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装置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7-12-26 11:43:49

  申请日2016.12.14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IPC分类号C02F3/02; C02F3/12; C02F9/1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化装置,包括生物流化床和/或活性污泥反应器构成的生化反应区、投加入所述生化反应区内的蛭石。本发明的生化装置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通过在生化反应区内添加的蛭石,一方面作为微生物载体,有效避免了硝化菌的流失,提高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从而提高氨氮去除效率和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氨氮吸附剂,去除部分氨氮,从而使高氨氮废水脱氮效果得到了提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生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装置包括生物流化床和/或活性污泥反应器构成的生化反应区、投加入所述生化反应区内的蛭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污泥反应器为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一体化全回流活性污泥反应器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蛭石颗粒范围为0.5mm~5.0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蛭石投加体积为所述生化装置有效体积的1%~15%。

  5.一种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氨氮废水引入生物流化床和/或活性污泥反应器构成生化反应区;向所述生化反应区内投加蛭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污泥反应器为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一体化全回流活性污泥反应器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蛭石颗粒范围为0.5mm~5.0m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蛭石投加体积为所述生化装置有效体积的1%~15%。

  说明书

  生化装置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高氨氮废水在生化处理中氨氮去除效率的生化装置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氨氮废水主要来源于化肥、焦化、石化、制药、食品、垃圾填埋场等,大量氨氮废水排入水体不仅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黑臭,加大水处理的难度和成本,甚至对人群及生物产生毒害作用。据报道,2001年我国海域发生赤潮高达77次,氨氮是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高浓度氨氮废水造成的污染。

  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一般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和生化联合法等。由于经济多方面原因,物理法和化学法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国内外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废水中某些细菌的生物氧化与还原作用实现的,其中,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十分关键,能将水中的氨氮转化成为硝态氮。而硝化细菌属于自养菌,生长速率低,在与异养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如何维持生化系统中硝化菌的数量成为关键。

  目前,对于氨氮浓度相对较低的城镇污水等而言,生化处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氨氮浓度高于200mg/L的废水尤其是工业废水而言,生化效果往往较差,生化出水氨氮浓度超出国家或者行业排放标准。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生化装置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高氨氮废水在生化处理中氨氮去除效率的生化装置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化装置,所述生化装置包括生物流化床和/或活性污泥反应器构成的生化反应区、投加入所述生化反应区内的蛭石。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性污泥反应器为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一体化全回流活性污泥反应器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蛭石颗粒范围为0.5mm~5.0mm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蛭石投加体积为所述生化装置有效体积的1%~15%。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氨氮废水引入生物流化床和/或活性污泥反应器构成生化反应区;向所述生化反应区内投加蛭石。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性污泥反应器为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一体化全回流活性污泥反应器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蛭石颗粒范围为0.5mm~5.0mm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蛭石投加体积为所述生化装置有效体积的1%~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生化装置,通过在生化反应区内添加的蛭石,一方面作为微生物载体,有效避免了硝化菌的流失,提高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从而提高氨氮去除效率和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氨氮吸附剂,去除部分氨氮,从而使高氨氮废水脱氮效果得到了提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