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2.01.18
申请日:2021.11.22
分类号:C02F9/14(2006.01)I;C02F101/16(2006.01)N;C02F101/30(2006.01)N;C02F101/34(2006.01)N;C02F101/38(2006.01)N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盐度高磷高氨氮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针对高盐度下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等有机大分子的废水,结合气浮除杂,生物硝化及反硝化等手段充分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工艺难度低,操作简便,且单位处理成本仅为电化学或高级氧化处理方案的1/3至6/1,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高盐度高磷高氨氮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处理步骤:1)首先对废水进行预处理,使用油水分离装置去除废水中的油,将去油废水流经格栅去除其中的大颗粒悬浮物及漂浮物,之后通入调节池静置;2)预处理后的废水通入气浮装置,使微小气泡与废水中的悬浮颗粒黏附后浮于水面,去除废水中的细微悬浮物和油脂;3)气浮处理后的废水通入一体化处理装置进行大分子降解、硝化及沉淀过滤;4)经过一体化处理后的废水与碳源混合通入一体化滤池,进行反硝化及曝气生物过滤去除废水中的总氮并降低废水的CODcr指标;5)完成反硝化及曝气的废水通入过滤池,过滤后进行沉淀,沉淀后的上层清液流入清水池;6)对清水池中的废水进行指标检测,达标后即可对外排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盐度高磷高氨氮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硝化步骤是利用驯化后的硝化菌菌群将废水中的铵态氮转化为硝酸氮及亚硝酸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盐度高磷高氨氮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源为甲醇、乙酸钠、糖类及污泥水解上清液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盐度高磷高氨氮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池通过软性填料及活性炭对废水进行过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盐度高磷高氨氮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排放指标标准为总氮TN≤1mg/L、CODcr≤20mg/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一体化处理装置及一体化滤池,其特征在于: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上设置有废水输入口;所述水解酸化池依次与缺氧池、三相生物流化床和兰美拉沉淀池连接;所述三相生物流化床中设置有气泵;一体化滤池包括反硝化滤池及曝气生物滤池,两者通过隔板隔开;所述反硝化滤池一侧顶部设置有进水口,曝气生物滤池一侧顶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曝气生物滤池中设置有气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一体化处理装置及一体化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兰美拉沉淀池中设置有生物滤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一体化处理装置及一体化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中设置有生物滤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盐度高磷高氨氮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解决现有污水处理方案的不足。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盐度高磷高氨氮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处理步骤:
1)首先对废水进行预处理,使用油水分离装置去除废水中的油,将去油废水流经格栅去除其中的大颗粒悬浮物及漂浮物,之后通入调节池静置;
2)预处理后的废水通入气浮装置,使微小气泡与废水中的悬浮颗粒黏附后浮于水面,去除废水中的细微悬浮物和油脂;
3)气浮处理后的废水通入一体化处理装置进行大分子降解、硝化及沉淀过滤;
4)经过一体化处理后的废水与碳源混合通入一体化滤池,进行反硝化及曝气生物过滤去除废水中的总氮并降低废水的CODcr指标;
5)完成反硝化及曝气的废水通入过滤池,过滤后进行沉淀,沉淀后的上层清液流入清水池;
6)对清水池中的废水进行指标检测,达标后即可对外排放。
优选的是,所述硝化步骤是利用驯化后的硝化菌菌群将废水中的氨态氮转化为硝酸氮及亚硝酸氮。
优选的是,所述碳源为甲醇、乙酸钠、糖类及污泥水解上清液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是,所述过滤池通过软性填料及活性炭对废水进行过滤。
优选的是,所述清水池排放指标标准为总氮TN≤1mg/L、CODcr≤20mg/L:
同时,在本发明中的处理方法中提及的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上设置有废水输入口;所述水解酸化池依次与缺氧池、三相生物流化床和兰美拉沉淀池连接;所述三相生物流化床中设置有气泵;
一体化滤池包括反硝化滤池及曝气生物滤池,两者通过隔板隔开;所述反硝化滤池一侧顶部设置有进水口,曝气生物滤池一侧顶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曝气生物滤池中设置有气泵。
优选的是,所述兰美拉沉淀池中设置有生物滤膜。
优选的是,所述曝气生物滤池中设置有生物滤料。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是:结合生物及化学方式对高盐度高磷高氨氮废水进行处理,无需使用电化学方式及高级氧化方式,单位废水处理成本大大降低,经济效益好。采用创新的一体化处理装置及滤池,对处理步骤进行整合,提高处理效率;并且处理设备均为常见标准设备,进行设施改造所需的成本较低。
(发明人:饶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