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05.16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IPC分类号C02F103/16; C02F9/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镀废水处理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处理装置、斜管沉淀槽和用于监控处理装置的自动控制装置;处理装置中设有用于处理电镀废水中的CN-和Cd2+的第一处理系统和用于处理电镀废水中的Cr6+的第二处理系统;系统均由高聚PE材料制成的多个彼此顺序连通的单元格构成;两个系统并列设置;两个系统中相邻的两个单元格均通过耐腐蚀短管相互连通,处理装置的外壁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对称分设在处理装置的两端;通过出水口,处理装置和斜管沉淀槽连通,斜管沉淀槽上设有溢流排水管。为沉淀池中各组沉淀槽进水量可根据沉淀效果灵活调节的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装置。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 括:处理装置、斜管沉淀槽和用于监控所述处理装置的自动控制装 置;
所述处理装置中设有用于处理电镀废水中的CN-和Cd2+的第一 处理系统和用于处理电镀废水中的Cr6+的第二处理系统;所述第一 处理系统和所述第二处理系统均由高聚PE材料制成的多个彼此顺 序连通的单元格构成;
所述第一处理系统和所述第二处理系统并列设置;所述第一处 理系统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单元格通过耐腐蚀短管相互连通,所述第 二处理系统中相邻的两个单元格通过耐腐蚀短管相互连通;
所述处理装置的外壁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对称分设在所述 处理装置的两端;
通过所述出水口,所述处理装置和所述斜管沉淀槽连通,所述 斜管沉淀槽上设有溢流排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 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所述单元格的上方均设置有一个电动搅拌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 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处理系统中包括至少四个所述单元格,为依次连通设 置的第一破氰槽、第二破氰槽、第一pH调节槽和絮凝槽;
所述第二处理系统中包括至少三个所述单元格,为依次连通设 置的还原槽、第二pH调节槽和混凝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 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破氰槽和所述还原槽上均设有所述进水口,所述进水 口上均连接有进水管;
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混凝槽上均设有所述出水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 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水口为三角齿状溢流堰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 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斜管沉淀槽之间通过PVC管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 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至少三个所述PVC管道,为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 道;所述第一管道将所述絮凝槽上设置的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斜管沉 淀槽直接连通,所述第三管道将所述混凝槽上设置的所述出水口与 所述斜管沉淀槽直接连通,所述第二管道将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 三管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 装置,其特征在于,
三个所述PVC管道上均设有球阀,为第一球阀、第二球阀和第 三球阀;
所述第一球阀设在所述第一管道上和所述第二管道的连接点靠 近所述斜管沉淀槽的一侧,所述第二球阀设在所述第二管道的中部, 所述第三球阀设在所述第三管道上与所述第二管道的连接点靠近所 述斜管沉淀槽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 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斜管沉淀槽内还设有两组PE蜂窝斜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 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组所述PE蜂窝斜管的表面的正上方均设有齿状溢流出水管 槽。
说明书
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镀废水处理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 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镀工厂(或车间)排出的废水和废液,如镀件漂洗水、废槽 液、设备冷却水和冲洗地面水等,其水质因生产工艺而异,有的含 铬,有的含镍或含镉、含氰、含酸、含碱等。废水中的金属离子有 的以简单的阳离子形态存在(如Ni2+、Cu2+等),有的以酸根阴离子 形式存在(如CrO厈等),有的则以复杂的络合阴离子形式存在[如 Au(CN)娱、Cd(CN)厈、Cu(P2O7)愹等]。一种废水中常含有一种以 上的有害成分,如氰化镀镉废水中既有氰又有镉。此外,一般镀液 中常含有机添加剂。这些物质的毒性较大,有些还含致癌、致畸、 致突变的剧毒物质,对人类危害极大。因此,对电镀废水必须认真 进行回收处理,做到消除或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现有的电镀废水处理方法均是采用化学反应方法进行前期处 理,达到要求水质后在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处理,达标后排放。对于 前期化学处理部分,现有的都多采用砖混或者钢混结构的构筑单元 来处理电镀废水,而且因为建造结构的要求,所修建的构筑单元占 地面积均较大,构筑物单元的自身重力较大,对承载基底的要求较 高。化学反应阶段,投加药剂方式是一次大量投加相应的药剂到各 个反应单元中,电镀废水进入构筑单元后,在搅拌作用下进行化学 反应,使得电镀废水中的各种有毒重金属离子和物质浓度得到大大 的降低。
但是,采用砖混或者钢混结构修建的电镀废水处理单元占地面 积较大,自身重量大,对地基的承重要求较高,修建耗费时间较长, 化学反应阶段大量投加药剂,即不能准确的控制反应条件,又容易 造成药剂的大量浪费,增加单位废水的处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量轻,耐腐蚀,结构紧凑, 占地面积少,化学反应去除率高,节省药剂费,化学絮凝反应后沉 淀效果好,沉淀池中各组沉淀槽进水量可根据沉淀效果灵活调节的 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装置。
适用于含Cr6+、Cd2+、CN-的电镀废水的前期化学处理,使处理 后的出水达到后续深度处理的要求,进而进行深度处理,达到出水 水质后外排或者回用于生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 装置,处理装置、斜管沉淀槽和用于监控所述处理装置的自动控制 装置;
所述处理装置中设有用于处理电镀废水中的CN-和Cd2+的第一 处理系统和用于处理电镀废水中的Cr6+的第二处理系统;所述第一 处理系统和所述第二处理系统均由高聚PE材料制成的多个彼此顺 序连通的单元格构成;
所述第一处理系统和所述第二处理系统并列设置;所述第一处 理系统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单元格通过耐腐蚀短管相互连通,所述第 二处理系统中相邻的两个单元格通过耐腐蚀短管相互连通;
所述处理装置的外壁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对称分设在所述 处理装置的两端;
通过所述出水口,所述处理装置和所述斜管沉淀槽连通,所述 斜管沉淀槽上设有齿状溢流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镀废水前期化学处理一体化装 置中,对于含有Cr6+、Cd2+、CN-的电镀废水,首先从进水管进入到 第一处理系统和第二处理系统中,经过各个处理单元格的处理,处 理之后进入斜管沉淀槽,沉淀达到标准之后,上层清水由排水管排 出设备之外,下层污泥斗中的污泥则排入到污泥池中以待进一步的 干化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通过自动控制装置监控各个单元格中的pH值、 氧化还原电位(ORP)以及所需各种药剂的投加量,通过自动化监 测、控制,可以更准确的确定所需要投加药量,控制反应条件,在 需要最少药量的情况下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节约药剂成本;
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还可以自由、自动控制单次处理运 行时间,大大地减少人力的投入,并且便于管理。
一体化设备各处理单元采用单元格的形式,使得废水各个处理 单元间结合得更为紧凑,从而减少了设备的占地面积,更加充分地 利用空间资源。在各个单元格之间开孔并安装耐腐蚀短管,使得各 单元内的电镀废水经反应后可以迅速流入到下一处理单元中,同时 也能有效地防止后一处理单元格的废水因电机搅拌作用回涌到前一 处理单元格中,减少了电镀废水处理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单位废水 处理效率。
与传统的电镀废水处理构筑物相比较,本设计实用新型产品具 有重量轻,耐腐蚀,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少,化学反应去除率高, 节省药剂费,化学絮凝反应后沉淀效果好,沉淀池中每组沉淀槽进 水量可根据沉淀效果调节等优点。
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单元格的上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电动搅 拌机。
当电镀废水依次流入处理单元格内后,为了提高反应效率,需 要对电镀废水和处理液的混合物进行搅拌,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地搅 拌,提高搅拌速率和可控性,优选地,可以在每一个单元格的上方 均设置一个电动搅拌机,需要搅拌时,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即 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处理系统中包括至少四个所述单元格,为 依次连通设置的第一破氰槽、第二破氰槽、第一pH调节槽和絮凝 槽;
所述第二处理系统中包括至少三个所述单元格,为依次连通设 置的还原槽、第二pH调节槽和混凝槽。
对于主要含CN-、Cd2+的电镀废水处理,主要通过第一处理系 统进行处理,包括第一破氰槽、第二破氰槽、第一pH调节槽、絮 凝槽,之后进入斜管沉淀槽处理之后由齿状溢流排水管排出,以待 进行下一步的深度处理。其中,通过第一破氰槽和第二破氰槽能够 将CN-处理完全,而第一pH调节槽和絮凝槽能够将Cd2+处理完全。
对于主要含Cr6+的电镀废水,主要通过第二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包括还原槽、第二pH调节槽、混凝槽,之后进入斜管沉淀槽处理 之后由排水管排出,以待进行下一步的深度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破氰槽和所述还原槽上均设有所述进水口, 所述进水口上均连接有进水管;
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混凝槽上均设有所述出水口。
因为第一处理系统和第二处理系统为并列设置,并且均是由多 个单元格依次连接构成,为了便于系统设置,可以将两个处理系统 的进水管分别设在第一破氰槽和还原槽上,而将出水口设在絮凝槽 和混凝槽上,这样就构成了,进水口均在系统的同一端,而出水口 均在系统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口为三角齿状溢流堰结构。
采用溢流堰出水可以调节出水速度,并使出水中絮凝物均匀, 防止堵塞。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斜管沉淀槽之间通过PVC管道连 通。
为了节省结构件的占用空间,可以在出水口和斜管沉淀槽之间 通过PVC管道连通。
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三个所述PVC管道,为第一管道、第二管 道和第三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将所述絮凝槽上设置的所述出水口与 所述斜管沉淀槽直接连通,所述第三管道将所述混凝槽上设置的所 述出水口与所述斜管沉淀槽直接连通,所述第二管道将所述第一管 道与所述第三管道连通。
为了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方便调节两个处理沉淀槽的沉淀效果, 可以设置连通的三个PVC管道,这样,分别连通出水口和斜管沉淀 槽的PVC管道可以通过之间设置的第二管道来随时进行调节。
进一步地,三个所述PVC管道上均设有球阀,为第一球阀、第 二球阀和第三球阀;
所述第一球阀设在所述第一管道上和所述第二管道的连接点靠 近所述斜管沉淀槽的一侧,所述第二球阀设在所述第二管道的中部, 所述第三球阀设在所述第三管道上与所述第二管道的连接点靠近所 述斜管沉淀槽的一侧。
当含CN-、Cd2+电镀废水处理线斜管沉淀槽的沉淀效果均正常 时,只需打开第一球阀和第三球阀,关闭第二球阀,即可保证其正 常运行;当其中某一条处理线斜管沉淀槽澄清效果不佳或者需要对 斜管进行冲洗、更换时,只需关闭第一球阀,打开第二球阀和第三 球阀,使含CN-、Cd2+废水处理线混凝槽出水暂时流入到另外一组 斜管沉淀槽中进行沉淀澄清;或者相反地,关闭第三球阀,打开第 一球阀和第二球阀,使含Cr6+废水处理线絮凝槽出水暂时流入到另 外一组斜管沉淀槽中进行沉淀澄清。待恢复正常后便可调节球阀使 其流入原来所在的斜管沉淀槽中进行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斜管沉淀槽内还设有两组PE蜂窝斜管。该PE 蜂窝斜管能够加快絮凝物沉淀速率,增强澄清效果。
进一步地,每组所述PE蜂窝斜管的表面的正上方均设有三角 齿状溢流出水槽。该三角齿状溢流出水槽能够使得上层清液均匀地 从排水管流出斜管沉淀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