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污水处理生物复合絮凝剂

发布时间:2025-3-30 8:16:02

公布日:2024.03.26

申请日:2022.09.26

分类号:C02F1/52(2006.01)I;C02F1/54(2006.01)I;C02F1/56(2006.01)I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含油污水处理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述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由有机复合絮凝剂和无机絮凝剂复配而成;所述的有机复合絮凝剂由多种成分构成,包括聚丙烯酰胺、氯化钙、硅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有机阴离子单体、醚化剂氯乙酸和碱化剂氢氧化钠;具体包括下述步骤:(1)将聚丙烯酰胺、氯化钙、硅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有机阴离子单体、醚化剂氯乙酸和无机絮凝剂与水搅拌充分混合,得到混合溶液;(2)向混合溶液内滴入碱化剂氢氧化钠并进行充分搅拌1-2h,控制混合溶液的PH值为7-8,静置后得到生物复合絮凝剂。本发明方法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破乳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含油污水处理,一步解决破乳、混凝、净水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适用于含油污水处理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由有机复合絮凝剂和无机絮凝剂复配而成;所述的有机复合絮凝剂由多种成分构成,包括聚丙烯酰胺、氯化钙、硅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有机阴离子单体、醚化剂氯乙酸和碱化剂氢氧化钠;具体包括下述步骤:(1)将聚丙烯酰胺、氯化钙、硅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有机阴离子单体、醚化剂氯乙酸和无机絮凝剂与水搅拌充分混合,得到混合溶液;(2)向混合溶液内滴入碱化剂氢氧化钠并进行充分搅拌1-2h,控制混合溶液的PH值为7-8,静置后得到生物复合絮凝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含油污水处理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机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絮凝剂,所述的聚合氯化铝絮凝剂所占生物复合絮凝剂的重量百分比为10%-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含油污水处理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复合絮凝剂由多种成分构成,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是聚丙烯酰胺25%-35%、氯化钙1%-3%、硅酸钠0.5%-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3%、有机阴离子单体20%-30%、醚化剂氯乙酸1%-2%、碱化剂氢氧化钠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含油污水处理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复合絮凝剂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是聚丙烯酰胺28%、氯化钙2%、硅酸钠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3%、有机阴离子单体28%、醚化剂氯乙酸2%、碱化剂氢氧化钠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含油污水处理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阴离子单体为丙烯酸十四脂或丙烯酸十六脂。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中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生物复合絮凝剂。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生物复合絮凝剂在含油污水处理用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含油污水处理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含油污水处理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所述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由有机复合絮凝剂和无机絮凝剂复配而成;所述的有机复合絮凝剂由多种成分构成,包括聚丙烯酰胺、氯化钙、硅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有机阴离子单体、醚化剂氯乙酸和碱化剂氢氧化钠;具体包括下述步骤:(1)将聚丙烯酰胺、氯化钙、硅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有机阴离子单体、醚化剂氯乙酸和无机絮凝剂与水搅拌充分混合,得到混合溶液;(2)向混合溶液内滴入碱化剂氢氧化钠并进行充分搅拌1-2h,控制混合溶液的PH值为7-8,静置后得到生物复合絮凝剂。

优选地,所述的无机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絮凝剂,所述的聚合氯化铝絮凝剂所占生物复合絮凝剂的重量百分比为10%-20%

优选地,所述的有机复合絮凝剂由多种成分构成,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是聚丙烯酰胺25%-35%、氯化钙1%-3%、硅酸钠0.5%-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3%、有机阴离子单体20%-30%、醚化剂氯乙酸1%-2%、碱化剂氢氧化钠1%-3%

优选地,所述的有机复合絮凝剂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是聚丙烯酰胺28%、氯化钙2%、硅酸钠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3%、有机阴离子单体28%、醚化剂氯乙酸2%、碱化剂氢氧化钠3%

优选地,所述的有机阴离子单体为丙烯酸十四脂或丙烯酸十六脂。

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中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生物复合絮凝剂。

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生物复合絮凝剂在含油污水处理用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具有较强的破乳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含油污水处理,一步解决破乳、混凝、净水的问题。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生物复合絮凝剂,可以大幅度简化污水处理加药操作,替代了传统的破乳剂、混凝剂、助凝剂,达到一剂多用的效果,可大大降低水处理成本。

(发明人:张树彬;王哲;王仁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