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9.03.25
公开(公告)日2010.01.06
IPC分类号E03F3/02
摘要
一种雨、污水上下分流立式双层排水管道,包括:检查井、雨水管、污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管设置在污水管的正上方,在检查井内的雨水管与污水管之间设置水泥隔层,水泥隔层设置开闭活动门,雨水管与污水管之间通过开闭活动门连通。它解决了需要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巷和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街坊宽度≤6m的路段,现有合流排水管道的改造,既能实现雨污分流又能够只占用一条管线位置的办法来解决雨污水排放成为雨、污水分流排水管道,避免了对河湖污染及对周围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雨、污水上下分流立式双层排水管道,包括:检查井(1)、 雨水管(2)、污水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管(2)设置在 污水管(4)的正上方,在检查井(1)内的雨水管(2)与污水管(4) 之间设置水泥隔层(3),水泥隔层(3)设置开闭活动门(501), 雨水管(2)与污水管(4)之间通过开闭活动门(501)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上下分流立式双层排水管道,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污水管(4)设置通气管道(9)。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上下分流立式双层排水管道,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开闭活动门(501)通过铰轴与水泥隔层(3)铰接, 并与水泥隔层(3)密闭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上下分流立式双层排水管道,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雨水管(2)与污水管(4)分别设置并连通雨水支线(7) 与污水支线管(6)。
说明书
雨、污水上下分流立式双层排水管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水管道,具体是一种雨、污水上下分流立式双 层排水管道。
背景技术
北京为首都,又是一个文明古都,如前门等很多的历史街区为古都北 京重要整体成部分,需要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巷和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 历史文化传统。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建筑年久失修、市政设施严重不足, 人口密度大等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为了环保及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具体的整体规划:
以前门大街为例:根据《前门大街整体规划》中是以保护前门地区历 史街区传统街巷的前提下,整治、梳理、完善传统道路结构。这就是要求 对现有街巷布局不能作大的调整。现有街巷布局其宽度3-10m左右,3-5m 胡同作为步行和非机动道路,5-7m作为机动车单向机动车道,7-10m可组 织机动车双向通行。前门地区现有排水系统为老的排水合流系统。而周边 地区随着城区改造业已大部分实现雨污分流。现有合流排水所造成的河湖 污染及对周围环境污染问题与建设改造传统街巷矛盾变得较为突出。为了 提高居住的生活品质,在现有地下管线布置基础上,要满足最基本的管线 安排(如增加给水、电力、电信、天然等管线)。而现有街巷宽度只能维持 在现有宽度。故此在道路街坊(3-7m宽)下,只能安排一条排水管线位置。 为此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实现雨污分流又能够只占用一条管线位置的办法 来解决雨污水排放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污水上下分流立式双层排水管道, 已克服上述的不足。它能够解决历史街区和新建区道路较窄,安排市政管 线困难,而又达到雨、污水分流效果,避免合流制排水对河湖污染及对周 围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雨、污水上下分流立式 双层排水管道,包括:检查井、雨水管、污水管,所述的雨水管设置在 污水管的正上方,在检查井内的雨水管与污水管之间设置水泥隔层,水 泥隔层设置开闭活动门,雨水管与污水管之间通过开闭活动门连通。
所述的污水管设置通气管道。
所述的开闭活动门通过铰轴与水泥隔层铰接,并与水泥隔层密闭配合。
所述的雨水管与污水管分别设置并连通雨水支线与污水支线管。
本实用新型雨、污水上下分流立式双层排水管道,是采用雨、污水在 同一个平面位置上,分上、下两层布置,上层为雨水管线,下层为污水管 线,使得雨、污水管线实现分流的方法,它解决了需要保存较为完整的传 统街巷和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街坊宽度≤6m的路段现有合 流排水管道的改造,既能实现雨污分流又能够只占用一条管线位置的办法 来解决雨污水排放成为雨、污水分流排水管道,避免了对河湖污染及对周 围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