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3.07.04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流沟渠污水生态安全性净化方法,河流沟渠污水经过多级具备底部防渗、侧向能滤功能处理的污水基质砂滤植被池、底层厌氧、中层兼氧、表层好氧性潜流沟,以势/虹吸能等自然能为主,形成序贯流动的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每一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由入口、污水基质砂滤植被池、底部潜流口、上层潜流口、出流口和植物须根表层平流面组成。本发明提供的河流沟渠污水生态安全性净化方法不产生活性污泥且可以实现原位资源性转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低成本,低能耗,自动运营,对气候变化中的固碳作用和吸收二氧化碳、改善小气候质量等有贡献,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安全建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河流沟渠污水生态安全性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河流沟渠污水 经过多级具备底部防渗、侧向能滤功能处理的污水基质砂滤植被池、底层厌氧、 中层兼氧、表层好氧性潜流沟,以势/虹吸能为主,形成序贯流动的生态安全 性净化单元,每一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由入口、污水基质砂滤植被池、底 部潜流口、上层潜流口、出流口和植物须根表层平流面组成;
其中,所述植物须根表层平流面植入有须根植物;
其中,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的深度1.5~2米,宽度0.8~1米,长度3.0 米;
其中,所述污水基质砂滤植被池的深度0.5米,宽度0.8~1米,长度1.5 米;
其中,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内植入的植被和生长繁殖的动植物种群, 既具有生态经济学价值,也具备代谢毒理学、生态工程毒理学和遗传毒理学指 标的指示价值和评价水质毒性的应用价值;
其中,多级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构成的工程空间,在实施的生态处理 空间,既不能满足被处理的水流量要求,又低于持久性污染物质的降解速率, 还不能满足毒性重金属类物质的惰性化,同化为再生资源的要求时,能够采取 介入干预措施,达到使水质安全性处理后排放的目的的单元组合。
说明书
一种河流沟渠污水生态安全性净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河流沟渠污水生态安全性净化方 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 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其中水质污染造成的公害,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提出 许多防治对策和处理技术。
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资源环境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始终没有放松环境治理 的步伐,不惜采取资金推动型的办法,来解决环境问题。具相关资料保守估计, 近十年,我国用于环保的总投入约在4万亿左右,而环境仍没有大的改观。之 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不完全归因于环保投入的“低效症”,更多地应归因于传 统污水处理技术投入高、耗能多、管理费用高、管理难度大、处理水质不安全 以及处理污泥次生污染问题多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成本、低能耗、自动运营、不产生 活性污泥、可实现原位资源性转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健 康的河流沟渠污水生态安全性净化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河流沟渠污水生态安全性 净化方法,河流沟渠污水经过多级具备底部防渗、侧向能滤功能处理后的污水 基质砂滤植被池、底层厌氧、中层兼氧、表层好氧性潜流沟,以势/虹吸能等 自然能为主,形成序贯流动的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每一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 单元由入口、污水基质砂滤植被池、底部潜流口、上层潜流口、出流口和植物 须根表层平流面组成。
其中,所述植物须根表层平流面植入有须根植物。
其中,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的深度1.5~2米,宽度0.8~1米,长度3.0 米。
其中,所述污水基质砂滤植被池的深度0.5米,宽度0.8~1米,长度1.5 米。
其中,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内植入的植被和生长繁殖的动植物种群具 有生态经济学价值,也具备代谢毒理学、生态工程毒理学和遗传毒理学指标的 指示价值和评价水质毒性的应用价值。
其中,多级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之间具有内在的生态安全性净化的关 联性。
其中,多级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构成,既能使易降解污染物进行资源 化降解,也可以使持久性污染物得到生态安全性降解和利用,具有防控和修复 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功能的单元组合。
其中,多级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的构成空间,能够满足工艺要求的条 件,进行水质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不向下游排放污水的单元组合。
其中,多级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构成的空间,在不能满足实施工程的 生态处理速率与被处理水质中持久性污染物质的被降解速率达到平衡时,向下 游水域排放的应该是生态安全性水质,即以不导致对照组生物种自然突变率的 遗传毒理学指标为标准,实现水资源的地域性安全循环利用的单元组合。
其中,多级所述生态安全性净化单元构成在实施生态处理的工程空间既不 能满足被处理的水流量要求,又低于持久性污染物质的降解速率,还不能满足 毒性重金属类物质的惰性化,同化为再生资源的要求时,能够采取介入干预措 施,达到使水质安全性处理后排放的目的的单元组合。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不产生活性污泥且可以实现原位资源性转化,改善生态环境 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低成本,低能耗,自动运营,对气候变化中 的固碳作用和吸收二氧化碳、改善小气候质量等有贡献,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安 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