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湿污泥焚烧发电方法

发布时间:2018-11-21 13:11:27

  申请日2010.04.06

  公开(公告)日2010.09.15

  IPC分类号F23G7/00; C02F11/14; C02F11/12

  摘要

  一种造纸湿污泥焚烧发电的方法,涉及一种造纸湿污泥废弃物再利用技术。该方法是将造纸行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湿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处理,利用造纸湿污泥焚烧产生的热能发电。其方法步骤包括:1、污泥浓缩:将造纸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泥全部收集进行浓缩。2、污泥脱水:将含水量95-98%的造纸湿污泥脱水,使含水率降至50-75%。3、混合燃烧:将浓缩脱水后的污泥与燃煤以1∶3的比例充分混合均匀,进入热电厂锅炉燃烧,在处理造纸污泥的同时还产热发电。本发明与现有造纸污泥处理技术相比,更符合“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要求及国家能源环保政策。具有适用性广,方法更简单、易操作,更节省费用,更便于推广,节能环保等优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造纸湿污泥焚烧发电的方法,其特征是以造纸湿污泥为原料,经浓缩、脱水,与煤混合燃烧,利用其热能发电,其方法步骤如下:

  (1)污泥浓缩:将污水处理过程中调节池污泥、沉淀池污泥、生化池污泥、气浮池污泥全部收集至污泥浓缩池进行浓缩,浓缩沉降时间4-10个小时,污泥浓度由含水率98-99%浓缩至95-98%;

  (2)稀污泥脱水:来自污泥浓缩池的污泥含水量95-98%,将其提至污泥脱水机并同时加入污泥脱水剂,使污泥含水率降至50-75%;

  (3、)混合燃烧:将符合要求的干污泥与燃煤以1∶3的比例充分混合均匀,进入热电厂锅炉燃烧,实现造纸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说明书

  造纸湿污泥焚烧发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造纸湿污泥废弃物再利用技术。

  背景技术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文化知识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中国的造纸业又跃居世界造纸大国。随着造纸行业的飞速发展,其环境污染问题越发显得突出,为此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两型”(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就目前全国来看,中大型造纸企业的污水处理已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路子,当然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不能保障达标排放,当造纸污水达标排放已成为主流之际,造纸污泥的污染又成为一个焦点。

  就麦草制浆造纸而言,平均2.5吨草生产一吨纸浆,就是说每生产一吨漂白文化纸就有1.5吨杂质随造纸污水排放。如果保持造纸污水达标排放,那么生产一吨漂白文化纸就有1-1.2吨干污泥产生,如果这些污泥是含水率95-98%的,可想而知一个生产规模10万吨/年的造纸厂,每年产生的稀污泥势必造成环境灾害。为此造纸工业污泥的储运和处理就越来越成为焦点。

  造纸行业对造纸污泥的传统处理方法一是外运至城市垃圾场或就近填埋,这种处理方式会产生二次污染;二是将其与粘土混合烧制建材砖,但粘土制砖是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行业,利用潜力有限;三是有的将废纸脱墨污泥进行焚烧处理,但需要投入人力、设备、燃料等,处理成本高,同时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造纸湿污泥焚烧发电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对造纸污泥的传统处理方法易产生二次污染,利用潜力有限,需要投入人力、设备、燃料等,处理成本高,处理效果低等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造纸行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湿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处理,利用造纸湿污泥焚烧产生的热能发电。其造纸湿污泥焚烧发电技术包括以下方法步骤:

  1、污泥浓缩:本发明技术第一步是这些污泥集中至污泥浓缩池,该浓缩池是锥形设计,有利于污泥的沉淀浓缩,一般浓缩沉降时间4-10个小时,污泥浓度由含水率98-99%,浓缩为95-98%。

  2、污泥脱水:将来自污泥浓缩池的污泥提至污泥脱水机并同时加入污泥脱水剂,该环节可使污泥浓度由含水率95-98%变化为50-75%。该泥可用机动车运输,便于与煤的混合操作,脱出的水进入污水处理工程的调节池进一步处理。

  3、混合燃烧:将脱水后的污泥与燃煤以1∶3的比例充分混合均匀,经格筛入传动带,进入热电厂锅炉燃烧,实现造纸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既处理了污泥又产热发电。燃烧废气与热电厂废气同时处理,而达标排放。

  本发明与现有造纸污泥处理技术相比,更符合“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要求。一是适用性广,所有造纸厂,既整个造纸行业,无论是废纸制浆、木材制浆、草类制浆都能适用;二是进行湿污泥处理,比烘干后进行焚烧处理的方法更简单、易操作,更节省费用,更便于推广;三是本技术比传统污泥处理方法更进一步,即在处理造纸污泥的同时,还将其低燃值热量用于产热并发电;四是本技术经华北纸业一年多时间的实施,安全、可靠、稳定。如果此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