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11.03
申请日:2023.06.27
分类号:C02F1/28(2023.01)I;B01J20/20(2006.01)I;B01J20/30(2006.01)I;C02F101/34(2006.01)N
摘要
本发明涉及含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处理含酚废水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粉状活性焦与碱性溶液混合,将得到的初产物洗涤和干燥,得到中间物;(2)在保护性气体氛围下,将中间物进行微波辐照,得到改性活性焦;(3)将含酚废水输送至一级吸附沉淀装置中,与改性活性焦混合,固液分离;(4)将步骤(3)中分离得到的液相输送至二级吸附沉淀装置中,与改性活性焦混合,固液分离;(5)将步骤(4)中分离得到的液相输送至三级吸附沉淀装置中,与改性活性焦混合,然后固液分离,得到深度处理后的废水。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有效除去含酚废水中的酚类化合物,且处理成本低。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处理含酚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粉状活性焦与碱性溶液混合,将得到的初产物洗涤和干燥,得到中间物;(2)在保护性气体氛围下,将中间物进行微波辐照,得到改性活性焦;(3)将含酚废水输送至一级吸附沉淀装置中,与所述改性活性焦混合,然后固液分离;(4)将步骤(3)中分离得到的液相输送至二级吸附沉淀装置中,与所述改性活性焦混合,然后固液分离;(5)将步骤(4)中分离得到的液相输送至三级吸附沉淀装置中,与所述改性活性焦混合,然后固液分离,得到深度处理后的废水;其中,将步骤(5)中分离得到的固相回用至步骤(4)的二级吸附沉淀装置中,将步骤(4)中分离得到的固相回用至步骤(3)的一级吸附沉淀装置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碱性溶液为氢氧化钾溶液和/或氢氧化钠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碱性溶液的浓度为0.5~3mol/L。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粉状活性焦与碱性溶液的质量比为1:5~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混合的时间为10~25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干燥的温度为70~1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粉状活性焦的粒度≤100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粉状活性焦的粒度≤200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保护性气体为氮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微波辐照的功率为500~1000W,时间为5~15min。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粉状活性炭的成本高、粉状活性焦处理含酚废水的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处理含酚废水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含酚废水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粉状活性焦与碱性溶液混合,将得到的初产物洗涤和干燥,得到中间物;
(2)在保护性气体氛围下,将中间物进行微波辐照,得到改性活性焦;
(3)将含酚废水输送至一级吸附沉淀装置中,与所述改性活性焦混合,然后固液分离;
(4)将步骤(3)中分离得到的液相输送至二级吸附沉淀装置中,与所述改性活性焦混合,然后固液分离;
(5)将步骤(4)中分离得到的液相输送至三级吸附沉淀装置中,与所述改性活性焦混合,然后固液分离,得到深度处理后的废水;
其中,将步骤(5)中分离得到的固相回用至步骤(4)的二级吸附沉淀装置中。将步骤(4)中分离得到的固相回用至步骤(3)的一级吸附沉淀装置中。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碱性溶液为氢氧化钾溶液和/或氢氧化钠溶液。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碱性溶液的浓度为0.5~3mol/L。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粉状活性焦与碱性溶液的质量比为1:5~25。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混合的时间为10~25h。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干燥的温度为70~100℃。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粉状活性焦的粒度≤100目。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粉状活性焦的粒度≤200目。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保护性气体为氮气。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微波辐照的功率为500~1000W,时间为5~15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处理含酚废水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对粉状活性焦进行碱改性和微波改性,使粉状活性焦表面活性吸附位点增加,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进一步扩张,从而提升了其对含酚废水的吸附去除能力,同时,改性活性焦的成本低,因此,能够较好的应用于含酚废水的深度处理领域;
(2)在本发明中,改性活性焦依次在三级吸附沉淀装置、二级吸附沉淀装置和一级吸附沉淀装置中进行利用,通过三级逆流吸附的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改性活性焦的吸附能力,从而降低改性活性焦的用量,进而减少废水处理成本。
(发明人:许浩;杨桂芹;杨鑫;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