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处理全悬浮活性污泥法处理

发布时间:2018-5-19 13:44:10

  申请日2014.04.11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IPC分类号C02F3/30; C02F9/1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圆形的二沉池,其外周分别环绕设有二沉池浮渣井、细格栅进水渠、沉砂池、二沉池污泥井、厌氧池和好氧池,形成圆环状的池体,厌氧池和好氧池的内环池壁底部分别设有推流混合搅拌器,好氧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顺流污水依靠压力差从池壁间的预留孔洞流入另一池内,最后的好氧池出水进入二沉池,实现泥水分离。本发明通过污水处理装置的优化组合,节省了大量的占地面积及连接管道,也降低了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确保活性污泥在完全悬浮、控制曝气在低溶解氧条件下进行生化反应,生化过程电耗低,处理效率高,由于池与池相连,一桥相通,管理十分方便。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圆形的二沉池(7),二沉池(7)内设有刮渣刮泥机(74)、浮渣排放斗(77)、集泥坑,二沉池(7)的内周设有出水浮渣挡板(76),二沉池(7)内壁上部设有出水环槽(75),出水环槽(75)与二沉池出水管(73)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沉池(7)的外周分别环绕设有二沉池浮渣井(8)、细格栅进水渠(2)、沉砂池(3)、二沉池污泥井(4)、厌氧池(5)和好氧池(6),所述二沉池浮渣井(8)、细格栅进水渠(2)、沉砂池(3)、二沉池污泥井(4)、厌氧池(5)和好氧池(6)形成圆环状的池体;

  所述浮渣排放斗(77)通过设在二沉池(7)内的第一排浮渣管(78)与二沉池浮渣井(8)连通,所述集泥坑通过设在二沉池(7)底部的第一排泥管(79)与二沉池污泥井(4)连通;

  所述细格栅进水渠(2)的外环池壁处连通设有进水管(1),细格栅进水渠(2)内设有细格栅(21),细格栅进水渠(2)底部设有细格栅出水口(22),所述细格栅出水口(22)与设在沉砂池(3)下部的沉砂池进水管(31)连通;沉砂池(3)上部设有沉砂池出水管(33),所述沉砂池出水管(33)与设在厌氧池(5)首端上部的厌氧池进水渠(51)连通;所述二沉池污泥井(4)内设有污泥泵(41),所述污泥泵(41)通过污泥回流管(43)与厌氧池进水渠(51)连通;

  所述厌氧池(5)的末端与好氧池(6)的首端之间通过第一隔墙(53)连接,所述第一隔墙(53)的上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一过泥水孔洞(54);所述好氧池(6)内均布设有第二隔墙(61)和第三隔墙(62),将好氧池(6)分割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二隔墙(61)的上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二过泥水孔洞(63),所述第三隔墙(62)的上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三过泥水孔洞(64);所述好氧池(6)的末端上部设有出泥水槽(65),所述出泥水槽(65)与二沉池进水管(71)连通;

  所述厌氧池(5)内环池壁底部设有第一推流混合搅拌器(52),所述好氧池(6)内环池壁底部在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均设有第二推流混合搅拌器(66),所述好氧池(6)底部设有曝气装置(6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浮渣井(8)、细格栅进水渠(2)、沉砂池(3)、二沉池污泥井(4)、厌氧池(5)和好氧池(6)的内环池壁与二沉池(7)的圆周池壁为同一池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7)、二沉池浮渣井(8)、细格栅进水渠(2)、沉砂池(3)、二沉池污泥井(4)、厌氧池(5)和好氧池(6)的外周处分别设有带护栏的走道板(9),相邻的形成圆环状的池体之间设有带护栏的走道板(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浮渣井(8)下部设有第二排浮渣管(81),所述二沉池浮渣井(8)通过第二排浮渣管(81)与滤水池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格栅(21)的后侧设有接栅渣斗(23)和排栅渣管(24),所述接栅渣斗(23)通过排栅渣管(24)与滤水池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池(3)底部设有放砂管道(32),所述沉砂池(3)通过放砂管道(32)与滤水池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污泥井(4)下部设有第二排泥管(42),所述污泥泵(41)通过第二排泥管(42)与污泥浓缩池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7)的出水环槽(75)内侧设有出水三角堰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进水管(71)的出水口位于二沉池(7)的中心筒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砂管道(32)上设有用于控制砂石排放的放砂阀门。

  说明书

  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镇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城镇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一般为:粗格栅→提升泵房→细格栅→沉砂池→生化池(厌氧池/好氧池)→二沉池,上述单体按顺序布置连接,其占地面积大、所需管道长、建设费用高;运行过程中很难达到活性污泥的全悬浮状态,生化池内低溶解氧难以控制,处理效率低、电耗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圆形的二沉池,二沉池内设有刮渣刮泥机、浮渣排放斗、集泥坑,二沉池的内周设有出水浮渣挡板,二沉池内壁上部设有出水环槽,出水环槽与二沉池出水管连通,所述二沉池的外周分别环绕设有二沉池浮渣井、细格栅进水渠、沉砂池、二沉池污泥井、厌氧池和好氧池,所述二沉池浮渣井、细格栅进水渠、沉砂池、二沉池污泥井、厌氧池和好氧池形成圆环状的池体;

  所述浮渣排放斗通过设在二沉池内的第一排浮渣管与二沉池浮渣井连通,所述集泥坑通过设在二沉池底部的第一排泥管与二沉池污泥井连通;所述细格栅进水渠的外环池壁处连通设有进水管,细格栅进水渠内设有细格栅,细格栅进水渠底部设有细格栅出水口,所述细格栅出水口与设在沉砂池下部的沉砂池进水管连通;沉砂池上部设有沉砂池出水管,所述沉砂池出水管与设在厌氧池首端上部的厌氧池进水渠连通;所述二沉池污泥井内设有污泥泵,所述污泥泵通过污泥回流管与厌氧池进水渠连通;

  所述厌氧池的末端与好氧池的首端之间通过第一隔墙连接,所述第一隔墙的上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一过泥水孔洞;所述好氧池内均布设有第二隔墙和第三隔墙,将好氧池分割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二隔墙的上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二过泥水孔洞,所述第三隔墙的上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三过泥水孔洞;所述好氧池的末端上部设有出泥水槽,所述出泥水槽与二沉池进水管连通;所述厌氧池内环池壁底部设有第一推流混合搅拌器,所述好氧池内环池壁底部在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均设有第二推流混合搅拌器,所述好氧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

  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所述二沉池浮渣井、细格栅进水渠、沉砂池、二沉池污泥井、厌氧池和好氧池的内环池壁与二沉池的圆周池壁为同一池壁。

  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所述二沉池、二沉池浮渣井、细格栅进水渠、沉砂池、二沉池污泥井、厌氧池和好氧池的外周处分别设有带护栏的走道板,相邻的形成圆环状的池体之间设有带护栏的走道板。

  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所述二沉池浮渣井下部设有第二排浮渣管,所述二沉池浮渣井通过第二排浮渣管与滤水池连通。

  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所述细格栅的后侧设有接栅渣斗和排栅渣管,所述接栅渣斗通过排栅渣管与滤水池连通。

  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所述沉砂池底部设有放砂管道,所述沉砂池通过放砂管道与滤水池连通。

  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所述二沉池污泥井下部设有第二排泥管,所述污泥泵通过第二排泥管与污泥浓缩池连通。

  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所述二沉池的出水环槽内侧设有出水三角堰板。

  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所述二沉池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二沉池的中心筒上部。

  所述的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所述放砂管道上设有用于控制砂石排放的放砂阀门。

  本发明将细格栅进水渠、沉砂池、二沉池污泥井、厌氧池、好氧池、二沉池浮渣井组合为一体化,相互共底、共壁,池壁与池壁之间根据需要设置预留孔洞,顺流污水依靠压力差从预留孔洞流入另一池内,最后的好氧池泥水混合液通过出水槽再由管道进入二沉池,实现泥水分离;由于厌氧池和好氧池的内环池壁底部均设置推流混合搅拌器,使池内混合液呈双环状流态运行,水力条件好,活性污泥始终在全悬浮状态下运行。这样一来,优化组合后的污水生化处理可控制在低溶解氧条件下运行,生化过程电耗低,处理效率高,操作运行稳定,节省了大量的占地面积及连接管道,也降低了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同时由于池与池相连,一桥相通,管理十分方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