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10.23
公开(公告)日2015.03.18
IPC分类号C02F9/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内置纤维的污水复合处理单元,碳化硅膜组成污水复合处理单元的四周侧壁,在碳化硅膜竖直方向的一端固定设置第一过滤单元,其竖直方向的另一端固定设置第二过滤单元;活性炭纤维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在由碳化硅膜、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组成的空间内,在活性炭纤维的表面设置活性涂层。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碳化硅膜组成复合处理单元的四周侧壁,在上下设置滤膜,并在内部空间中设置带有活性涂层的活性炭纤维,进行空间均匀分布,在使用中,整个处理单元的不仅仅具有传统工艺的膜组件性能,还能够体现出活性炭纤维的催化活性,整体上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使用方便,结构简单。
权利要求书
1.内置纤维的污水复合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碳化硅膜、第一过滤单元、第二 过滤单元和活性炭纤维,其中:所述碳化硅膜组成污水复合处理单元的四周侧壁,在碳 化硅膜竖直方向的一端固定设置第一过滤单元,其竖直方向的另一端固定设置第二过滤 单元;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由上下设置的第一过滤单元的上夹板、第一过滤单元的下夹板 和设置在两个夹板之前的第一过滤膜组成,所述第一过滤膜数量为5—20个;所述第二 过滤单元由上下设置的第二过滤单元的上夹板、第二过滤单元的下夹板和设置在两个夹 板之前的第二过滤膜组成,所述第二过滤膜数量为5—20个;所述第一过滤膜和第二过 滤膜的规格一致,为微滤膜,在所述第一过滤膜和第二过滤膜的中央分别设置第一通孔 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一致;
在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下夹板上设置第一安装孔,在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上夹板上 设置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一致,在第一过滤 单元的下夹板和第二过滤单元的上夹板的所在平面上,分别以两者中心为圆心,在其直 径方向上等间距设置且沿360度圆弧均匀设置一圈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活 性炭纤维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在由碳化硅膜、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组成的空间 内,在所述活性炭纤维的表面设置活性涂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纤维的污水复合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 孔和第二安装孔设置的圈数为4—8圈,每圈设置6—10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纤维的污水复合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涂层 为二氧化钛涂层,涂层后为200—800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纤维的污水复合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 单元、第二过滤单元分别与碳化硅膜密封固定设置。
说明书
内置纤维的污水复合处理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加具体地说,涉及内置纤维的污水复合处理 单元。
背景技术
膜技术因为其具有可靠的出水水质、简捷方便的操作方式等特点从而引起了水处理 界的广泛重视,但是膜价格昂贵和膜污染造成的通量衰减等问题一直严重阻碍膜技术的 推广和应用。膜组件的设计有很多形式,它们均可根据两种膜的不同构型设计分为平板 膜和管式膜。板框式和卷式膜组件多使用平板膜,管式、毛细管式和中空纤维膜组件多 使用管式膜。板框式膜组件是历史上最早将平板膜直接加以使用的一种膜组件。利用平 板膜的组件一般都具有制造组装简单,操作方便,膜的维护、化学清洗和更换属于比较 容易,但是同时存在着密封较为复杂,压力损失严重,装填密度相对于管式膜较小的缺 点,而且工业应用中通常需要较大面积的膜组件。随着近来污水水质的变化,传统膜技 术的单纯处理原理和方案,日益彰显弊端,无法适应现实使用的需要,尤其是海洋油污 污水的处理方面,更加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现有膜技术在处理海洋油污污水 方面的不足,提供一种内置纤维的复合处理污水单元,旨在相互配合发挥内置限位和外 层膜组件的各自优势,更加有效地处理污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内置纤维的污水复合处理单元,包括碳化硅膜、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和活 性炭纤维,其中:
所述碳化硅膜组成污水复合处理单元的四周侧壁,在碳化硅膜竖直方向的一端固定 设置第一过滤单元,其竖直方向的另一端固定设置第二过滤单元;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由 上下设置的第一过滤单元的上夹板、第一过滤单元的下夹板和设置在两个夹板之前的第 一过滤膜组成,所述第一过滤膜数量为5—20个;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由上下设置的第二 过滤单元的上夹板、第二过滤单元的下夹板和设置在两个夹板之前的第二过滤膜组成, 所述第二过滤膜数量为5—20个;所述第一过滤膜和第二过滤膜的规格一致,为微滤膜, 在所述第一过滤膜和第二过滤膜的中央分别设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 第二通孔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一致。
在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下夹板上设置第一安装孔,在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上夹板上 设置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一致,即在第一过 滤单元的下夹板和第二过滤单元的上夹板的所在平面上,分别以两者中心为圆心,在其 直径方向上等间距设置且沿360度圆弧均匀设置一圈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 活性炭纤维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在由碳化硅膜、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组成的空 间内,即每根活性炭纤维的一端与第一过滤单元的下夹板上的第一安装孔固定相连,其 另一端与第二过滤单元的上夹板上的第二安装孔固定相连,且此时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 装孔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一致,在所述活性炭纤维的表面设置活性涂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设置的圈数为4—8圈,每圈设置 6—10个。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活性涂层为二氧化钛涂层,涂层后为200—800微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分别与碳化硅膜密封固定设 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使用碳化硅膜组成复合处理单元的四周侧壁,在上下 设置滤膜,并在内部空间中设置带有活性涂层的活性炭纤维,进行空间均匀分布,这样 一来,在使用中,整个处理单元的不仅仅具有传统工艺的膜组件性能,还能够体现出活 性炭纤维的催化活性,整体上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使用方便,结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