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性质方法

发布时间:2018-11-25 7:56:13

  申请日2009.11.13

  公开(公告)日2010.05.05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一种调控膜生物反应器MBR中污泥性质的方法,属于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将传统MBR工艺的连续运行改为序批式运行,调控污泥中EPS含量,从而改变污泥沉降性能和疏水性,缓解膜污染。MBR系统出水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MBR中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为8.4~13.0g/L,挥发性固体浓度VSS为4.7~10.4g/L,污泥相对疏水性为66.5%~88.6%,污泥体积指数SVI为32.2~40.7mL/gMLSS;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总量为19.3~26.5mg/gVSS。本发明方法操作简便、运行成本低、稳定性好、剩余污泥产量低和出水水质优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并可望在工程实践中运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调控膜生物反应器MBR中污泥性质进而延缓膜污染的方法,其特征是通过MBR的序批式运行创造厌氧/兼氧-好氧交替环境,显著改善污泥的沉降及疏水性能,同时减缓MBR中EPS的累积,间歇进水即饱食-饥饿模式有利于微生物对EPS进行周期性的代谢与利用,促使细小颗粒内外的微生物生长平衡,为减轻膜污染创造了有利环境;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反应器进水,进水水质及运行条件如下:COD∶N质量比为100∶5~1,进水COD浓度为420.0~924.0mg/L,pH值为6.5~7.5;水力停留时间为12h,其中进水5min,曝气680min,沉降30min,出水5min;运行期间不排泥;

  系统出水: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GB18918-2002和城市污水 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

  MBR中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为8.4~13.0g/L,挥发性固体浓度VSS为4.7~10.4g/L;污泥相对疏水性为66.5%~88.6%,污泥体积指数SVI为32.2~40.7mL/gMLSS;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总量为19.3~26.5mg/gVSS,胞外蛋白质与多糖的比为0.09~0.22。

  说明书

  一种调控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性质的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调控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中污泥性质的新方法,涉及一种通过改变MBR运行方式调控污泥的沉降和疏水等性质的方法,属于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工艺结合而成的MBR技术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其商业化应用也有20余年。1969年,美国Dorr-Oliver公司首次将活性污泥法和超滤工艺结合处理城市污水,该工艺最引人注目的是用膜分离技术取代传统活性污泥法(Conventoin Activated Sludge,CAS)中的二沉池,用膜分离富集微生物,而不是采用常规的回流增加曝气池中的微生物浓度。1972年Shelf等人又将膜分离技术应用于厌氧生物处理。80年代后,随着膜制造业的发展,膜分离工艺不断完善,膜清洗方法逐步改进以及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要求的提高,MBR工艺已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MBR与CAS工艺相比,在处理成本上,MBR的能耗比CAS高,高能耗的主要原因首先是MBR分离过程必须保持一定的膜驱动压力,其次是MBR工艺中污泥浓度高,水中氧的传质效果差,MBR工艺主要采用加大曝气量的方式来改善这一状况,因而造成能耗偏高。更重要的是膜污染使膜通量降低,为了维持稳定的膜通量,需提高膜表面的流速,冲刷膜面,减小膜污染。事实上,由膜污染引起的运行费用较高是导致MBR存在应用局限性的主要原因。

  膜污染的因素错综复杂。尽管目前还很难从分子角度去解释膜生物污染对膜通量的影响,也没有建立生物污染层物化特性(膜厚度、粗糙度、微生物组成、含水量等)和膜通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但人们普遍认为,膜通量的下降主要是由粘附在膜面上的细菌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共同作用的结果。MBR中污泥浓度越高,污泥形成的饼层阻力越大,膜通量降低越明显;EPS是微生物细胞分泌的粘性物质,作为含水凝聚基质将微生物粘结在一起,不仅在污泥絮体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也会影响膜通量。

  序批式MBR技术是借鉴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由传统MBR工艺演变而来,因此本发明在保留传统MBR技术全部优点的基础上,揉合了序批式运行带来的厌氧/兼氧-好氧交替环境,可显著改善污泥的沉降及疏水性能,同时减缓MBR中EPS的累积,间歇进水即饱食-饥饿(feast-famine)模式有利于微生物对EPS进行周期性的代谢与利用,甚至促使细小颗粒内外的微生物生长平衡,为减轻膜污染创造了有利环境。开展MBR的序批式运行对污泥性质的影响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调控MBR中污泥性质的新方法,提高MBR实际运行的稳定性。与传统MBR工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可降低膜污染对MBR运行及其推广应用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化学清洗频次,降低运行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调控膜生物反应器MBR中污泥性质进而延缓膜污染的方法,通过MBR的序批式运行创造厌氧/兼氧-好氧交替环境,显著改善污泥的沉降及疏水性能,同时减缓MBR中EPS的累积,间歇进水即饱食-饥饿模式有利于微生物对EPS进行周期性的代谢与利用,促使细小颗粒内外的微生物生长平衡,为减轻膜污染创造了有利环境;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反应器进水,进水水质及运行条件如下:COD∶N质量比为100∶5~1,进水COD浓度为420.0~924.0mg/L,pH值为6.5~7.5;水力停留时间为12h,其中进水5min,曝气680min,沉降30min,出水5min;运行期间不排泥;

  系统出水: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GB18918-2002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

  MBR中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ixed Liquid Suspended Solid,MLSS)为8.4~13.0g/L,挥发性固体浓度(Volatile Suspended Solid,VSS)为4.7~10.4g/L;污泥相对疏水性为66.5%~88.6%,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SVI)为32.2~40.7mL/gMLSS;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总量为19.3~26.5mg/gVSS,胞外蛋白质与多糖的比为0.09~0.2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调控MBR中的污泥性质是减轻膜污染的重要措施。本发明是通过将传统MBR工艺的连续运行改为序批式运行,创造厌氧/兼氧-好氧交替环境,减缓MBR中EPS的累积,从而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和疏水性,间歇进水即饱食-饥饿(feast-famine)模式有利于微生物对EPS进行周期性的代谢与利用,为减轻膜污染创造了有利环境。已有报道表明,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的SVI一般在50~60mL/gMLSS之间,可见,本发明中的污泥SVI值已比较接近好氧颗粒污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