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3.10.22
公开(公告)日2014.04.23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废水的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设置在好氧区前端的曝气系统;设置在好氧区尾端的污泥自回流板;以及设置在好氧区内的内部污泥回流泵,该污泥回流泵用于将好氧区尾端的污泥自回流板收集的污泥回流至好氧区前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废水时污泥容易流失的问题,尤其适用于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难降解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混合废水。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废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依次连通的厌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
设置在好氧区前端的曝气系统;
设置在好氧区尾端的污泥自回流板;
以及设置在好氧区内的内部污泥回流泵,该污泥回流泵用于将好氧区 尾端的污泥自回流板收集的污泥回流至好氧区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废水的装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包括相互独立并依次连通的A段好氧区、B段好氧 区和C段好氧区,所述A段好氧区、B段好氧区和C段好氧区内分别设 有曝气系统、内部污泥回流泵和污泥自回流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废水的装置,其 特征在于,还设有用于检测所述A段好氧区、B段好氧区和C段好氧区 内的污泥浓度的污泥浓度在线检测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废水的装置,其 特征在于,还设有将所述C段好氧区内的消化液回流至厌氧区的消化液回 流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废水的装置,其 特征在于,还设有将沉淀区中的污泥分别回流至A段好氧区、B段好氧区、 C段好氧区及沉淀区内的污泥回流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 废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自回流板包括前后设置的折流板和隔 板,所述折流板位于靠近对应好氧区的出水口侧,折流板下端带有弯折方 向背离对应好氧区出水口的斜板导流板。
说明书
一种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废水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浓 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废水的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混合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难降 解等特点,用普通好氧活性污泥法进行生物处理需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 耗费成本,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相对于普通好氧活性污泥法,高浓度活性污泥特点的AO工艺更适于 处理此种废水。其生化区中污泥浓度是传统好氧工艺的2倍,并且其仍有 较多优点:高污泥浓度的生化区占地面积少,工程造价低;处理效率高,系 统稳定,剩余污泥产量少;前置的厌氧区能降解大部分难降解有机物等。
例如公开号位CN102874989A的中国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浓度活 性污泥循环利用的厌氧好氧污水处理工艺及设备,在厌氧反应器内利用活 性污泥选择收集器收集高浓度活性污泥,通过循环泵将高浓度活性污泥内 循环,充分与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接触,对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及非溶解 的有机物进行改质,改质后的污水再经二级好氧反应器降解。水解酸化反 应器(厌氧反应器)内厌氧、兼氧、好氧活性污泥在不同断面互溶,使微生 物在厌氧-兼氧-好氧交替环境下驯化,促进微生物的多样性及食物链的延 伸性,提高厌氧段水解酸化反应效果,缩短反应历程,减少污泥产生量。
但是,高浓度活性污泥反应时,污泥易流失,从而降低了反应区污泥 浓度,因此如何稳定维持好氧区中的高污泥浓度是该工艺的重点与难点。
目前,全球各地使用的控制活性污泥浓法的工艺主要有:控制排泥法、 生物铁高浓法、重力自浓缩多级法、膜生物反应器法和气浮法。其中以控 制排泥法操作最为简单,而且也是最为广泛使用的工艺,但是此方法易引 发污泥膨胀,需要定期加氯才能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回流比大,能耗高。 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废水的装置,解决 了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废水时污泥容易流失的问题,尤其适用于成 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难降解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混合废水。
一种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混合废水的装置,包括:
依次连通的厌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
设置在好氧区前端的曝气系统;
设置在好氧区尾端的污泥自回流板;
以及设置在好氧区内的内部污泥回流泵,该污泥回流泵用于将好氧区 尾端的污泥自回流板收集的污泥回流至好氧区前端。
所述好氧区前端和好氧区尾端是根据好氧区内水流方向而定,好氧区 前端是指好氧区的进水口附近,好氧区尾端是指好氧区的出水口附近。
为延长好氧区内的长度,作为优选,所述好氧区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位 于好氧区的相同侧侧壁上,所述好氧区内设有位于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 挡板。该挡板使好氧区内自进水口至出水口形成折流通道,挡板还可以防 止前端曝气对尾端污泥收集产生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好氧区包括相互独立并依次连通的A段好氧区、B段 好氧区和C段好氧区,所述A段好氧区、B段好氧区和C段好氧区内分 别设有曝气系统、内部污泥回流泵和污泥自回流板。
各段好氧区内,其曝气系统位于前端,内部污泥回流泵位于中部,污 泥自回流板位于尾端。
作为优选,还设有用于检测所述A段好氧区、B段好氧区和C段好 氧区内的污泥浓度的污泥浓度在线检测装置。污泥浓度在线检测装置可以 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常规检测装置,其探头分别伸入对应的好氧区内,实时 监测污泥浓度,反馈至各回流支管的开关,从而调控污泥回流量的大小。
所述的A段好氧区,B段好氧区,C段好氧区前端在区底均分布曝气 头,在反应区后端均布有污泥自回流板,在反应区末端均布有溢流堰。
本实用新型中,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混合废水首先进入厌氧区用以 去除混合废水中部分污染物,以减轻好氧区内的有机负荷,厌氧后的废水 依次进入A段好氧区,B段好氧区,C段好氧区。在每段好氧区前端曝 气,以提高废水溶解氧,加速有机物的去除速率,在后端曝气量渐减,使 废水在抵达污泥自回流板前能保持较稳定的流态,在抵达污泥自回流板时 能够有效将污泥截留,从而避免污泥过多的流失,在污泥自回流板前积累 较多的污泥通过内部污泥回流泵回流入各段反应区的前端;再通过污泥在 线监测系统配合沉淀区的污泥回流泵则可以确保好氧区内污泥浓度稳定 保持高浓度状态。
所述的A区污泥浓度7-9g/L,表面负荷0.3-0.5m3/m2.h,溶解氧控 制在0.5-1.0mg/L;所述的B区污泥浓度5-7g/L,表面负荷0.5-0.7m3/m2.h,溶解氧控制在1.0-1.5mg/L;所述的C区污泥浓度3-5g/L,表面负荷 0.7-0.9m3/m2.h,溶解氧控制在1.5-2.0mg/L。
A段好氧区,B段好氧区,C段好氧区的体积相同,各好氧区后端非 曝气区体积由表面负荷而定,A段好氧区无曝气区表面负荷0.3-0.5m3/m2.h;B段好氧区无曝气区表面负荷0.5-0.7m3/m2.h;C段好氧区无曝气区 表面负荷0.7-0.9m3/m2.h。剩余池体为曝气区。
作为优选,还设有将所述C段好氧区内的消化液回流至厌氧区的消化 液回流装置。C段好氧区连接沉淀区并通过硝化液回流泵连接厌氧区,与 厌氧区连接管道设有开关可调控流量大小。
作为优选,还设有将沉淀区中的污泥分别回流至A段好氧区、B段好 氧区、C段好氧区及沉淀区内的污泥回流装置。
沉淀区部分污泥通过污泥回流泵分别回流入A段好氧区,B段好氧 区,C段好氧区,连接各区的支管上分别设置控制开关,各区内设有污泥 浓度在线监测系统,可根据区内污泥浓度实时调控各支管开关,改变污泥 回流流量大小。
A段好氧区,B段好氧区,C段好氧区的污泥浓度在线监测装置、各 好氧段内的内部污泥回流泵、连接厌氧区余C段好氧区的消化液回流泵及 连接沉淀区与各好氧段的污泥回流装置构成控制体系。
废水经由C段好氧区反应后,泥水混合物部分流入沉淀区,经沉淀 分离后,上清液排走,污泥部分回流;泥水混合物另一部分作为硝化液回 流至厌氧区,进一步提高脱氮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污泥自回流板包括前后设置的折流板和隔板,所述折 流板位于靠近对应好氧区的出水口侧,折流板下端带有弯折方向背离对应 好氧区出水口的斜板导流板。此处所述前后是根据水流方向确定,顺污水 流向的前方为前。
进一步优选,所述挡板的上端带有弯折方向朝向对应好氧区前端的污 泥折流缓冲斜板,下端带有弯折方向朝向对应好氧区尾端的导流斜板。
该污泥自回流板可以采用申请人在专利号为ZL200710068352.0的发 明专利中公开的折流板和挡板的设置方式和设置参数。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以处理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难降解的工废水与 生活污水的混合废水;
2)本实用新型可操作简单、无耗能减少了污泥流失,避免了溶解氧不 足的缺点;
3)剩余污泥少,生物活性高、多样性好,无需外加氯来控制污泥膨胀, 节省能耗;
4)出水浊度低,水质好,脱氮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