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11.17
申请日:2023.08.03
分类号:C02F3/32(2023.01)I;C02F3/34(2023.01)I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体治理人工生态浮岛。该生态浮岛包括收集器壳体、浮岛本体、主水泵和透水过滤结构,收集器壳体的上侧设置有进水敞口,浮岛本体连接于进水敞口的中部,且浮岛本体与收集器壳体的底板上下间隔布置;浮岛本体与收集器壳体的侧壁之间构成环形空间,收集器壳体的底板开设有排水口,主水泵安装于排水口处,用于将收集器壳体中的水体向下排出;收集器壳体的底板固定连接有内挡沿,内挡沿围绕设置于排水口的上侧,内挡沿与收集器壳体之间的间隔处填充有颗粒污泥层,颗粒污泥层具有好氧微生物菌群和/或厌氧微生物菌群;透水过滤结构设置于浮岛本体的下侧,且透水过滤结构位于内挡沿的内部,以过滤水中的藻类、漂浮物和颗粒污泥。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水体治理人工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器壳体(1)、浮岛本体(2)、主水泵(10)和透水过滤结构(3),所述收集器壳体(1)的上侧设置有进水敞口,所述进水敞口位于水面以下,供水体和水面漂浮物流入所述收集器壳体(1)的内部;所述收集器壳体(1)具有底板和侧壁,所述浮岛本体(2)连接于所述进水敞口的中部,所述浮岛本体(2)设置有多个供水生植物栽种的种植孔,且所述浮岛本体(2)与所述收集器壳体(1)的底板上下间隔布置;所述浮岛本体(2)与所述收集器壳体(1)的侧壁之间构成环形空间,所述收集器壳体(1)的底板开设有排水口(13),所述主水泵(10)安装于所述排水口(13)处,所述主水泵(10)用于将所述收集器壳体(1)中的水体向下排出;所述收集器壳体(1)的底板上固定连接有内挡沿(14),所述内挡沿(14)围绕设置于所述排水口(13)的上侧,所述内挡沿(14)与所述收集器壳体(1)之间的间隔处填充有颗粒污泥层(4),所述颗粒污泥层(4)具有好氧微生物菌群和/或厌氧微生物菌群;所述透水过滤结构(3)设置于所述浮岛本体(2)的下侧,且所述透水过滤结构(3)位于所述内挡沿(14)的内部,所述透水过滤结构(3)用于过滤水中的藻类、漂浮物和颗粒污泥;所述收集器壳体(1)为盆体结构,所述内挡沿(14)围绕所述收集器壳体(1)的底板中心呈圆环设置,所述内挡沿(14)与所述收集器壳体(1)的侧壁之间构成环形容纳槽,所述颗粒污泥层(4)填充于所述环形容纳槽中;所述颗粒污泥层(4)的上侧还铺设有多孔填料层(41),所述多孔填料层(41)的上侧安装有压料孔板(42),所述压料孔板(42)的内侧覆盖有滤布(43),所述滤布(43)的网孔直径≤200μm,所述滤布(43)用于截留所述环形容纳槽中的多孔填料和颗粒污泥;所述内挡沿(14)的上侧固定连接有格栅结构(30),所述格栅结构(30)与所述浮岛本体(2)之间形成有根系生长区,所述透水过滤结构(3)安装于所述格栅结构(30)的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治理人工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过滤结构(3)包括透水网袋,以及填充于所述透水网袋中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粗石英石滤料(31)、细石英砂滤料(32)、PP棉过滤层(33),或者粗石英石滤料(31)、细石英砂滤料(32)、活性炭过滤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治理人工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石英石滤料(31)的粒径为8mm至32mm之间的任意大小,所述细石英砂滤料(32)的粒径为0.5mm至5mm之间的任意大小,所述PP棉过滤层(33)或活性炭过滤层的过滤精度为10μm至100μm之间的任意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治理人工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岛本体(2)包括漂浮式支座(21)和多个浮块(22),多个所述浮块(22)和所述漂浮式支座(21)为可拆组合,所述种植孔开设于所述浮块(22)上,所述漂浮式支座(21)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挂耳(23),所述内挡沿(14)与所述挂耳(23)之间连接有挂杆(2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治理人工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增氧泵,所述增氧泵固定安装于所述浮岛本体(2)上,所述增氧泵还连接有输气管路,所述输气管路的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环形容纳槽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治理人工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空间的上部还安装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上侧设置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与所述主水泵(10)电连接;所述收集器壳体(1)的下部还设置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所述收集器壳体(1)之间连接有限位绳,所述限位绳的长度可调,以在所述配重块处于水底时限定所述收集器壳体(1)在水中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治理人工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13)还连接有排水管路,所述排水管路沿所述收集器壳体(1)的外轮廓向上延伸设置,且所述排水管路的出口处安装有喷头,所述喷头高于水面设置,以使净化后的水体经所述喷头朝水面以上喷出。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水体治理人工生态浮岛,解决了藻类或漂浮物只能聚集在收集桶中,需要人工定期清理,不能通过生态化方法来消除藻类或漂浮物;而且,对水中营养成分的去除效率低,无法使生态浮岛形成兼顾净化和富氧功能的循环系统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水体治理人工生态浮岛包括收集器壳体、浮岛本体、主水泵和透水过滤结构,所述收集器壳体的上侧设置有进水敞口,所述进水敞口位于水面以下,供水体和水面漂浮物流入所述收集器壳体的内部;
所述收集器壳体具有底板和侧壁,所述浮岛本体连接于所述进水敞口的中部,所述浮岛本体设置有多个供水生植物栽种的种植孔,且所述浮岛本体与所述收集器壳体的底板上下间隔布置;
所述浮岛本体与所述收集器壳体的侧壁之间构成环形空间,所述收集器壳体的底板开设有排水口,所述主水泵安装于所述排水口处,所述主水泵用于将所述收集器壳体中的水体向下排出;
所述收集器壳体的底板上固定连接有内挡沿,所述内挡沿围绕设置于所述排水口的上侧,所述内挡沿与所述收集器壳体之间的间隔处填充有颗粒污泥层,所述颗粒污泥层具有好氧微生物菌群和/或厌氧微生物菌群;
所述透水过滤结构设置于所述浮岛本体的下侧,且所述透水过滤结构位于所述内挡沿的内部,所述透水过滤结构用于过滤水中的藻类、漂浮物和颗粒污泥。
优选的,所述收集器壳体为盆体结构,所述内挡沿围绕所述收集器壳体的底板中心呈圆环设置,所述内挡沿与所述收集器壳体的侧壁之间构成环形容纳槽,所述颗粒污泥层填充于所述环形容纳槽中。
优选的,所述颗粒污泥层的上侧还铺设有多孔填料层,所述多孔填料层的上侧安装有压料孔板,所述压料孔板的内侧覆盖有滤布,所述滤布的网孔直径≤200μm,所述滤布用于截留所述环形容纳槽中的多孔填料和颗粒污泥。
优选的,所述内挡沿的上侧固定连接有格栅结构,所述格栅结构与所述浮岛本体之间形成有根系生长区,所述透水过滤结构安装于所述格栅结构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透水过滤结构包括透水网袋,以及填充于所述透水网袋中的粗石英石滤料、细石英砂滤料、PP棉过滤层或活性炭过滤层,所述粗石英石滤料、细石英砂滤料、PP棉过滤层或活性炭过滤层在所述透水网袋的内部自上而下依次布置;
优选的,所述粗石英石滤料的粒径为8mm至32mm之间的任意大小,所述细石英砂滤料的粒径为0.5mm至5mm之间的任意大小,所述PP棉过滤层或活性炭过滤层的过滤精度为10μm至100μm之间的任意大小。
优选的,所述浮岛本体包括漂浮式支座和多个浮块,多个所述浮块和所述漂浮式支座为可拆组合,所述种植孔开设于所述浮块上,所述漂浮式支座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挂耳,所述内挡沿与所述挂耳之间连接有挂杆。
优选的,还包括增氧泵,所述增氧泵固定安装于所述浮岛本体上,所述增氧泵还连接有输气管路,所述输气管路的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环形容纳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环形空间的上部还安装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上侧设置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与所述主水泵电连接;
所述收集器壳体的下部还设置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所述收集器壳体之间连接有限位绳,所述限位绳的长度可调,以在所述配重块处于水底时限定所述收集器壳体在水中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排水口还连接有排水管路,所述排水管路沿所述收集器壳体的外轮廓向上延伸设置,且所述排水管路的出口处安装有喷头,所述喷头高于水面设置,以使净化后的水体经所述喷头朝水面以上喷出。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体治理人工生态浮岛,具备以下
有益效果:
该该水体治理人工生态浮岛采用了收集器壳体、浮岛本体、主水泵和透水过滤结构的设计形式,收集器壳体的进水敞口位于水面以下,浮岛本体连接于收集器壳体的进水敞口的中部,浮岛本体自身漂浮于水面上,并为下方的收集器壳体提供了浮力,确保收集器壳体能够稳定地悬浮于水中。浮岛本体设置有多个种植孔,通过浮岛本体可在水面上种植水葱、芦苇、荷花、水生鸢尾、菖蒲、水生美人蕉、水芹、梭鱼草、茨菇、再力花等水生植物。
其中,由于浮岛本体与收集器壳体的底板呈上下间隔布置,为水生植物的根系预留出了水下生长空间,确保根系充分地生长并有效地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例如:总氮、氨氮、有机物等,在消除水中有机物成分的同时,保证了成水生植物的营养供给。浮岛本体与收集器壳体的侧壁之间构成环形空间,主水泵安装于收集器壳体的排水口处,在未开启主水泵时,收集器壳体的上部敞口处于水面以下,且排水口与下方的水体相连通,即收集器壳体内部的水体处于静止状态。
当主水泵工作时,将收集器壳体内部的水向下排走,收集器壳体在浮力作用下发生小幅上浮,当进水敞口未完全上浮至水面以上时,水面的水体经过环形空间进入收集器壳体中,排水和进水是同步等量的,最终达到了相对平衡的水循环状态。水体从四周的水面源源不断地补入收集器壳体内,并且水面水流携带藻类、漂浮物等进入环形空间中,实现了对水面藻类、漂浮物收集以及水面净化的目的。
更关键在于,收集器壳体的底板设有围绕排水口的内挡沿,在内挡沿与收集器壳体之间的间隔处填充有颗粒污泥层,一方面,颗粒污泥层具有丰富的微生物,主要是各种杆菌、球菌和丝状菌等,当水体流经环形空间时,活性微生物菌群能够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去除COD、脱氮和除磷的作用,并且这一作用与水生植物的根系表面生物膜形成联合效应,极大地提高了对水中营养成分的去除效率。
另一方面,藻类、漂浮物被透水过滤结构截留在收集器壳体中,在根系所提供的富氧环境中,活性微生物可快速地腐化分解藻类和漂浮物,省去了人工定期清理藻类和漂浮物,实现了通过生态化方法来消除藻类或漂浮物的目的。另外,颗粒污泥层可缓慢地融入水体的大环境中,达到了活性微生物扩散治理水体的效果,使整个生态浮岛形成了兼顾净化和富氧功能的循环系统。
(发明人:王建宝;潘欣;和宛琳;袁旭;舒丹丹;刘萍萍;梁彬彬;杜青辉;杨晓涵;田晓龙;王振;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