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污水用多介质生物滤床

发布时间:2018-3-19 11:34:51

  申请日2016.03.10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3/32; C02F3/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处理污水用多介质生物滤床,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由过水管、布水井、A级滤料、B级滤料、C级滤料、D级滤料、E级滤料、F级滤料、集水井、出水管和水生植被组成。污水从过水管流入布水井,并经布水井开始流入生物滤床,污水在生物滤床内依次流经A至F级滤料,经集水井收集处理后污水并通过出水管排出,在多介质生物滤床表面种植水生植被对污水进行生物降解。无需外部动力装置,实现对污水中杂质的物理性过滤;利用水生植物降解、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经济实用,同时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次投入长期使用,易于维护,生态效果显著。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处理污水用多介质生物滤床,由过水管(701)、布水井(702)、A级滤料(703)、B级滤料(704)、C级滤料(705)、D级滤料(706)、E级滤料(707)、F级滤料(708)、集水井(709)、出水管(710)和水生植被(711)组成,其特征在于,污水从所述过水管(701)流入布水井(702),并经布水井(702)开始流入生物滤床,污水在生物滤床内依次流经A至F级滤料((703)-(708)),所述集水井(709)收集处理后污水并通过出水管(710)排出,所述水生植被(711)种植在多介质生物滤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污水用多介质生物滤床,其特征在于,污水进入多介质生物滤床(7)之前依次流经进水井(1)、厌氧池(2)、氧化池(3)、接触氧化池(4)、沉淀池(5)和清水池(6),最后经出水井(8)排出。

  说明书

  一种处理污水用多介质生物滤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处理污水用多介质生物滤床。

  背景技术

  伴随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全国上下从城市到农村生产、生活排放污水情况越来越严重。污水排放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污染饮用水水源,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在源头控制污染源,加强对污水排放的治理。针对工业重污染水源,常规污水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清污要求,需要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实现对重度污水的清洁处理。

  申请号201520290417.6的发明专利,公开一种多介质可再生生物滤床,由反应池、生物滤床、冲洗水管、曝气管组成,反应池为中空的池状结构,池体上部设有喷淋管,池体底部为斜坡,较低的一端设有集水坑并安装有泵;支架设置在池底,网状的承载平台设置在支架上,承载平台四周均与池壁紧密贴合,承载平台上填充有填料;曝气管穿过填料层和承载平台延伸到承载平台下方,曝气管下方设有喷嘴;冲洗管穿过填料层和承载平台,出口设置在池体底部较高的一端上部;曝气管的喷嘴喷口向下,各池底产生的污泥通过冲洗管冲洗进入底部的集水坑中,再由泵定期排至后续系统处理。该装置反应池与生物滤床设置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过滤的安全性,并且影响装置的寿命。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污水用多介质生物滤床,以物理性过滤和生物降解结合的方式形成生物滤床,实现对污水的除污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处理污水用多介质生物滤床,由过水管、布水井、A级滤料、B级滤料、C级滤料、D级滤料、E级滤料、F级滤料、集水井、出水管和水生植被组成。

  多介质生物滤床为一块湿地池,污水从过水管流入布水井,并经布水井开始流入生物滤床,污水在生物滤床内依次流经A至F级滤料,经集水井收集处理后污水并通过出水管排出,在多介质生物滤床表面种植水生植被对污水进行生物降解。

  过水管与布水井组合使用,实现上一级处理池中的污水进入多介质生物滤床并均匀分布;集水井和出水管组合使用,实现将多介质生物滤池处理后的水源收集在一起并引流至下一个处理池;A至F级滤料及上层表面的水生植被,实现对流经污水中的杂质物理过滤和其中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吸收。

  多介质生物滤床是污水处理装置中的一个功能模块,污水经进水井进入污水处理装置,依次流经厌氧池、氧化池、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和清水池,然后进入多介质生物滤床,污水流经生物滤床之后流入出水井,最后经出水井排出达标水源。

  A至F级滤料均由不同粒径、特定厚度的细砂层、碎石层、鹅卵石、石块层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和益处是:

  (1)无需外部动力装置,实现对污水中杂质的物理性过滤;

  (2)利用水生植物降解、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经济实用,同时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3)一次投入长期使用,易于维护,生态效果显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