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9.07.15
公开(公告)日2010.03.01
IPC分类号E03F5/14
摘要
Abstract_Original: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該污水處理池包括周壁、入水口、出水口、溢流通氣口、作業孔及一供水構件,其特點在於該供水構件具有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延伸管段及注水口;藉該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以引入該污水處理池外部具有壓力之水液;復藉由該延伸管段將該具有壓力之水液導引至注水口,並透過注水口朝汙水中噴注水流,藉此以攪拌污水,達到令污水與微生物能夠充分混合均勻、增進污物分解效能之目的及優點,且所述供水構件設置於汙水液面上且臨近作業孔位置處之設計,更具有令供水構件之維修、更換作業更加方便之優點與實用進步性。
权利要求书
一種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所述污水處理池包括一周壁、一入水口、一出水口、一溢流通氣口以及可啟閉之一作業孔,該入水口及出水口係分設於該周壁相異二端,而該溢流通氣口與作業孔係形成於該污水處理池頂側二處;且該污水處理池中並組設有一混合裝置,藉以達到一種水流驅動式均勻攪拌混合之污水處理形式;該混合裝置主要包含一供水構件,且其中,該供水構件係包括:一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設於該污水處理池之汙水液面上臨近該作業孔位置處,藉以引入該污水處理池外部具有壓力之水液;一延伸管段,其頂端係與該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相連通,該延伸管段之底端係穿過該污水處理池之周壁並朝該污水處理池之汙水液面方向延伸;至少一注水口,係連設於該延伸管段底端,以使所述具有壓力之水液由該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引入後,得經過該延伸管段再透過該注水口噴注水流至該污水處理池之汙水中。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其中該混合裝置並包括一驅動構件,藉以驅使該供水構件延伸管段底端所設注水口產生圓周循環位移運動。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其中該驅動構件係為樞組於該延伸管段底端與注水口之間的一旋轉頭以及由該旋轉頭側向凸伸的至少一曲型導轉管所構成,以使所述注水口係設於各該曲型導轉管之端部。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其中該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並設置有幫浦,以使引入該污水處理池之外部水液具有壓力。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其中該污水處理池之上方一高度位置處係設有一高處容置部,以供容置蓄積所述水液之用,俾藉由該高處容置部與污水處理池之間所存在的高度落差,以令所述引入該污水處理池之外部水液具有壓力。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其中該污水處理池所蓄積的汙水臨近液面處係為一浮渣層,以使該供水構件之注水口設置高度係對應於該浮渣層所屬高度範圍內。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其中該供水構件之注水口設置高度係對應於該汙水總高度的置中高度範圍內。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其中該供水構件之注水口設置高度係對應於該汙水液面高度上方位置處,復令該注水口朝向汙水之方向。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其中該供水構件係為一固定角度設置型態,令其注水口係常態朝固定方向噴注水流者。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其中該注水口係為直管狀型態,且令各注水口與該延伸管段之間為垂直或具有傾斜角度之型態者。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其中該具有直管狀型態注水口之供水構件係為固定式或旋轉式結構型態者。
说明书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污水處理池;特別是指污水處理池之污水與微生物相關產品相混合裝置的創新結構型態設計者。
按,目前的污水處理技術,依照所欲處理的污物型態(如家庭污水、糞尿廢水、工業廢水等)不同而有所差異,以家庭污水之處理而言,通常依處理程度不同可分為初級處理、二級處理及三級處理。其中初級處理乃藉由物理沈澱或浮除作用以去除或榨碎污水中較大的固體物,使污水中大部份可沈降物或懸浮固體去除,若配合化學加藥沈澱,則膠狀物質亦可去除。二級處理是污水經初級處理沈澱後的污水,再經曝氣池及最終沈澱池或其他好氧性生物處理及最終沉澱池處理後才予以放流,其中分離之污泥一部分廢棄,另一部份則令其迴流至曝氣槽內,以保持曝氣槽內一定的微生物量。而所述三級處理,其污水係直接利用物理或化學處理以獲得良好的水質處理效果,或可利用特別的生物處理設備以去除特殊不純物。
承上,污水處理過程中,縱使是在所述初級處理過程中,亦有業者採用所謂曝氣手段,而所述曝氣手段,是透過供應氣泡的方式令微生物相關產品與污水均勻混合,藉以加速污水被微生物分解之效率;然而,此種曝氣混合手段雖確實能夠達到預期混合成效,但卻相對衍生出一些問題點,其為人所詬病之處,即是因為曝氣混合過程中,污水液面會不斷冒出空氣,而這些空氣會挾帶著污水所產生的惡臭氣味向外飄散,污水處理槽雖然多為封閉於地底的設置型態,但仍舊必須留設有排氣通道、溢流通道、維修人孔通道等通往地面,因此前述挾帶惡臭的空氣就會通過該等通道飄散至外部環境中,進而造成嚴重而惱人的空氣污染問題,此種問題若發生在四處無人的郊外偏僻環境中,其不良影響尚可降至最低,但是對於人口稠密都會區中的公寓大樓而言,若採用此種習知曝氣混合手段來處理污水,顯因衍生嚴重空氣污染問題而難以令人長期忍受,故絕非最適當的作法。
再者,初級處理中主要藉厭氧微生物來分解高濃度沉澱污泥,故初級處理池需保持厭氧狀態才能發揮微生物分解功能。然而,在初級處理池中以習知曝氣混合手段產生污水擾動效果時,除了會產生大量臭味,更會因曝氣時提供的氧氣造成其厭氧環境的破壞,失去厭氧微生物分解污泥功能之缺憾。
是以,針對上述習知污水處理池結構所存在之問題點,如何研發出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之創新設計,實有待相關業界再加以思索突破之目標及方向者。
有鑑於此,創作人本於多年從事相關產品之製造開發與設計經驗,針對上述之目標,詳加設計與審慎評估後,終得一確具實用性之本創作。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其所欲解決之問題點,係針對如何研發出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之污水處理裝置為目標加以思索突破者;所述混合裝置係組設於一污水處理池中以達到一種水流驅動式均勻攪拌混合之污水處理形式;該污水處理池包括周壁、入水口、出水口、溢流通氣口、作業孔及一供水構件;
本創作解決問題之技術特點,主要在於該該供水構件包括:一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設於污水處理池之汙水液面上臨近該作業孔位置處,藉以引入污水處理池外部具有壓力之水液;一延伸管段,其頂端係與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相連通,該延伸管段底端則朝污水處理池之汙水方向延伸;至少一注水口,係連設於延伸管段底端,以使所述具有壓力之水液由該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引入後,得經過延伸管段再透過注水口噴注水流至汙水中;藉此創新獨特設計,使本創作對照先前技術而言,大致可達到如下功效:
其一、提供一種水流驅動式攪拌混合之污水處理形式,藉以可更有效率地攪拌污水,達到令污水與微生物能夠更加充分混合均勻、增進污物分解效能之優點。
其二、相較於習知曝氣混合手段,本新型所揭水流驅動式攪拌混合之污水處理形式,無氣泡之產生,故可大幅減降污水惡臭氣味向外飄散之程度而更加環保。
其三、所述供水構件設置於汙水液面上且臨近作業孔位置處之設計,更具有令供水構件之維修、更換作業更加方便之優點與實用進步性。
請參閱第1、2、3圖所示,係本創作具混合裝置之污水處理池之較佳實施例,惟此等實施例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並不受此結構之限制;所述混合裝置A係組設於一污水處理池10中,藉以達到一種水流驅動式均勻攪拌混合污水、污泥(浮渣、底泥)與微生物相關產品之污水處理形式;該污水處理池10可為單一槽間型態(如第1圖所揭)、亦可為多個槽間之空間型態,該污水處理池10主要係包括一周壁101、一入水口11、一出水口12、一溢流通氣口13以及可啟閉之一作業孔14,該入水口11及出水口12係分設於該周壁101相異二端,而該溢流通氣口13與作業孔14係形成於該污水處理池10頂側二處;該混合裝置A主要包含一供水構件20,該供水構件20係包括下述構成:一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21,設於該污水處理池10之汙水05液面06上臨近該作業孔14位置處,藉以引入該污水處理池10外部具有壓力之水液W,所述水液W可為淨水、亦可為污水;一延伸管段22,其頂端係與該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2相連通,該延伸管段22之底端係穿過該污水處理池01之周壁101並朝該污水處理池01之汙水05液面06方向延伸;至少一注水口23,係連設於該延伸管段22底端,以使所述具有壓力之水液W由該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21引入後,得經過該延伸管段22再透過該注水口23噴注水流至該污水處理池10之汙水05中。
如第1、2圖所示,該混合裝置A並包括一驅動構件30,藉以驅使該供水構件20之注水口23產生圓周循環位移運動;所述驅動構件30,可為樞組於該延伸管段22底端與注水口23之間的一旋轉頭31以及由該旋轉頭31側向凸伸的至少一曲型導轉管32所構成,以使所述注水口23係設於各該曲型導轉管32之端部;藉此驅動構件30型態設計,由於水液W是從該延伸管段22垂向往下,然後到達該旋轉頭31之曲型導轉管32時,會產生橫側向之轉折變化,加上該曲型導轉管32之彎曲路徑設計,使得水液W由注水口23噴出時,會對該旋轉頭31產生反向作用力,此時由於該旋轉頭 31與延伸管段22之間呈樞組可錯動狀態,故該旋轉頭31連同各曲型導轉管32將會被水液W的反作用力所推動而產生旋轉(如第3圖之箭號L1所示),藉此即可令該等注水口23產生圓周循環位移運動,令其透過噴水流攪拌混合汙水05的動作更加全面而充分之效益。
如第1圖所示,該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21並可設置有一幫浦40,以使引入該污水處理池10之外部水液具有所需之壓力。或者如第5圖所示,亦可於該污水處理池10之上方一高度位置處設有一高處容置部50,以供容置蓄積所述水液W之用,該高處容置部50再藉由一延伸導管51與該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21相連通;俾藉由該高處容置部50與污水處理池10之間所存在的高度落差,以令所述引入該污水處理池10之外部水液W具有所需之壓力。
其中,如第1圖所示,該污水處理池10所蓄積的汙水05臨近液面06處係為一浮渣層,以使該供水構件20之注水口23設置高度係對應於該浮渣層所屬高度範圍內。或者如第4圖所示,該供水構件20之注水口23設置高度亦可對應於該汙水05總高度的置中高度範圍內。除此之外,該供水構件20之注水口23設置高度係對應於該汙水05液面06高度上方位置處,復令該注水口23朝向汙水05之方向,藉此,同樣能夠透過該注水口23噴注水流至汙水05中達到攪拌混合之作用。
承上所述結構組成,本創作所述污水處理池之混合裝置A其實施運作步驟請參第1圖所揭,大致如下:a、將欲淨化處理之汙水05導入一污水處理池10中,並令該汙水05蓄積有一水位高度狀態;b、於該污水處理池10所蓄積的汙水05液面06上臨近該污水處理池10之作業孔14位置處設有至少一供水構件20,且令該供水構件20設有一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21、一延伸管段22以及至少一注水口23;c、藉由該供水構件20之外部壓力水源導入部21以引入該污水處理池10外部具有壓力之水液W;d、藉由該供水構件20之延伸管段22將該具有壓力之水液W導引至該注水口23,復透過該注水口23朝該汙水05中噴注水流,藉此以攪拌污水05,達到令污水05與預定投入之微生物相關產品能夠相互充分混合均勻、增進污物分解效能之目的者。
又如第6圖所揭,該供水構件20亦可為一固定角度設置型態,令其各注水口23係常態朝固定方向噴注水流者。
再如第7圖所揭則為該供水構件20之注水口23B設置型態另一實施例圖,本實施例之各注水口23B係為直管狀型態,且令各注水口23B與該延伸管段22之間可為垂直或具有一傾斜角度;且本實施例所揭具直管狀型態注水口23B之供水構件20,係可設為固定式或旋轉式結構型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