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8-4-14 21:02:09

  申请日2015.08.20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初步沉淀区、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和二次沉淀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出口管相互错开相对设置的结构有利于污水在初步沉淀区内形成对流,起到混合搅拌的作用,从而能够使得污水与污泥充分混合,且不需要提供额外动力,环保高效。(2)污水在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中处理时经挡板a上端的回流缝流回初步沉淀区,从而使得污水交替处于好氧和缺氧环境中,充分进行反应。(3)曝气管装置中分支管上均匀排布喷气头,且喷气头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该结构有助于为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提供氧气,确保微生物的活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初步沉淀区、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和二次沉淀区;所述初步沉淀区内设有进水管道(1),分为主管(1-1)、支管(1-2)和相对设置在支管(1-2)上的出口管(1-3),排空管(2)设于初步沉淀区底部;所述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与初步沉淀区通过挡板a(3)隔开,并于底部相通,该区内嵌入爆气管装置(5),分为主进气管(5-1)、分支管(5-2)和在其上均匀排布的喷气头(5-3),其中主进气管(5-1)与空气管(4)连通;组合填料装置(6)固定连接于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内;所述二次沉淀区通过上端开有缝隙的挡板b(13)与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连通,在池壁(8)侧面设有出水管(7),底部设有排泥管(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通过插板(12)分隔为下部相通的左右区间;挡板a(3)上端开设回流缝,该回流缝的平面低于挡板b(13)上的缝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初步沉淀区和二次沉淀区之间设有污泥回流装置(9),包括污泥回流泵(14)和污泥回流管(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1-3)至少设置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头(5-3)至少设置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填料装置(6)为纤维丝缠绕在塑料环周围形成的纤维束环状结构。

  说明书

  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用水日益紧张,大量生活污水的产生,使城市污水对周边环 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防止生活设施中排出的污水影响环境,必须对污水进 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目前,我国使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在技术设备方面存在着效率 低、能耗高、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随着人们对污水处理、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高效环保 的新型污水处理设备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过程简单、效率高、实用方 便的优点。

  中国专利申请CN2015205101117提供了一种竖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处 理区、分离区及出水管。本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所述设备污水处理效率高、 速度快、简单易操作;(2)本实用新型所述设备占用空间小,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空间;(3) 本实用新型所述设备中采用曝气装置,增加了好氧区的供氧量,因此增强了好氧微生物的活 性,提高了处理效率;(4)本实用新型所述设备中设有环形集水区有利于处理后的水的储存 和排出。

  上述现有技术中污水与活性污泥的混合并不能完全充分,因此导致活性污泥中的菌体无 法完全发挥效用,对污水中有害物质的分解不够完全。此外,上述方案提供的装置仅仅采用 活性污泥对污水进行处理,且仅通过一次沉淀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获得一种操作简便、污水处理效率高、规模化的污水 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一方案的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初步沉淀区、活性污泥- 生物膜共生反应区和二次沉淀区;所述初步沉淀区内设有进水管道,分为主管、支管和相对 设置在支管上的出口管,排空管设于初步沉淀区底部;所述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与初 步沉淀区通过挡板a隔开,并于底部相通,该区内嵌入爆气管装置,分为主进气管、分支管 和在其上均匀排布的喷气头,其中主进气管与空气管连通;组合填料装置固定连接于活性污 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内,所述组合填料装置为纤维丝缠绕在塑料环周围形成的纤维束环状结 构;所述二次沉淀区通过上端开有缝隙的挡板b与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连通,在池壁 侧面设有出水管,底部设有排泥管。

  在上述结构中,活性污泥置于初步沉淀区下部,经初步处理后的污水由出口管进入初步 沉淀区,两边的出口管错开相对设置,该结构有利于污水相互对流,促进与污泥混合均匀。 经初步沉淀区处理后的污水从挡板a下方的空隙进入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该区的反 应原理是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复合于同一反应器中,使不同的微生物生长在各自最佳的 环境条件下,空气管和爆气管装置提供氧气,为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最后,污水经挡板b上部的缝隙进入二次沉淀区,沉淀后上清液从出水管流出,污泥从排泥 管排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二方案的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做出如下 改进:将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通过插板分隔为下部相通的左右区间;并在挡板a上端 开设回流缝,该回流缝的平面低于挡板b上的缝隙。该结构有利于污水在活性污泥-生物膜共 生反应区中处理时经挡板a上端的回流缝流回初步沉淀区,从而使得污水交替处于好氧和缺 氧环境中,挡板a的回流缝平面低于挡板b的缝隙平面有利于污水在达到一定液位前只能在 初步沉淀区和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之间循环,充分进行反应。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三方案的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在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在 初步沉淀区和二次沉淀区之间加设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污泥回流泵和污泥回流管,其中污泥 回流泵用来为污泥的回流提供动力。该结构有助于将二次沉淀区中多余的污泥输送至初步沉 淀区,从而达到循环利用,提高污泥利用率,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出口管和喷气头均至少设置一个。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出口管相互错开相对设置的结构有利于污水在初步沉淀区内形成对流,起到混合搅 拌的作用,从而能够使得污水与污泥充分混合,且不需要提供额外动力,环保高效。

  (2)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通过插板分隔为下部相通的左右区间;并在挡板a上 端开设回流缝,该回流缝的平面低于挡板b上的缝隙;该结构设计有利于污水在活性污泥- 生物膜共生反应区中处理时经挡板a上端的回流缝流回初步沉淀区,从而使得污水交替处于 好氧和缺氧环境中,挡板a的回流缝平面低于挡板b的缝隙平面有利于污水在达到一定液位 前只能在初步沉淀区和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之间循环,充分进行反应。

  (3)曝气管装置中分支管上均匀排布喷气头,且喷气头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该结构有助 于为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提供氧气,确保微生物的活性;此外,爆气管装置可促进活 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内的污水流进初步沉淀区,进行循环反应,从而提高处理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