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

发布时间:2024-3-6 13:56:37

公布日:2023.05.09

申请日:2023.02.10

分类号:C02F1/28(2023.01)I;C02F1/00(2023.01)I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滑动组件包括圆管、贯穿管、挡板、斜管、滑动架、下叶片、输送管和密封架,圆管环绕于输出轴的外侧,贯穿管贯穿于圆管内部的两侧,挡板镶嵌于贯穿管内壁的两侧,斜管安装于输出轴下端的两侧,滑动架滑动嵌套于斜管的上端,下叶片环绕于圆管下端的外侧,输送管贯穿于下叶片的内部,通过输送管持续将吸附剂抛洒至反应罐的内部,使得反应罐内部污水中的金属离子能够形成持续吸附,避免了现有反应罐在处理过程中需要人工填加吸附剂的情况,且能够避免单次大量添加吸附剂,导致吸附剂无法充分与污水中金属离子混合吸附的情况。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反应罐(1),其特征在于:该反应罐(1)的上端活动嵌套有顶盖(101),所述顶盖(101)的两端设有搅拌组件,搅拌组件包括电机(102)、输出轴(103)和上叶片(104),电机(102)安装于顶盖(101)的上端,输出轴(103)旋转于电机(102)的下端,上叶片(104)分布于输出轴(103)下端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01)的上端贯穿有进口,输出轴(103)贯穿顶盖(101)并延伸至反应罐(1)内部,污水通过顶盖(101)上端进口进入反应罐(1)的内部;电机(102)和输出轴(103),电机(102)通过电源线与电源回路连接,电机(102)带动输出轴(103)呈360°高速旋转,输出轴(103)的外侧环绕有可高效去除金属离子的滑动组件;上叶片(104),上叶片(104)呈向下倾斜45°,输出轴(103)旋转时,上叶片(104)同步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圆管(2)、贯穿管(201)、挡板(202)、斜管(3)、滑动架(301)、下叶片(4)、输送管(401)和密封架(402),圆管(2)环绕于输出轴(103)的外侧,贯穿管(201)贯穿于圆管(2)内部的两侧,挡板(202)镶嵌于贯穿管(201)内壁的两侧,斜管(3)安装于输出轴(103)下端的两侧,滑动架(301)滑动嵌套于斜管(3)的上端,下叶片(4)环绕于圆管(2)下端的外侧,输送管(401)贯穿于下叶片(4)的内部,密封架(402)滑动嵌套于输送管(401)远离输出轴(103)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叶片(104)处于圆管(2)下端的两侧,圆管(2)的内部分隔成上内腔和下内腔,圆管(2)的下内腔与输送管(401)的一端贯通,贯穿管(201)和挡板(202)处于上内腔和下内腔交接处,圆管(2)的上端设有开口,圆管(2)的内部填充吸附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管(201)与滑动架(301)的上端呈垂直倾斜对应,挡板(202)呈向上倾斜45°,挡板(202)每两个呈一组,挡板(202)每组均环绕于贯穿管(201)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3)和滑动架(301)均呈向上倾斜45°,滑动架(301)呈工状,滑动架(301)的上端与挡板(202)的下端间隔1c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叶片(4)呈向上倾斜35°,输送管(401)和下叶片(4)倾斜方向相同,输送管(401)环绕有多个于下叶片(4)的内部,输送管(401)靠近密封架(402)的一端延伸至下叶片(4)的外侧,输送管(401)内部直径小于1cm;密封架(402),密封架(402)呈向上倾斜35°,密封架(402)呈工状,密封架(402)和输送管(401)配套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罐(1)内部的下端贯穿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上端的内侧设有过滤架(501),所述过滤架(501)的内壁环绕有滑轨(502),所述滑轨(502)的内侧滚动有滚珠(503),所述滚珠(503)远离滑轨(502)的一端摆动有斜杆(504),所述过滤架(501)中部的上端设有套管(50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5)整体高度为10-20cm,出水管(5)和过滤架(501)侧面组合呈“M”状;滑轨(502)和滚珠(503),滑轨(502)呈圆环状,滚珠(503)于滑轨(502)的内部呈360°移动,滚珠(503)与斜杆(504)配套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杆(504)远离滑轨(502)的一端旋转套装于套管(505)的上端,斜杆(504)呈倾斜45°,套管(505)的上端设有凹槽,斜杆(504)与凹槽旋转套装,斜杆(504)以套管(505)为支点于滚珠(503)的一侧旋转移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描述问题。

本发明一种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达成:一种高效去除金属离子反应罐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反应罐,该反应罐的上端活动嵌套有顶盖,所述顶盖的两端设有搅拌组件,搅拌组件包括电机、输出轴和上叶片,电机安装于顶盖的上端,输出轴旋转于电机的下端,上叶片分布于输出轴下端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的上端贯穿有进口,输出轴贯穿顶盖并延伸至反应罐内部,污水通过顶盖上端进口进入反应罐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通过电源线与电源回路连接,电机带动输出轴呈360°高速旋转,输出轴的外侧环绕有可高效去除金属离子的滑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上叶片呈向下倾斜45°,输出轴旋转时,上叶片同步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圆管、贯穿管、挡板、斜管、滑动架、下叶片、输送管和密封架,圆管环绕于输出轴的外侧,贯穿管贯穿于圆管内部的两侧,挡板镶嵌于贯穿管内壁的两侧,斜管安装于输出轴下端的两侧,滑动架滑动嵌套于斜管的上端,下叶片环绕于圆管下端的外侧,输送管贯穿于下叶片的内部,密封架滑动嵌套于输送管远离输出轴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上叶片处于圆管下端的两侧,圆管的内部分隔成上内腔和下内腔,圆管的下内腔与输送管的一端贯通,贯穿管和挡板处于上内腔和下内腔交接处,圆管的上端设有开口,圆管的内部填充吸附剂。

进一步的,所述贯穿管与滑动架的上端呈垂直倾斜对应,挡板呈向上倾斜45°,挡板每两个呈一组,挡板每组均环绕于贯穿管的内部,挡板为可变形材质,如橡胶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斜管和滑动架均呈向上倾斜45°,滑动架呈工状,滑动架的上端与挡板的下端间隔1cm以下。

进一步的,所述下叶片呈向上倾斜35°,输送管和下叶片倾斜方向相同,输送管环绕有多个于下叶片的内部,输送管靠近密封架的一端延伸至下叶片的外侧,输送管内部直径小于1cm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架呈向上倾斜35°,密封架呈工状,密封架和输送管配套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罐内部的下端贯穿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端的内侧设有过滤架,所述过滤架的内壁环绕有滑轨,所述滑轨的内侧滚动有滚珠,所述滚珠远离滑轨的一端摆动有斜杆,所述过滤架中部的上端设有套管。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整体高度为10-20cm,出水管和过滤架侧面组合呈“M”状,过滤架为反渗透膜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滑轨呈圆环状,滚珠于滑轨的内部呈360°移动,滚珠与斜杆配套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斜杆远离滑轨的一端旋转套装于套管的上端,斜杆呈倾斜45°,套管的上端设有凹槽,斜杆与凹槽旋转套装,斜杆以套管为支点于滚珠的一侧旋转移动。

有益效果:

1.将吸附剂填充至圆管的上内腔内部,输出轴旋转时产生离心力,滑动架能够利用离心力快速向上滑动,由于滑动架的上端与挡板的下端间隔1cm以下,此时滑动架挤压至挡板的下端,挡板于贯穿管的内部变形,挡板之间产生间隔,方便圆管上内腔内部吸附剂通过贯穿管进入圆管下内腔内部;

2.由于输送管的一端与圆管的下内腔内部贯通,因此在圆管同步旋转时,圆管内部下端的吸附剂进入输送管的内部,利用下叶片呈向上倾斜35°,输送管和下叶片倾斜方向相同,当圆管整体呈高速旋转时,下叶片同步旋转,下叶片旋转时产生离心力,利用离心力,能够快速辅助密封架滑动至输送管的外侧,此时吸附剂能够通过输送管输送至反应罐的内部,吸附剂对反应罐内部金属离子进行吸附,吸附后沉淀至反应罐内部的下端;

3.通过输送管持续将吸附剂抛洒至反应罐的内部,使得反应罐内部污水中的金属离子能够形成持续吸附,避免了现有反应罐在处理过程中需要人工填加吸附剂的情况,且能够避免单次大量添加吸附剂,导致吸附剂无法充分与污水中金属离子混合吸附的情况,通过输出轴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形成持续填加吸附剂,从而能够形成高效去除污水中金属离子;

4.下叶片停止旋转时,由于密封架和输送管均呈向上倾斜35°,此时密封架能够向下回位至输送管的内部,对输送管的一端形成密封,避免反应罐内部金属离子进入输送管的内部;

5.反应罐内部污水进入出水管的内部,通过出水管内侧的过滤架形成过滤,过滤后污水通过出水管排出反应罐的内部,利用污水于出水管的流动,滚珠于滑轨的内部滚动,由于滑轨呈圆环状,因此斜杆能够以套管为支点于滚珠的一端移动,在斜杆移动过程中,能够对过滤架上端堆积杂质进行辅助流动,避免过滤后杂质长时间堆积于过滤架的上端,导致过滤架无法对污水形成过滤的情况。

(发明人:唐垂义;曾祥军;孟学斌;程梁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