述污泥出口处还设有分别与所述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对应分布的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其中所述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相对设置并分别贴合所述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以将滤带表面污泥铲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挤压滚筒底部分别设有能够避开滤带的接漏槽,其中所述接漏槽顶部敞开;和/或,所述接漏槽所形成腔体自上自上而下逐渐变窄设置,且在底部或侧部形成排水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脱水装置还包括分别对所述第一环形滤带和所述第二环形滤带进行清洁的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均采用辊刷和水洗进行清洁,且辊刷的刷扫方向与对应滤带的传输方向一致;和/或,所述的污泥脱水装置还包括分别对所述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进行张紧调节的第一张紧调节件和第二张紧调节件、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挤压滚筒两端的多组防跑偏导向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包括挤压滚筒、环形滤带组件,其中挤压滚筒有多个,多个挤压滚筒的中心在上下和左右方向相对错位和/或对齐分布,环形滤带组件包括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以及传输辊,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分别自下而上依次绕过多个挤压滚筒和传输辊形成相向运动的环形传送,其中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共同缠绕在多个挤压滚筒上的滤带上下相对贴合挤压以形成污泥挤压通道,污泥挤压通道呈迂回式,且底部形成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逐步靠近的污泥进口、顶部形成污泥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多个挤压滚筒的中心在左右方向隔开,且在上下方向错位和对齐间隔分布,污泥挤压通道呈左右迂回分布。采用逐步向上移动的方式,有效延长挤压通道长度,使其充分被挤压。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污泥挤压通道自下而上所形成的挤压力逐段变大(注意,并非是逐渐变小,而且逐段,也就是说,在某一段是可以形成恒定的挤压力)。在此,结合所形成的延伸方式形成逐段式挤压,以高品质的实施污泥脱水,一般情况下,污泥挤压通道包括自下而上所形成的挤压力依次为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其中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所对应的挤压滚筒外径逐级变大,,而且在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中,缠绕在各挤压滚筒外周的部分滤带所形成包覆周长为对应挤压滚筒周长的1/2~4/5。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形成缠绕至少对应挤压滚筒周长的3/5左右,这样所形成的包覆更利于脱水。进一步的,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中任一段至少包括一个挤压滚筒,且当任一段的挤压滚筒为2个或更多个时,处于对应段的挤压滚筒的外径相等。方便各挤压滚筒的上下依次布局安装,且挤压脱水的工作状态更加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形成的传送运动的速度相等,这样保持进入上下层之间的污泥不会变动的依次进行多个挤压滚筒的挤压,大幅度体提升污泥的脱水率。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环形滤带位于下层,且第二环形滤带自污泥浓缩筒的底部水平穿过直至缠绕左侧底部的挤压滚筒上形成下接引段;第一环形滤带位于上层,且第一环形滤带所形成上接引段自上而下倾斜设置,其中上接引段与下接引段形成污泥进口。在此,有效的将污泥脱水装置和污水浓缩装置进行衔接,同时所形成的污泥进口更方便污泥进入,而且进一步提高污水浓缩装置的出泥率。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传输辊包括上下对齐分布的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分别向上和向下缠绕在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上,且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之间形成污泥出口。在此,由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相向运动带出挤压后的污泥,同时,在污泥出口处还设有分别与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对应分布的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其中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相对设置并分别贴合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以将滤带表面污泥铲落。
优选地,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结构相同,均包括铲泥板、用于驱动铲泥板翻转的刮泥调节件,其中在铲泥板翻转中调整铲泥板端部与滤带所形成铲除角度,以最佳角度下实施污泥最大化铲除。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在各挤压滚筒底部分别设有能够避开滤带的接漏槽,其中接漏槽顶部敞开,同时接漏槽所形成腔体自上自上而下逐渐变窄设置,且在底部或侧部形成排水孔。在此,不仅方便将挤压后泥水的收集,而且更方便泥水的汇聚和排出。
此外,污泥脱水装置还包括分别对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进行清洁的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其中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均采用辊刷和水洗进行清洁,且辊刷的刷扫方向与对应滤带的传输方向一致。使得清理干净的滤带循环以形成两侧相对闭合的污泥挤压通道。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污泥脱水装置还包括分别对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进行张紧调节的第一张紧调节件和第二张紧调节件、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挤压滚筒两端的多组防跑偏导向轮。在张紧调节下,改善上下两层滤带所形成压力;在防跑偏导向轮的导向下,避免滤带跑偏,从而实施与挤压滚筒形成大包覆角度的挤压。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现有污泥脱水过程中,滤带和挤压所形成的挤压通道过短、与滚筒接触挤压过程中容易出现打滑所提供的挤压力不足、以及滤带所形成出泥量少和出泥效率低等缺陷,而本申请通过对污泥脱水的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巧妙地解决了现有结构的各种不足。采取该装置,污泥进入由滤带上下层贴合以形成挤压的挤压通道,并在多个挤压滚筒所形成的迂回式挤压中完成污泥的脱水,且脱水后的污泥自污泥出口排出,因此,与现有的结构相比,本发明不仅有效延长了挤压通道的长度,而且污泥和挤压滚筒采用非接触的方式实施挤压脱水,从而保持夹持在环形滤带之间的污泥依次经过各挤压滚筒,改善污泥的脱水率,同时,随着环形滤带的传递,增加污泥出泥量和出泥效率。
(发明人:王方清;吴亮亮;庄利华;王浩程;杨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