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A耦合高效自养脱氮水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23-12-19 11:56:49

公布日:2022.07.05

申请日:2022.04.19

分类号:C02F3/30(2006.01)I;C02F101/16(2006.01)N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OA耦合高效自养脱氮水处理方法与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待处理污水进入厌氧区,厌氧区出水进入碳提取区;在碳提取区中所得上清液进入自养IFAS区,所得污泥从碳提取区输送到缺氧IFAS区;自氧IFAS区出水进入自养菌回收区,自养IFAS区脱落生物膜回流至自养IFAS区,缺氧IFAS区出水进入二沉区。污泥超越管路保证了普通活性污泥不经过自养IFAS区,既有利于厌氧氨氧化菌富集,也从根本上避免了普通活性污泥中内碳源的损耗。自养菌回收区保证了自养IFAS区脱落生物膜的回收,实现了自养脱氮功能菌群的平衡。本发明方法具有脱氮效果优、硝化效果优及占地省等优点。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AOA耦合高效自养脱氮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a、将待处理污水通入厌氧区,通过厌氧区主要进行活性污泥内碳源的合成及磷素释放,厌氧区HRT1-2hb、厌氧区出水进入连接在其后的碳提取区;在碳提取区对厌氧区的泥水混合液进行强化固液分离,分离所得上清液进入连接在碳提取区之后的自养IFAS区,分离所得污泥从碳提取区底部的出口端排出,经过连接有污泥超越泵的管路将其输送到缺氧IFAS区,将COD以活性污泥形式转移至缺氧IFAS区;通过向碳提取区投加磁粉来分离泥水混合液;所述的碳提取区的HRT0.4-0.6h,表面水力负荷≥5m3/m2/h,固体通量≥20kg/m2/h,出水SS50mg/LCOD损失率<30%c、自养IFAS区通过投加悬浮级载体,在生物膜外层和内层分别富集好氧氨氧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自养IFAS区满足:氨氧化率为80-90%,同时出水亚氮≥2mg/L;若不满足上述条件时,通过投加5mg/L盐酸羟胺予以实现,待系统亚氮浓度≥4mg/L时停止投加;同时将自养IFAS区悬浮载体生物膜厚度控制在400-1000μm;所述的自养IFAS区按照设计硝化HRT80-90%设计,通过拦截筛网设置分级≥2级,最后一级出水SS150mg/Ld、自养IFAS区出水进入自养菌回收区,开启连接在自养菌回收区和自养IFAS区之间污泥内回流管路上的污泥内回流泵,回流比为10%-20%,污泥从自养菌回收区回流至自养IFAS区,出水上清液进入缺氧IFAS区;所述的自养菌回收区HRT0.2-0.4h,通过向其中投加磁粉强化出水SS沉降效果,确保出水SS50mg/Le、缺氧IFAS区进行内源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和内源反硝化除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AOA耦合高效自养脱氮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养IFAS区和缺氧IFAS区的悬浮载体有效比表面积≥620m2/m3,空隙率>90%30%≤填充率<67%,自养IFAS区和缺氧IFAS区的悬浮载体密度均为0.97-1.03g/cm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AOA耦合高效自养脱氮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自养IFAS区、缺氧IFAS区的出水端均设置有拦截筛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AOA耦合高效自养脱氮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自养IFAS区的底部安装有曝气管路,在所述的厌氧区、缺氧IFAS区安装有潜水搅拌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AOA耦合高效自养脱氮水处理方法,其对现有AOA污水处理工艺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厌氧区实现内碳源的合成及聚磷的水解,通过碳提取区实现厌氧区混合液的泥水分离,上清液进入自养IFAS区,污泥由碳提取区转移至缺氧IFAS区,在自养IFAS区通过投加悬浮载体,在生物膜外层和内层分别富集好氧氨氧化菌(AOB)和厌氧氨氧化菌(AnAOB),自养菌回收区设置污泥自回流管路,使上清液进入缺氧IFAS区,污泥由自养菌回收区底部流向自养IFAS区进水端,实现对于自养IFAS区核心菌种的回收。该方法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脱氮效果优、硝化效果优及占地省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AOA耦合高效自养脱氮水处理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处理污水通入厌氧区,通过厌氧区主要进行活性污泥内碳源的合成及磷素释放,厌氧区HRT1-2h

b、厌氧区出水进入连接在其后的碳提取区;在碳提取区对厌氧区的泥水混合液进行强化固液分离,分离所得上清液进入连接在碳提取区之后的自养IFAS区,分离所得污泥从碳提取区底部的出口端排出,经过连接有污泥超越泵的管路将其输送到缺氧IFAS区,将COD以活性污泥形式转移至缺氧IFAS区;

所述的碳提取区的HRT0.4-0.6h,表面水力负荷≥5m3/m2/h,固体通量≥20kg/m2/h,出水SS50mg/LCOD损失率<30%;

c、自养IFAS区通过投加悬浮级载体,在生物膜外层和内层分别富集好氧氨氧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自养IFAS区满足:氨氧化率为80-90%,同时出水亚氮≥2mg/L

若不满足上述条件时,通过投加5mg/L盐酸羟胺予以实现,待系统亚氮浓度≥4mg/L时停止投加;同时将自养IFAS区悬浮载体生物膜厚度控制在400-1000μm

所述的自养IFAS区按照设计硝化HRT80-90%设计,通过拦截筛网设置分级≥2级,最后一级出水SS150mg/L

d、自养IFAS区出水进入自养菌回收区,开启连接在自养菌回收区和自养IFAS区之间污泥内回流管路上的污泥内回流泵,回流比为10-20%,污泥从自养菌回收区回流至自养IFAS区,出水上清液进入缺氧IFAS区;

所述的自养菌回收区HRT0.2-0.4h,通过向其中投加磁粉强化出水SS沉降效果,确保出水SS50mg/L

e、缺氧IFAS区进行内源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和内源反硝化除磷。

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通过碳提取区可实现超快的泥水分离效果,上清液进入自养IFAS区,污泥超越进入缺氧IFAS区;脱氮由自养IFAS区和缺氧IFAS区共同承担,且主脱氮区采用泥膜复合工艺,可降低缺氧IFAS区脱氮压力,活性污泥通过超越进入缺氧IFAS区,避免了普通活性污泥中内碳源的损耗,可维持高效的脱氮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的自养IFAS区和缺氧IFAS区的悬浮载体有效比表面积≥620m2/m3,空隙率>90%,30%≤填充率<67%,自养IFAS区和缺氧IFAS区的悬浮载体密度均为0.97-1.03g/cm3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方案,在所述的自养IFAS区、缺氧IFAS区的出水端均设置有拦截筛网。

进一步优选,在所述的自养IFAS区的底部安装有曝气管路,在所述的厌氧区、缺氧IFAS区安装有潜水搅拌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AOA耦合高效自养脱氮水处理处理系统,所述的反应池依次划分为厌氧区、碳提取区、自养IFAS区、自养菌回收区、缺氧IFAS区及二沉区;

所述的碳提取区的底部的出口端连接有污泥超越管路,所述的污泥超越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的缺氧IFAS区,通过所述的污泥超越管路将碳提取区沉降所得污泥输送至缺氧IFAS区的底部;

所述的二沉区的出口端设置有污泥外回流管路,所述的污泥外回流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的厌氧区,通过所述的污泥外回流管路将二沉区所得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区;

所述的自养IFAS区和自养菌回收区设置有污泥内回流管路,通过所述的污泥内回流管路将自养IFAS区脱落生物膜从自养菌回收区回流至自养IFAS区;

所述的厌氧区用于对活性污泥内碳源的合成及磷素进行释放,所述的厌氧区的HRT1-2h

所述的碳提取区的HRT0.4-0.6h,表面水力负荷≥5m3/m2/h,固体通量≥20kg/m2/h,出水SS50mg/LCOD损失率<30%;

所述的自养IFAS区按照设计硝化HRT80-90%设计,通过拦截筛网设置分级≥2级,最后一级出水SS150mg/L

所述的自养菌回收区HRT0.2-0.4h;通过投加磁粉强化出水SS沉降效果,保证出水SS50mg/L

所述的缺氧IFAS区按照设计硝化HRT20-30%设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带来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脱氮效果优,脱氮由自养IFAS区和缺氧IFAS区共同承担。首先,主脱氮区采用泥膜复合工艺,将短程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耦合于同一反应器中进行脱氮,起到削减氮素负荷的作用,降低了缺氧区脱氮压力;其次,通过对厌氧区后的碳提取区艺实现泥水分离,保证了普通活性污泥不经过自养IFAS区,既有利于厌氧氨氧化菌富集,也从根本上避免了普通活性污泥中内碳源的损耗,为缺氧IFAS区实现高效的内源反硝化脱氮除磷效果奠定了基础;最后,缺氧IFAS区采用泥膜复合工艺,通过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进行脱氮,可以进一步降低脱氮对于碳源的限制。最低可在进水C/N2的基础上实现出水TN稳定低于10mg/L,优化运行后可进一步降至5mg/L

2)脱氮效果稳定,针对自养IFAS区厌氧氨氧化难以长期稳定运行,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形成了基于污泥自回流平衡自养脱氮功能菌群,羟胺投加维持系统稳定高效,生物膜厚度控制实现高效传质传氧,有效的保证了其脱氮效果。

3)硝化效果优,针对活性污泥系统硝化效率低的问题,氨氮去除由自养IFAS区和缺氧IFAS区共同承担,自养IFAS区通过短程硝化与厌氧氨氧化实现主要的脱氨功能,而缺氧IFAS区针对自养IFAS区出水携带的少量氨氮及污泥超越导致的部分氨氮,同时耦合短程反硝化进行针对性脱氮,可实现系统氨氮去除率>95%,通过优化调整可实现出水氨氮<0.5mg/L

4)占地省,主脱氨区和脱氮区均由自养IFAS区承担,其采用基于污泥自回流的IFAS工艺,负荷更高,而缺氧IFAS区采用泥膜复合工艺,其处理负荷也较传统活性污泥法更高,从而起到显著的节地效果,整个工艺流程合计HRT仅需传统污水处理工艺HRT60%以下。

(发明人:吴迪;韩文杰;王玉敏;顾瑞环;周家中;田海成;杜强强;杨忠启;纪庚好;徐康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