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正安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发布时间:2011-12-20 11:44:00

正安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2010—2015年)

 

目   录

第一章  正安县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资源状况

第二章 “十一五”环保工作成效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成效

第二节  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压力

第三章  规划概述

第二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规划原则

第三节  编制依据

第四节  规划范围和期限

第四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及任务

第一节  总体目标

第二节  规划指标

第三节  主要工作任务

第五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及项目

第一节  重点工作

第二节  重点工程项目

第六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章  正安县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正安县地处贵州北部,遵义市东北部,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大娄山脉东麓,长江以南,乌江以西,东经107°4′~107°41′,北纬28°9′~28°51′。四周与重庆南川市和遵义市道真县、务川县、凤冈县、湄潭县、绥阳县、桐梓县连界接壤。面向重庆、长江,背靠遵义、贵阳。幅员面积2595平方公里,占遵义市总面积的8.4%。

二、地质、地貌

(一)地质

正安地质情况较复杂,出露地层不完整,仅见寒武系的部份,奥陶系、志留系、二迭系、三迭系和第四系等沉积地层,岩性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构造属新华夏和华夏构造体系,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北东向,以褶皱构造为主,断裂构造不太发育。寒武系是境内出露最老的地层,除下寒武系未出露外,其余地层均有出露,岩性以白石岩、粉砂山、泥岩为主,主要分布在谢坝、格林等地。

全县大小褶曲构造几十个,组成谢坝复北斜,土坪复向斜,正安复背斜,安场复向斜,庙塘复背斜构造区。一般褶皱形态宽阔,个别呈紧密线状,褶皱轴延伸方向多在10~20°,少数30~40°,向斜轴部由二迭系~三迭系地层组成,两翼由奥陶系~志留系~二迭系地层。

境内断层类型区域性明显,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以压性断层为主,东北部为压扭性断层,西部为冲断层,中南部为正断层。

(二)地貌

正安县是碳酸盐岩健在地区,在长期地质营力改造下,山原、山地、丘陵、盆坝、阶地等地貌皆有,类型复杂多样。东部以中山台丘地貌为主,山体多为单石山,河流水系不甚发育,中部以低山、丘陵、盆坝地貌为主,农耕地较多,西部则是典型的中山峡谷地貌,大多河流发源于西部,并且森林植被较好。

正安县处于贵州高原边缘地带,河流侵蚀切割强烈,地表起伏连绵,沟谷纵横。全县最高海拔高程1838米,最低海拔高程448米,平均海拔高程1200米。河流中下洲地区,相对高差均在200~300米。地面坡度5°以下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9%,5~15°占21.6%,25~35°占21.1%,35°以上占33.9%。25°以下面积仅占45%,说明地面坡度大,土地分布在海拔高程800米以下的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7%,800~1200米面积占48%,1200米以上面积占25%。

三、气候

正安县典型的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年降雨量1100~1200毫米,雨热同季,无霜期天290天,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总辐射量仅80千卡/平方厘米,属全国的低值区。但4~8月,日照时数和总辐射量占傲气的60%,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在热量方面,除少数高寒山区外,绝大部分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超过4℃,极端最低气温高于-4℃,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4℃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大于35℃,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在4000℃以上,芙蓉江河谷地带的热量资源尤其丰富。

四、土壤

正安县属亚热带黔北高原黄壤带区。全县土壤分为5个土类、14个区类、56个土属、117个土种。以黄壤为主,次有石灰土、紫色土、山地共棕壤、水稻土。土壤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和区域性,海拔高程500~1000米多分布水稻土,1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多为山地黄棕壤,1400米以下多为黄壤。受成土母质类型控制,夹杂着非地带性土壤,在紫色岩出露的地方为紫色土。在石灰岩,白云岩出露的地方,形成各类石灰土。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高海拔地区。

土壤理化指标以本性和微酸性为主。土壤有和氮磷含量都较低。耕作土壤厚度一般在30公分以内,在坡度大的地区,土壤厚度不足10公分,因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离熟化程度不高现象较为普遍,并有冷、烂、锈、酸、粘、瘦、阴等状况,土地质量较差,一级土地仅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14%。

第二节   资源状况

一、土地。全县总土地面积2595平方公里,折合259500公顷。其中耕地77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79%;林地面积97022公顷,占37.39%,草地面积7917公顷,占3.05%;荒山荒坡58790公顷,占22.66%;水域2359公顷,占0.91%;非生产用地7473公顷,占2.88%,难利用地8623公顷,占3.32%。

二、水资源。正安县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32.24亿立方米,地下径流量3.765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利用困难。

三、植被资源。正安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在贵族省植被分区中归属大娄山北部山地峡谷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及柏木林小区。自然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和灌草丛、水生植物六类。针叶林是目前植被中分布最广的一类,以杉木林、马尾松、柏木林为主,阔叶林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植物为主,竹林以慈竹为主。

正安植物、植被分布的区域特征和垂直地带性特征十分明显。西部以乔藻植物为主,东部以灌丛草坡为主,中部则以农业植物和经济林占优势。就一个地区来说,又呈现出海拔高程1000米以下杉、柏、油桐、壳斗科、杜仲、竹、水稻、玉米、油菜、桑等重要经济林木、用材林木和粮食、经济作物为主。海拔高程1000~1500米以松、茶、盐肤木、漆树、木兰科、烟草等为主。海拔高程1500米以上主要是灌木丛和灌草丛植被的趋势。

四、矿产资源。现已查明矿种有铝土矿、铁矿、铅锌矿、硫铁矿、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硅石、粘土、萤石、重晶石、石膏、优质高岭土、含钾页岩、煤、水晶石、冰洲石、风化煤等18种,产地近100处。铝土矿、含钾页岩、石灰石、硫铁矿、大理石等在县内属大型矿种。

开采利用的有煤矿、铁矿、石灰石、粘土矿、萤石、重晶石、方解石、石膏等矿产。其中开采规模较大的有煤、石灰石、粘土矿、萤石、方解石。煤矿主要分布于桴焉、安场、瑞溪、班竹、中观等乡镇。石灰石和粘土用作烧石灰和制作砖丕,各乡镇都有开采利用,萤石用在冶炼工业中,评分分布在中部地区,方解石用作建筑装饰材料,凤仪镇开采量较大。

五、能源资源。正安能源资源主要是水能、煤和生物能源三大类。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8.98万千瓦,可开发量11万千瓦,已开发1万余千瓦;煤炭蕴藏量8000万吨,已开采3000万吨;生物能源主要是薪材、野草、桔杆,1988年调查,全县桔杆用途燃料的实物量为5万余吨,折合标准煤近3万吨,野草30万吨,折合标准14.5万吨,薪材约13万吨。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能已并入国家电网,用电水平提高,城市用煤又大量购进外地高质煤,农村生活用能大部份从薪材、野草和桔杆转向煤和电。

第二章 “十一五”环保工作成效及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成效

(一)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县在发展经济总量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并举,全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辖区空气环境质量、地表水水质、城镇区域环境噪声等均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的功能区相关标准:辖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空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境内地表水体总体良好,地表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相应标准限值。

(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全县排污企业共投入资金210万元用于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争取中央、省、市环境综合治理资金5500万元,开展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谢坝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市坪乡垃圾中转站等工程项目建设,加快环保设施建设,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城乡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三)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一是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杜绝产生新的污染源,优先发展高新产业。“十一五”以来,共完成198个建设项目审批,全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评执行率达100%,项目管理日益规范。二是连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十一五”期间,共处理环境投诉共250多件,有效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不断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抓污染治理,督促污染企业建成环保治理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转,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四)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十五”期间,我县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污染防治工作。从结构减排方面,取缔了一批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两高一低”企业(如正安县水泥厂),整合了全县煤炭开采和非煤矿山开采企业;在工程减排方面,建设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启动了县城垃圾填埋场工程建设,在农村大力推进沼气池等;在制度减排方面,积极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及工业企业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

以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努力加快生态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2010年3月,我县获“中国绿色名县”荣誉称号,为创建生态县打下了良好基础。根据省市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县人民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县的决定,2010年5月编制完成了《正安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并通过了省环保厅专家评审组的审核,为我县生态县建设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六)污染源普查和动态更新调查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在规定时限高质量顺利完成了全县工业、生活和农业共1613个污染源(其中工业污染源65个,生活污染源148个、种植业污染源1103个、畜禽养殖污染源297个),普查对象的清查、入户调查以及普查表格的填写、审核、录入、复录和最终数据上报等工作。“十一五”期末,我县又按照上级要求,扎实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对筛选出的18家工业企业和其他污染源进行了更新调查,按时保质完成了调查工作任务。

第二节  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压力

在看到我县环保工作取得了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历史遗留、欠账问题,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水平,还要面对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

“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县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将是环境保护要着力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时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四化一强”的发展战略和“打造六大环境,建设六个正安”的工作思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尚未找到适宜的结合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不够协调,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将会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增加,若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耗能低、污染少的产业,不采取严格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物排放量将会持续增加。

三是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竣,环境污染潜在压力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四是生态环境系统较脆弱,生态环境继续破坏依然发生,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养殖、农药化肥施用等面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五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滞后城市建设的步伐。

六是环境监管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环境监察装备不强,执法技术手段落后。监测设备空缺,技术力量不足。环境管理和执法人员编制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管理能力的提高。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还没有真正建立,环境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满足不了现行环保工作的要求。

第三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态立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把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工业污染防治的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护水平。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节 规划原则

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全县发展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目标。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5.坚持将人居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生态保护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6.大力加强环境执法监督能力建设,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有序推进“四化一强”战略。

7.坚持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注重与其它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建设、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8.坚持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第三节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6.《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7.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系列标准;

8.《正安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9.《正安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报告(2009年)》;

10.《正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1.《正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环境建设规划》;

12.《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

13.《正安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

第四节  规划范围和期限

1.规划范围

全县19个乡镇。即凤仪镇、安场镇、土坪镇、和溪镇、乐俭乡、流渡镇、谢坝乡、市坪乡、中观镇、班竹乡、格林镇、俭坪乡、瑞溪镇、桴焉乡、庙塘镇、小雅镇、碧峰乡、新州镇、杨兴乡。

2.规划年限

基准年:2010年

规划期:2011年~2015年

远  期:2025年

第四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及任务

第一节   总体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明显,解决局部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重点领域整治工程逐步开展;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得到有效控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基本达标;工业和农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重复率,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第二节  规划指标

1、空气环境:县城空气质量逐年改善,辖区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并达到功能区标准。

2、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3、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4、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kg/万元GDP):<10,不超过全县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指标。

5、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kg/万元GDP):<6.5,不超过全县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指标。

6、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50%。

7、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80%,废水排放达标率≥60%,用水重复率≥60%。

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且无危险废物排放。

9、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0%,且无危险废物排放。

1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5%。

1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

12、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5%。

13、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2%。

14、中心城区建成区绿色覆盖率≥45%,各乡镇≥40%。

15、创建120个生态村,16个生态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16、完成上级每年下达的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

第三节  主要工作任务

(一)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1、加强环境管理,提高污染防治力度

全面推行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企业无证排污。完善排污申报制度,对污染源排污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新建项目审批,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中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管理,做好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从严处罚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完善监管体制和机制,加大专项整治和限期治理工作力度。

2、加快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步伐

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对城市烟尘污染、饮食服务行业油烟气污染、建筑、娱乐噪声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加大力度进行专项整治,进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3、进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以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重点,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旅游和水产养殖、堆放工业废渣、垃圾、粪便等废弃物,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项目;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建设化工、印染、造纸、冶炼、放射性、炼焦、电镀、皮革、染料、制浆等重污染的企业。禁止向饮用水源地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确保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4、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高无害化水平

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系统设施的建设,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完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措施及长效机制。对固体废弃物重点产生行业,实行清洁生产审计制度。积极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尾矿、各种建筑废弃物与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最终达到农产品的无害化,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

 以生态示范系列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等生态系列创建,提高生态文明整体水平。通过开展生态县创建工作,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树立循环经济典型,通过示范作用,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统筹考虑、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保护,不断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花大力气推进农村沼气、改水改厕等项目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重点开展对生活污水、村镇垃圾、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尽快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的状况,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四)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1、提高环保执法能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提高环境监督执法装备水平,重点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能力。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能力和管理水平,强化现场监督管理,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注重环保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2、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配备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和防护装备,确保基本能够处置一般性的突发环境事件。

第五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及项目

第一节  重点工作

(一)污染物总量控制

继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根据国家的要求,对主要污染物实施从目标总量控制转化到容量总量控制,逐年降低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生态县建设

“十二五”期间正是我县生态县建设的中后期目标阶段,“十二五”规划指标要与生态县建设考核指标紧密结合。各乡镇各部门根据《正安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结合实际,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保证规划指标优于生态建设指标。

第二节  重点工程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与规模

预计投资

( 万元 )

1

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

70 吨 / 日

2400

2

重点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

8 个(中观、流渡、新州、庙塘、土坪、碧峰)

2000

3

重点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安场、土坪污水处理厂;俭坪、流渡、庙塘、新州、瑞溪、小雅污水处理站。

1800

4

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建设

开展村庄整治 140 个,建设农村污水湿地处理 1000 个。

2000

5

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工程

划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界碑、界桩、警示标志、防护网等。

400

6

环保能力建设

配齐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设备、环境噪声监测设备、废水 COD 监测设备、污染源废气监测设备等,达到三级标准。

80

修建环境监测执法办公业务用房,占地面积 1500m2 ,建筑面积 4000 m2

850

第六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广泛调动公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保证“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一)完善考核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紧紧抓住大力开展生态县建设的良好机遇,把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指标融入各乡镇政府和部门生态建设目标和责任考核体系, 逐级签订环保目标责任状,层层抓好落实,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建立健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政绩的重要指标。

 (二)加大执法力度,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围绕生态县建设目标,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指导,针对我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制性手段和措施。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公正的实施。

 (三)运用市场机制,拓宽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渠道

规划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推进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展投融资渠道,调动社会各方面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在财政增加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推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付费制度,进一步提高收费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四)加强统筹规划,深入开展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

在农村、学校和厂矿企业广泛开展创建生态村、生态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饭店等活动,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和任务落实到基层,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能动性,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五)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区域开发等与环境有关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广泛征求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使综合决策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从根本上控制生态及环境问题的产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六)强化监督机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

强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监督职能,建立和完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环保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宣教和环境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强化全县环保系统的监管队伍能力。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机制,提高污染事故快速反应能力。加强排污申报的核定工作,逐年提高排污申报户数与排污收费户数的比例,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进一步提高污染源在线监控能力和水平,建立起“企业违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的环境监管长效机制,为规划目标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监管保证。

(七)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和宣传部门要将环境保护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丰富人们的环境科技知识,提高环境法制观念。实施政府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为公众行使监督权、议事权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公众参与。进一步完善公众听证制度,让公众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环保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来,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正安县人民政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