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污泥浓缩系统

发布时间:2024-12-8 8:11:36

公布日:2023.11.10

申请日:2023.09.11

分类号:C02F11/12(2019.01)I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浓缩装置,包括外筒、内筒、导流组件和助流装置;内筒位于外筒内,内筒的外侧壁与外筒的内侧壁组合形成一旋流空间;导流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导流片和多个第二导流片,多个第一导流片沿外筒的周向分布于外筒的内侧壁上,且第一导流片沿外筒的内侧壁倾斜设置,多个第二导流片沿内筒的周向分布于内筒的内侧壁上,且第二导流片沿内筒的内侧壁倾斜设置;内筒的顶部低于外筒的顶部,内筒的底部设有挡板,挡板和所述内筒的底部之间留有空隙,助流装置用于推送溶液自下而上流入旋流空间内。通过本申请,无需使用其他动力源,有利于节省资源,同时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适用性强。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内筒和导流组件;所述内筒位于所述外筒内,所述内筒通过连接架与所述外筒连接,所述内筒的腔体与所述外筒的腔体连通,所述内筒的外侧壁与所述外筒的内侧壁组合形成一旋流空间;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导流片和多个第二导流片,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片沿所述外筒的周向分布于所述外筒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导流片沿所述外筒的内侧壁倾斜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片沿所述内筒的周向分布于所述内筒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导流片沿所述内筒的内侧壁倾斜设置;其中,所述内筒的顶部低于所述外筒的顶部,所述内筒的底部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和所述内筒的底部的开口之间留有空隙,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外筒内,所述污泥浓缩装置还包括助流装置,所述助流装置用于推送溶液自下而上流入所述旋流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片和所述第二导流片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顶部设有可调堰板,所述可调堰板用于调节所述外筒的出水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底部设有喇叭状结构,所述喇叭状结构远离所述外筒的一端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外筒的开口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底部设有圆台状结构,所述圆台状结构的上端开口面积与所述内筒的开口面积相同,所述圆台状结构的下端开口面积小于所述内筒的开口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台状结构远离所述内筒的一端通过承接杆与所述挡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台状结构内设有阻隔板,所述阻隔板和所述圆台状结构的内侧壁围合形成一泥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台状结构和所述外筒上分别开设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泥斗贯通,一排泥管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穿孔和所述第一穿孔,并与所述泥斗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内部中空形成第一容置腔体,所述内筒和所述连接架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围合形成一圆锥状空间,所述挡板的侧壁的切面自内筒的中心朝外并向上倾斜设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泥浓缩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浓缩装置,包括外筒、内筒和导流组件;

所述内筒位于所述外筒内,所述内筒通过连接架与所述外筒连接,所述内筒的腔体与所述外筒的腔体连通,所述内筒的外侧壁与所述外筒的内侧壁组合形成一旋流空间;

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导流片和多个第二导流片,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片沿所述外筒的周向分布于所述外筒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导流片沿所述外筒的内侧壁倾斜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片沿所述内筒的周向分布于所述内筒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导流片沿所述内筒的内侧壁倾斜设置;

其中,所述内筒的顶部低于所述外筒的顶部,所述内筒的底部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和所述内筒的底部的开口之间留有空隙,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外筒内,所述污泥浓缩装置还包括助流装置,所述助流装置用于推送溶液自下而上流入所述旋流空间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助流装置使得泥水混合液进入外筒内并向上流动,且在第一导流片的作用下,泥水混合液能够在旋流空间中形成螺旋上升的流态,以使外筒中内圈的污泥浓度高于其外圈的污泥浓度,实现对泥水混合液中污泥的初次浓缩操作,当泥水混合液上升到连接架的高度时,内圈污泥浓度的泥水混合液进入到内筒内并向下流动,且在第二导流片的作用下,内筒中的泥水混合液形成螺旋下降的流态,且此时内筒中内圈中的污泥浓度高于外圈的污泥浓度,从而实现对泥水混合液中污泥的二次浓缩操作,在实现污泥浓缩操作中,不仅无需使用其他动力源,有利于节省资源,同时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适用性强。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片和所述第二导流片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75°。

优选的,所述外筒的顶部设有可调堰板,所述可调堰板用于调节所述外筒的出水量。

优选的,所述外筒的底部设有喇叭状结构,所述喇叭状结构远离所述外筒的一端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外筒的开口面积。

优选的,所述内筒的底部设有圆台状结构,所述圆台状结构的上端开口面积与所述内筒的开口面积相同,所述圆台状结构的下端开口面积小于所述内筒的开口面积。

优选的,所述圆台状结构远离所述内筒的一端通过承接杆与所述挡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圆台状结构内设有阻隔板,所述阻隔板和所述圆台状结构的内侧壁围合形成一泥斗。

优选的,所述圆台状结构和所述外筒上分别开设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泥斗贯通,一排泥管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穿孔和所述第一穿孔,并与所述泥斗连通。

优选的,所述外筒的内部中空形成第一容置腔体,所述内筒和所述连接架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体内。

优选的,所述挡板围合形成一圆锥状空间,所述挡板的侧壁的切面自内筒的中心朝外并向上倾斜设置。

(发明人:曾凯;熊建中;谢锦文;周佳琳;李攀荣;王佳琪;李文;胡昌顺;邵普生;吕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