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污泥中石油降解菌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8-6-1 9:15:35

  申请日2014.02.28

  公开(公告)日2017.09.12

  IPC分类号C12N1/20; C02F11/02; C12R1/15; C02F103/10; C02F101/3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油污泥中石油降解菌,所述降解菌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保藏编号:CGMCC8647,分类号为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本申请从渤海油田含油污泥中分离出石油降解菌(RS1),其保藏编号CGMCC8647,经过试验证实,RS1对饱和烃的降解率较高,达20.74%,该细菌30d内对含油污泥中总石油烃(TPH)的降解率为39.69%,该细菌对石油的最适降解条件为37℃、盐度0.5%~5%、pH6~8。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油污泥中石油降解菌作为含油污泥净化剂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降解菌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保藏编号:CGMCC No.8647,分类命名为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保藏日期:2013年12月27日;所述降解菌对石油的降解条件分别为37℃、盐度0.5%-5%、pH 6-8;所述降解菌对饱和烃的降解率达20.74%;所述降解菌对含油污泥中总石油烃的降解率为39.69%。

  说明书

  一种含油污泥中石油降解菌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涉及降解石油烃的菌株,尤其是一种含油污泥中石油降解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石油是当今社会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同时也是全球公认的对环境最具严重影响的污染物之一。石油的勘探、开发和加工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污泥。含油污泥中通常含有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和沥青质等物质,会通过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含油污泥的安全处置是一个重大问题。含油污泥的处理处置,主要涉及油含量的减少以及水和油泥的分离。当前焚烧、制砖等处理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而利用微生物对石油污染进行降解修复安全性高、无二次污染,是一项成本低、效益高且环境友好型的处理技术。由于含油污泥成分复杂难于降解,目前国内外对含油污泥的微生物降解修复研究相对较少。

  申请者从渤海油田含油污泥中分离出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并进一步研究菌株对含油污泥中石油烃的降解能力,以期应用于含油污泥的微生物修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含油污泥中石油降解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菌种在盐度为0.5%~5%的环境下对石油烃具有25%以上的降解率。

  本发明实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油污泥中石油降解菌,其特征在于:所述降解菌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保藏编号:CGMCC No.8647,分类号为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保藏日期:2013年12月27日。

  而且,所述降解菌对饱和烃的降解率达20.74%。

  而且,所述降解菌对石油的降解条件分别为37℃、盐度0.5%~5%、pH 6~8。

  而且,所述降解菌对含油污泥中总石油烃的降解率为39.69%。

  含油污泥中石油降解菌作为含油污泥净化剂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和优点是:

  本申请从渤海油田含油污泥中分离出石油降解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RS1,其保藏编号CGMCC No.8647,经过试验证实,RS1对饱和烃的降解率最高,达20.74%,该细菌30d内对含油污泥中总石油烃(TPH)的降解率为39.69%,该细菌对石油的最适降解条件为37℃、盐度0.5%~5%、pH 6~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