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

发布时间:2019-4-8 14:54:02

  申请日2017.12.15

  公开(公告)日2018.10.12

  IPC分类号C02F3/34; C02F3/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在处理池一侧的下部设有进水口,在进水口的相对侧设有处理池的出水口,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有至少2个并行的处理区,相邻的处理区之间通过隔板形成与所述相邻的处理区相通的污水通道,在各处理区内分别在高于进水口处设有生物膜滤床。本实用新型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能够在污水处理中,使污水中的无机污泥下沉至池底,不会与生物膜滤床接触,有效避免了生物膜滤床附着无机污泥后无法脱落造成的过滤能力降低和堵塞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其特征为:在处理池一侧的下部设有进水口(1),在进水口(1)的相对侧设有处理池的出水口(5),在进水口(1)和出水口(5)之间设有至少2个并行的处理区(3),相邻的处理区(3)之间通过隔板(4)形成与所述相邻的处理区(3)相通的污水通道,在各处理区(3)内分别在高于进水口(1)处设有生物膜滤床(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其特征为:所述的生物膜滤床(2)为悬浮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其特征为:所述的生物膜滤床(2)为通过上端固定的柔性结构串联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其特征为:所述的生物膜滤床(2)为固定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其特征为:所述的处理区至少2个。

  说明书

  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污水 处理池,具体的讲是具有生物膜滤床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分散式居住的居民和分散式开设的酒店、旅馆、农家乐、民宿、客栈等业态用水量的激增,污水排放量随之大幅增加,水环境生态恶化日益加剧。

  我国的水污染主要为分散式点源污染,污水处理池是目前对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一种常见装置,污水处理池的进水流态主要是依靠自重力流。生活污水的进水是由污水处理池的中上部向下流动而形成的自重力流态,经过其设置的生物膜滤床等生物膜滤床与污水基质进行接触、降解、消化处理。生物膜滤床等生物膜滤床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其附着的固体介质称为滤料或载体。生物膜自滤料由内向外可分为厌氧层、缺氧层、附着水层、运动水层。生物膜法的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着水层有机物,由缺氧层的缺氧菌将其分解,再进入厌氧层时进行厌氧分解,流动水层则将老化的生物膜冲掉以生长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复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由于重力流工艺通常容易造成生物膜滤床上的无机污泥不易脱落,从而长时间吸附在生物膜滤床上导致生物膜滤床上的微生物无法充分高效的进入和吸收污水基质中的营养物质而降低污水处理效率,当生物膜滤床上的无机污泥大面积附着无法脱落时,可能会失去生物膜滤床的污水净化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以解决污水处理池中生物膜滤床上附着无机污泥后无法脱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在处理池一侧的下部设有进水口,在进水口的相对侧设有处理池的出水口,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有至少2个并行的处理区,相邻的处理区之间通过隔板形成与所述相邻的处理区相通的污水通道,在各处理区内分别在高于进水口处设有生物膜滤床。

  污水由处理池的底部或中下部的进水口流入上部流出而形成升流流态的污水过滤路径。进水口的上方设置有生物膜滤床,生物膜滤床上富集有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区内通过污水的升流流态,使污水基质中的富营养物质与生物膜滤床上富集的微生物充分接触、降解、吸收、消化,达到高效的去除污水基质中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池的处理净化效率。由于进入污水为升流流态,污水中的无机污泥因比重大于水而下沉,其无法与生物膜滤床接触,因而不会附着在生物膜滤床上,可保持生物膜滤床持续高效的处理净化污水,还能起到升流污水通畅的流过生物膜滤床且不易堵塞的作用。

  一种具体的结构为,所述的生物膜滤床为悬浮设置,可以在处理区内可以随意漂浮。

  另一种具体的结构为,所述的生物膜滤床为通过上端固定的柔性结构,如绳子等,串联设置,使其可以在一定范围移动。

  还一种具体结构为,所述的生物膜滤床为固定设置,例如将其固定于网状的笼中,使其固定不能移动。

  可以根据需要,所述的处理区至少设有2个。

  本实用新型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池,能够在污水处理中,使污水中的无机污泥下沉至池底,不会与生物膜滤床接触,有效避免了生物膜滤床附着无机污泥后无法脱落造成的过滤能力降低和堵塞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