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系统

发布时间:2025-3-25 14:41:54

公布日:2023.09.05

申请日:2023.06.06

分类号:B01D21/24(2006.01)I;B01D21/20(2006.01)I;B01D21/04(2006.01)I

摘要

本发明涉及污泥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现有污泥机,对于离沉积池池壁较近区域的污泥更难吸出。技术方案为: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包括有污泥收集设备、工作桥和刮吸泥系统等;污泥池转动连接有污泥收集设备;驱动设备转动连接有工作桥;污泥收集设备和工作桥共同连接有用于刮吸污泥池中沉淀的污泥的刮吸泥系统。本发明通过聚集在一起的第二污泥管和第三污泥管,使得第三污泥管的吸力也聚集在一起,当进行刮吸泥操作时,吸力集中的第二污泥管和第三污泥管能够将离污泥池池壁近的区域和离污泥池中心近的区域均吸收干净,解决了离沉积池池壁较近区域的污泥更难吸出,造成污泥堆积的问题。

2.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包括有污泥收集设备(1)、驱动设备(2)和工作桥(3);污泥池(001)转动连接有污泥收集设备(1);污泥收集设备(1)安装有中心泵机;污泥池(001)安装有驱动设备(2);驱动设备(2)转动连接有工作桥(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刮吸泥系统和辅助系统;污泥收集设备(1)和工作桥(3)共同连接有用于刮吸污泥池(001)中沉淀的污泥的刮吸泥系统;刮吸泥系统连接有用于辅助提升刮吸泥系统刮吸泥效果的辅助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刮吸泥系统由调整组件和刮吸泥组件;工作桥(3)连接有调整组件;调整组件和污泥收集设备(1)共同连接有刮吸泥组件;调整组件包括有第一导轨(101)和固定支架(102);工作桥(3)安装有两个左右分布的第一导轨(101);第一导轨(101)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支架(1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刮吸泥组件包括有第一污泥管(111)、第二污泥管(112)、第三污泥管(113)和V型刮泥板(114);污泥收集设备(1)连通有两个左右分布的第一污泥管(111);两个第一污泥管(111)的相背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一伸缩软管(111a);每个固定支架(102)各固接有一个第二污泥管(112);左方每相邻的两个第二污泥管(112)之间各连通有一个第二伸缩软管(112a),且最右方的第二污泥管(112)与其对应侧的第一伸缩软管(111a)相连通;右方每相邻的两个第二污泥管(112)之间各连通有一个第二伸缩软管(112a),且最左方的第二污泥管(112)与其对应侧的第一伸缩软管(111a)相连通;每个第二污泥管(112)各连通有一个第三污泥管(113);每个第三污泥管(113)各连接有一个V型刮泥板(114),且第三污泥管(113)与V型刮泥板(114)的连接处为可形变材质;左方的和右方的每相邻的两个V型刮泥板(114)之间各连接有一个软质部(114a);左方的V型刮泥板(114)和软质部(114a)共同组成一个波浪型刮板;右方的V型刮泥板(114)和软质部(114a)共同组成另一个波浪型刮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防堵组件;工作桥(3)和刮吸泥组件共同连接有防堵组件;防堵组件包括有第二导轨(121)、移动块(122)和电动夹具(123);工作桥(3)安装有两个左右分布的第二导轨(121);第二导轨(121)滑动连接有移动块(122);移动块(122)可拆卸式连接有电动夹具(123),且电动夹具(123)与第二伸缩软管(112a)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其特征在于:辅助系统由折叠板(201)和硬泥刮除组件组成;V型刮泥板(114)连接有硬泥刮除组件;V型刮泥板(114)的内凹处设置有折叠板(201),且第三污泥管(113)穿过折叠板(2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其特征在于:硬泥刮除组件包括有折叠水袋(211)和输水管(212);每相邻的两个折叠板(201)之间各设置有一个折叠水袋(211),且每个折叠水袋(211)与对应侧的V型刮泥板(114)相连通;最外侧和最内侧的折叠水袋(211)各连通有一个输水管(212),且两个输水管(212)分别与对应侧的V型刮泥板(114)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隔水条(213)、硬泥刮板(214)和排水阀(215);V型刮泥板(114)的内凹区的相对面设置有隔水条(213),且隔水条(213)为电力控制打开或关闭;V型刮泥板(114)的内凹区的相对面通过弹簧连接有硬泥刮板(214);V型刮泥板(114)的外凸面设置有排水阀(2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其特征在于:硬泥刮板(214)设置为上宽下窄的梯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喷水条(221);每个V型刮泥板(114)的内凹区的相对面各设置有一个喷水条(221),且喷水条(221)朝向于折叠板(201)。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动夹具(123)夹持部设置为橡胶材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污泥机,在对污泥进行刮除时,会搅动污泥上浮,影响上层清液的纯度;对于离沉积池池壁较近区域的污泥更难吸出,该区域造成污泥堆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

技术方案为:一种浓缩污泥机自动刮吸泥装置,包括有污泥收集设备、驱动设备、工作桥、刮吸泥系统和辅助系统;污泥池转动连接有污泥收集设备;污泥收集设备安装有中心泵机;污泥池安装有驱动设备;驱动设备转动连接有工作桥;污泥收集设备和工作桥共同连接有用于刮吸污泥池中沉淀的污泥的刮吸泥系统;刮吸泥系统连接有用于辅助提升刮吸泥系统刮吸泥效果的辅助系统。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刮吸泥系统由调整组件和刮吸泥组件;工作桥连接有调整组件;调整组件和污泥收集设备共同连接有刮吸泥组件;调整组件包括有第一导轨和固定支架;工作桥安装有两个左右分布的第一导轨;第一导轨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支架。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刮吸泥组件包括有第一污泥管、第二污泥管、第三污泥管和V型刮泥板;污泥收集设备连通有两个左右分布的第一污泥管;两个第一污泥管的相背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一伸缩软管;每个固定支架各固接有一个第二污泥管;左方每相邻的两个第二污泥管之间各连通有一个第二伸缩软管,且最右方的第二污泥管与其对应侧的第一伸缩软管相连通;右方每相邻的两个第二污泥管之间各连通有一个第二伸缩软管,且最左方的第二污泥管与其对应侧的第一伸缩软管相连通;每个第二污泥管各连通有一个第三污泥管;每个第三污泥管各连接有一个V型刮泥板,且第三污泥管与V型刮泥板的连接处为可形变材质;左方的和右方的每相邻的两个V型刮泥板之间各连接有一个软质部;左方的V型刮泥板和软质部共同组成一个波浪型刮板;右方的V型刮泥板和软质部共同组成另一个波浪型刮板。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有防堵组件;工作桥和刮吸泥组件共同连接有防堵组件;防堵组件包括有第二导轨、移动块和电动夹具;工作桥安装有两个左右分布的第二导轨;第二导轨滑动连接有移动块;移动块可拆卸式连接有电动夹具,且电动夹具与第二伸缩软管相配合。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辅助系统由折叠板和硬泥刮除组件组成;V型刮泥板连接有硬泥刮除组件;V型刮泥板的内凹处设置有折叠板,且第三污泥管穿过折叠板。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硬泥刮除组件包括有折叠水袋和输水管;每相邻的两个折叠板之间各设置有一个折叠水袋,且每个折叠水袋与对应侧的V型刮泥板相连通;最外侧和最内侧的折叠水袋各连通有一个输水管,且两个输水管分别与对应侧的V型刮泥板相连通。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有隔水条、硬泥刮板和排水阀;V型刮泥板的内凹区的相对面设置有隔水条,且隔水条为电力控制打开或关闭;V型刮泥板的内凹区的相对面通过弹簧连接有硬泥刮板;V型刮泥板的外凸面设置有排水阀。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硬泥刮板设置为上宽下窄的梯型结构。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有喷水条;每个V型刮泥板的内凹区的相对面各设置有一个喷水条,且喷水条朝向于折叠板。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电动夹具夹持部设置为橡胶材质。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通过聚集在一起的第二污泥管和第三污泥管,使得第三污泥管所带来的吸力也聚集在一起,当进行刮吸泥操作时,吸力集中的第二污泥管和第三污泥管能够将离污泥池池壁近的区域和离污泥池中心近的区域均吸收干净,解决了离中心泵机较远的吸泥管,泵机所提供的吸力比离中心泵机较近的吸泥管小,进而比离中心泵机较近的吸泥管更易堵塞;且离中心泵机较远的吸泥管吸力小,导致离沉积池池壁较近区域的污泥更难吸出,久而久之,该区域造成污泥堆积的问题;本发明通过折叠板的设置能够使整体呈波浪型的V型刮泥板刮动的污泥,均聚集于V型刮泥板的“V”型内凹区域,且位于折叠板的下方,并不会出现在对污泥进行刮除时,会搅动污泥上浮,影响上层清液的纯度,影响絮凝剂的重复利用的问题;本发明通过V型刮泥板和伸出的硬泥刮板便能够将当污泥池底部堆积的污泥刮起,并通过聚集的第三污泥管将该部分被刮起的污泥吸收,再通过第二污泥管和第一污泥管输入至污泥收集设备中;解决了现有污泥机长时间工作后,污泥池底部因无法被刮泥板刮到,故污泥池底部会有一定的污泥堆积;长时间堆积后,形成难以清理的硬质老泥,老泥堆积过多时,便会顶到刮板,导致刮板的转动阻力增大,极易导致中心的转动机组出现故障的问题。

(发明人:谢英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