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工艺

发布时间:2018-1-30 11:40:01

  申请日2016.09.10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工艺,包括:水解酸化池、潜污泵、曝气生物流化床、沉淀池、快速砂滤池、缓冲池、人工土壤渗滤池、集水管、清水池,所述的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工艺步骤通过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已做阐述,本发明有利于后续的生物处理,能有效降解去除有机物、沉淀池上清液进入快速砂滤池,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能满足中小城镇的实际需求情况,易于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解酸化池、潜污泵、曝气生物流化床、沉淀池、快速砂滤池、缓冲池、人工土壤渗滤池、集水管、清水池,所述的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工艺通过下述步骤进行阐述:

  (1)第一步骤:污水首先进入水解酸化池,停留时间控制在2.5~3.0 小时,污水水解酸化后,经潜污泵抽吸进入曝气生物流化床,曝气生物流化床分为缺氧区和好氧区,由缺氧区对污水进行脱氮处理,曝气生物流化床的缺氧区与好氧区的容积比为1∶3,水力停留时间为3~6h,好氧区DO控制在3~5mg/L,污泥回流比200%;载体附着污泥浓度维持在700mg/L~900mg/L,污水从曝气生物流化床流出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

  (2)第二步骤:沉淀池的污泥回流到曝气生物流化床中,沉淀池的出水进入快速砂滤池,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快速砂滤池的填砂粒径范围为0.5~1.0mm,流速控制在3~5m/h,快速砂滤池;

  (3)第三步骤:在缓冲池的一侧布置人工土壤渗滤池,该人工土壤渗滤池的纵深≥5m,的出水进入缓冲池土壤深度≥1m,土壤粒径范围为0.075~0.5mm,靠水一侧设置为斜坡,所述斜坡与缓冲池的底面夹角大于 0°且不大于45°,在人工土壤渗滤池的底部设置收集管,收集管的出水进入清水池,所述人工土壤渗滤池7的过滤速度≤5m/天,水力停留时间≥7天;

  (4)第四步骤:每隔10天将缓冲池与人工土壤渗滤池内的水放空,清除缓冲池底部淤泥,翻晾人工土壤渗滤池表层砂层,翻晾深度≥0.5m,以增进砂层复氧。

  说明书

  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污染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工艺。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可以分为集中式污水处理和分散式污水处理。分散式处理是指建立集预处理、二级处理、深度处理于一体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方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分散式处理在我国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工艺,包括:水解酸化池、潜污泵、曝气生物流化床、沉淀池、快速砂滤池、缓冲池、人工土壤渗滤池、集水管、清水池,所述的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工艺通过下述步骤进行阐述。

  (1)第一步骤:污水首先进入水解酸化池,停留时间控制在2.5~3.0 小时,污水水解酸化后,经潜污泵抽吸进入曝气生物流化床,曝气生物流化床分为缺氧区和好氧区,由缺氧区对污水进行脱氮处理,曝气生物流化床的缺氧区与好氧区的容积比为1∶3,水力停留时间为3~6h,好氧区DO控制在3~5mg/L,污泥回流比200%;载体附着污泥浓度维持在700mg/L~900mg/L,污水从曝气生物流化床流出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

  (2)第二步骤:沉淀池的污泥回流到曝气生物流化床中,沉淀池的出水进入快速砂滤池,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快速砂滤池的填砂粒径范围为0.5~1.0mm,流速控制在3~5m/h,快速砂滤池。

  (3)第三步骤:在缓冲池的一侧布置人工土壤渗滤池,该人工土壤渗滤池的纵深≥5m,的出水进入缓冲池土壤深度≥1m,土壤粒径范围为0.075~0.5mm,靠水一侧设置为斜坡,所述斜坡与缓冲池的底面夹角大于 0°且不大于45°,在人工土壤渗滤池的底部设置收集管,收集管的出水进入清水池,所述人工土壤渗滤池7的过滤速度≤5m/天,水力停留时间≥7 天。

  (4)第四步骤:每隔10天将缓冲池与人工土壤渗滤池内的水放空,清除缓冲池底部淤泥,翻晾人工土壤渗滤池表层砂层,翻晾深度≥0.5m,以增进砂层复氧。

  本发明有利于后续的生物处理,能有效降解去除有机物、沉淀池上清液进入快速砂滤池,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能满足中小城镇的实际需求情况,易于推广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