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2-5-16 10:15:48

第一节  思路和目标

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建立与土地、矿产、林业、水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相适应的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模式,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要抓手,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应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十二五”末,生态、资源、环境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等地区先进水平,构建生态临湘。

1、依托生态功能分区,加快产业生态化改造,打造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生态休闲旅游服务业,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将临湘市划分南部山地生态区、中部丘陵生态区、北部低洼湿地生态区。南部推进生态林业、山地度假旅游、中部发展绿色工业和城乡旅游、北部开发生态农业和渔业优势。以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为方向对传统工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引导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发展集观光娱乐、生态服务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

2、坚持自然和谐、生态高效的生态建设思路。以解决土地污染和土地侵蚀问题为重点,推进矿区重金属治理和矿产的综合利用项目,以优化资源利用模式为基础,发展生态产业。

3、坚持总量控制、防治结合的环境保护思路。以重点行业污染防治为核心,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改变被动治污的局面,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工程,实现总量控制目标。

第二节  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与生态治理

1、土地和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优化用地结构,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原则,加强村镇规划,规范农民建房行为,适当核减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适度提升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实施土地生态建设工程、矿山环境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整合矿产资源,合理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对桃林铅锌矿为主的矿山地质灾害危险区等生态敏感区限制和禁止建设。2015年,全市农用地规模控制在83.5%以内。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较2010年提高5%,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提高70%以上。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人均指标不高于湖南平均水平。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5%,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85%,矿产资源开采综合利用率达到50%。

2、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建设

落实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建设为主的建设项目,重视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林区保护,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满足林产品需求。“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生态林建设和雨雪冰冻灾害林业生态恢复重建工程。

3、河湖湿地等水资源的保护与建设

重点保护杨溪湖、冶湖、黄盖湖等水源涵养区和龙源、忠防、团湾等饮用水源区,确保饮水安全。重视豚草等有害生物防治。规划期间重点推进桃林河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和黄盖湖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第三节  生态产业发展

1、绿色工业与低碳产业

创建以清洁生产为标志的绿色工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低碳经济。建立项目的能效和环境准入与退出制度,鼓励企业推行ISO14000认证和清洁生产审计,以化工、建材、矿产行业为核心,创建行业类改造型生态工业园。规划期内重点进行儒溪化工农药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临湘市生物质电厂、黄盖湖风电场等新能源项目。2015年,万元工业产值能耗、水耗较“十一五”末下降20%以上,万元工业产值占地面积控制在0.08公顷以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0%。

2、生态农业

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推进无公害蔬菜基地、有机和绿色食品茶园基地、节水灌溉工程、农村新能源建设项目。2015年,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超过50%。

3、生态旅游业

形成山地度假、城乡旅游、渔家旅游的特色旅游。通过林业和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创建“森林人家”和生态文化宣传展示平台,树立临湘生态旅游的独特风格。

第四节  污染控制与环境治理

1、工业污染防治

(1)加快重点污染行业、区域的污染治理步伐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税收的企业进入工业园,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相关企业,坚决禁止扩大产能。以农药、陶瓷、水泥、采矿业等主要污染行业和桃矿综合整治为重点,2015年,工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率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

采矿加工业。重点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二次开发实施准入制度。“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桃林铅锌矿重金属废渣和尾砂库治理工程、铅锌采选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治理工程、铁矿尾砂回收和砂砖综合利用项目、刘家坪矿业公司采选厂废水污染治理工程,刘家坪、湘莹等矿业公司尾砂库废水治理工程。

农药产业。建设以儒溪化工农药工业园为依托的国发精细生物农药技改项目,成立绿色生物农药研发中心。

陶瓷行业。改善陶瓷行业燃料系统,开发废气综合利用模式、提高废瓷、废坯、废釉浆回收利用率,做好釉粉重金属防护,降低SO2、烟(粉)尘排放浓度。

水泥行业。鼓励发展大规模新型干窑法水泥并配套建设低温余热发电装置,等量以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规划期内完成海螺水泥低温余热发电重点项目。

(2)发展园区和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打造以中水回用和余热利用为代表的工业园区资源能源循环链条。强化园区和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湖南省化工农药临湘市产业基地污水处理工程、儒溪化工农药工业园园区污水处理建设工程,开发出水和污泥的园区回用途径。针对化工、水泥、陶瓷行业,增设余热锅炉、回收余热,发展“企业-企业”、“企业-酒店”移动供热示范模式。增加企业废物综合利用途径,发展静脉产业。重点建设鲁湘酒精废渣生产饲料综合利用工程。力争将传统的垃圾回收站改造为新型的资源再生利用企业。

(3)节能降耗,推进工业低碳发展

推进儒溪化工农药工业园与三湾工业园集中供热工程等工业园节能技改项目,金叶肥料、鲁湘酒精等重点企业锅炉技术改造项目。

2、城镇环境保护

城镇污水治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重点建设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及输水管网工程,临湘市污水净化中心中水回用工程,桥东地区环境综合治理系统工程。2015年,城市地表水功能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均达到98%。

推广普及城市清洁用能。城区锅炉逐步改用清洁燃料,倡导居民生活清洁用能,推广城市燃气项目。2015年,市区控制点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

机动车尾气管理。加大对机动车尾气的监测和治理力度,严格在用车环境监管和旧车淘汰制度。2015年,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率达到90%以上。

市区噪声污染控制。加强交通和建筑施工管理,做好生活区、文教区等敏感区声环境保护工作。2015年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城镇固废无害化处理。重点建设临湘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

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以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和畜禽养殖污染为核心,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建设桃林镇牲猪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程。

4、环境管理制度与能力建设

完善市场退出和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推进环境监测、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的多元化环境保护参与格局。(临湘市人民政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