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8.29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IPC分类号C02F3/1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诱导式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取硅藻土、营养盐、聚铁、液态工程菌种备料;进水、曝气,在曝气阶段加入硅藻土和营养盐,继续曝气1小时以上,加入液态工程菌种;继续曝气24小时,加入聚铁,曝气、静置、滗水;依次循环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3~7天,即形成好氧颗粒污泥;其中,每一个循环周期均小于30分钟。本发明一方面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依次加入适量备料以促进后续培养,另一方面通过依次循环的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并通过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的短周期运行,以促絮状好氧污泥的淘汰,而好氧颗粒污泥培则沉淀下来形成优势,其缩短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周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诱导式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取硅藻土、营养盐、聚铁、液态工程菌种备料;
(2)向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内进水、曝气,并在曝气阶段加入备料中的硅藻土和营养盐,继续曝气1小时以上至硅藻土和营养盐与污水混合均匀后,加入备料的液态工程菌种;
(3)继续曝气24小时,加入备料的聚铁,曝气、静置、滗水;
(4)依次循环进行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3~7天,即形成好氧颗粒污泥;其中,每一个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的循环周期均小于30分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导式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藻土、营养盐、聚铁、液态工程菌种按重量比例9~11:0.5~1.5:0.3~0.6:0.1~0.2备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诱导式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藻土、营养盐、聚铁、液态工程菌种按重量比例10:1:0.5:0.1备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诱导式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每个循环周期内的曝气、静置、滗水的时间均低于15分钟。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诱导式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中污水的COD小于300mg/L。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诱导式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中污水的NH3-N小于30mg/L。
说明书
一种诱导式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诱导式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好氧生化是目前普遍应用的污水生化处理技术,活性污泥是好氧生化的主体。但在废水的生化处理过程中,人们发现,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往往有着污泥不易凝聚、沉降性差、出水悬浮物增多、处理效果下降的缺点。好氧颗粒污泥技术(Aerobic GranularSludge,AGS)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生物自固定化技术,是在好氧污水处理系统中培养出来的颗粒状微生物自凝聚体。与传统活性污泥相比,好氧颗粒污泥因其结构紧密、沉降性能好、处理负荷高、抗冲击能力强等优点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日益成为高浓度有机废水、高含盐废水、有毒难降解有机废水生化处理工艺中的研究热点。
但是,现有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周期长、对反应器要求高,不利于加快后续污水处理的进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诱导式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周期长、对反应器要求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诱导式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硅藻土、营养盐、聚铁、液态工程菌种备料;
(2)向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内进水、曝气,并在曝气阶段加入备料中的硅藻土和营养盐,继续曝气1小时以上至硅藻土和营养盐与污水混合均匀后,加入备料的液态工程菌种;
(3)继续曝气24小时,加入备料的聚铁,曝气、静置、滗水;
(4)依次循环进行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3~7天,即形成好氧颗粒污泥;其中,每一个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的循环周期均小于30分钟。
优选的,所述硅藻土、营养盐、聚铁、液态工程菌种按重量比例9~11:0.5~1.5:0.3~0.6:0.1~0.2备料。
优选的,所述硅藻土、营养盐、聚铁、液态工程菌种按重量比例10:1:0.5:0.1备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每个循环周期内的曝气、静置、滗水的时间均低于15分钟。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中污水的COD小于300mg/L。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中污水的NH3-N小于30mg/L。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方面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依次加入适量备料以促进后续培养,另一方面通过依次循环的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并通过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的短周期运行,以促絮状好氧污泥的淘汰,而好氧颗粒污泥培则沉淀下来形成优势,其缩短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周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诱导式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其具体为:
首先根据需要进行硅藻土、营养盐、聚铁、液态工程菌种备料,备料时,可将硅藻土、营养盐、聚铁、液态工程菌种按重量比例9~11:0.5~1.5:0.3~0.6:0.1~0.2进行备料,其有利于提高菌种的培养效率。其中,本实施例优选将硅藻土、营养盐、聚铁、液态工程菌种按重量比设置为10:1:0.5:0.1。
备料完成后,向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内进水,为了便于后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进入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中的污水的COD小于300mg/L、NH3-N小于30mg/L,本实施例具体将其设置为COD为292mg/L、NH3-N为28.8mg/L;进水后进行持续曝气,并在曝气阶段加入备料中的硅藻土和营养盐,继续曝气1小时以上至硅藻土和营养盐与污水混合均匀后,加入备料的液态工程菌种,然后继续曝气24小时,可进行多种细菌的培养,细菌培养后,可加入备料的聚铁,进行短时间的曝气、静置、滗水,然后依次循环进行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3-7天,即形成好氧颗粒污泥。
其中,在24小时的闷曝气后,即进入极短周期运行,本实施例的极短周期运行为依次循环进行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而且每一个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的循环周期均为30分钟以内,通过极短周期运行,絮状好氧污泥被淘汰出反应器,沉降性好的颗粒污泥在系统中成为优势形态。而且,极短周期运行时间越长,则对应的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越多。
具体的,每一个循环周期内的曝气、静置、滗水的时间均低于15分钟,例如可将进水、曝气、静置、滗水的时间分别设置为4分钟、10分钟、10分钟、5分钟,也可将进水、曝气、静置、滗水的时间设置为4分钟、8分钟、7分钟、5分钟,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
本实施例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时间4~8天即可培养成型,其培养效率远快于现有的常规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方面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依次加入适量备料以促进后续培养,另一方面通过依次循环的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并通过进水、曝气、静置、滗水处理的短周期运行,以促絮状好氧污泥的淘汰,而好氧颗粒污泥培则沉淀下来形成优势,其缩短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周期。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