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8-3-11 9:28:08

  申请日2016.04.23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IPC分类号C02F9/14; A01K63/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生态处理领域。该发明包含若干温室尾水池、尾水沉淀池、生化池和外塘养殖池,尾水沉淀池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之间竖直设置有挡水墙,挡水墙中部沿水流方向倾斜向下均匀设置有多根溢流管,挡水墙上侧沿水流方向倾斜向下设置有溢流面,若干温室尾水池通过进水管道汇集后与第一沉淀池连接,第二沉淀池上侧与生化池之间设置有导水管道,导水管道上设置有导水泵,生化池和外塘养殖池之间设置有排水管道,排水管道上设置有排水泵。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尾水处理成本低廉,处理效果好,使得温室尾水能够循环利用,满足使用的需要。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包含若干温室尾水池、尾水沉淀池、生化池和外塘养殖池,所述尾水沉淀池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之间竖直设置有挡水墙,挡水墙中部沿水流方向倾斜向下均匀设置有多根溢流管,挡水墙上侧沿水流方向倾斜向下设置有溢流面,所述若干温室尾水池通过进水管道汇集后与第一沉淀池连接,若干温室尾水池与第一沉淀池之间尾水以自身重力流动,所述第二沉淀池上侧与生化池之间设置有导水管道,导水管道上设置有导水泵,第二沉淀池下侧连通有泥浆管道,泥浆管道上设置有泥浆泵,所述生化池和外塘养殖池之间设置有排水管道,排水管道上设置有排水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道的出水口位置高于溢流管位置,导水管道的进水口位置低于溢流管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水沉淀池的池深为2.5~2.8米,挡水墙上侧的溢流面距离尾水沉淀池上侧25~30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体积比为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池下侧水平均匀设置有多根曝气管,生化池一侧倾斜向下设置有进气总管,曝气管一端封闭,多根曝气管另一端汇集后与进气总管连通,曝气管与生化池池底之间竖直均匀设置有多根固定杆,曝气管上侧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气孔,生化池内从上至下依次种植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生化池内水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种植浮床,挺水植物种植在种植浮床内;所述生化池内养殖有多种鱼类和贝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池池深1.5米,曝气管距离生化池池底0.3米,曝气管内径为4厘米,出气孔孔径为1.5厘米,曝气管上相邻两个出气孔距离为0.5米。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池内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种植面积占整个生化池面积的30%~40%。

  说明书

  一种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生态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甲鱼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动物胶、角蛋白及多种维生素,是不可多得的滋补品,是水产品之珍品。我国是世界上甲鱼养殖规模最大的国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对甲鱼的消费量日益增多,甲鱼等优质水产品也慢慢走出国门,出口东南亚、日本等地区,极大促进了甲鱼养殖业的发展。我国甲鱼的养殖模式主要是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甲鱼。高密度甲鱼养殖方式有效益高、甲鱼成长快、养殖条件易控制等特点,高密度养殖方式主要采用全封闭的钢架混凝土温室,养殖密度达25-30只/平方米。当水温高于20℃时,甲鱼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若水温低于最佳温度时,甲鱼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低;水温高于最佳温度时,由于甲鱼活动量增加,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因此,为了保证温室内甲鱼的良好成长,温室内的水温一般控制在30-32℃,且应尽量保持恒定。

  温室甲鱼主要喂食以高蛋白鱼粉为主体,并混合胡萝卜、大蒜等植物蛋白配合而成的饵料。甲鱼吃食过程中,饲料直接浪费率 10-20%,食入甲鱼体内的 80-90% 饲料,经过甲鱼转化后又有 60-65% 氮磷排入污水,两者总计 70-85% 饲料中的氮磷将排入养殖废水中。目前,只能依靠定期排水来实现温室的清洁,减少传染性病害的产生。温室甲鱼养殖业耗水量高,按全国计算,每年将有 3100 多万吨温室甲鱼养殖尾水进入水体。目前还未有一套针对温室甲鱼养殖尾水污染物去除效率高的、操作管理简单的、适合推广应用的处理方法,大部分温室甲鱼养殖场尾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周边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身心健康,投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温室甲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温室甲鱼养殖尾水采用传统的生物脱氮方法必须外加碳源,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差。因此,针对温室甲鱼养殖场的操作条件和养殖尾水水质,必须找到一种简单、经济和有效的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高效的将温室尾水进行处理,使得温室尾水能够循环利用的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鱼温室尾水处理系统包含若干温室尾水池、尾水沉淀池、生化池和外塘养殖池,所述尾水沉淀池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之间竖直设置有挡水墙,挡水墙中部沿水流方向倾斜向下均匀设置有多根溢流管,挡水墙上侧沿水流方向倾斜向下设置有溢流面,所述若干温室尾水池通过进水管道汇集后与第一沉淀池连接,若干温室尾水池与第一沉淀池之间尾水以自身重力流动,所述第二沉淀池上侧与生化池之间设置有导水管道,导水管道上设置有导水泵,第二沉淀池下侧连通有泥浆管道,泥浆管道上设置有泥浆泵,所述生化池和外塘养殖池之间设置有排水管道,排水管道上设置有排水泵。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道的出水口位置高于溢流管位置,导水管道的进水口位置低于溢流管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尾水沉淀池的池深为2.5~2.8米,挡水墙上侧的溢流面距离尾水沉淀池上侧25~30厘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体积比为2:1。

  进一步地,所述生化池下侧水平均匀设置有多根曝气管,生化池一侧倾斜向下设置有进气总管,曝气管一端封闭,多根曝气管另一端汇集后与进气总管连通,曝气管与生化池池底之间竖直均匀设置有多根固定杆,曝气管上侧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气孔,生化池内从上至下依次种植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生化池内水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种植浮床,挺水植物种植在种植浮床内;所述生化池内养殖有多种鱼类和贝类。

  进一步地,所述生化池池深1.5米,曝气管距离生化池池底0.3米,曝气管内径为4厘米,出气孔孔径为1.5厘米,曝气管上相邻两个出气孔距离为0.5米。

  进一步地,所述生化池内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种植面积占整个生化池面积的30%~4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尾水处理成本低廉,处理效果好,使得甲鱼温室尾水能够循环利用,便于推广,减少了甲鱼温室尾水的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通过两个相邻设置的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依次分别将温室尾水进行沉淀除杂,使得温室尾水内的泥垢和残留饲料等杂质被高效的去除,通过生化池下侧水平均匀设置有多根曝气管,曝气管上侧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气孔,使能增加水体溶氧量,加快有机废物的降解,提高温室尾水处理效率,通过生化池内从上至下依次种植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能加快水体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流通,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利用生化池内养殖有多种鱼类和贝类,能滤食浮游生物,摄食有机碎屑,有效降低水体肥度,提高了温室尾水的处理效率和质量,使得处理后的温室尾水达到可以循环使用的标准,处理后的温室尾水的化学耗氧量、总磷含量和氨氮含量达标,确保温室尾水能够循环利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