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22-2-7 8:35:40

申请日2020.12.24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IPC分类号C02F9/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反应罐;喷淋装置位于反应罐内;过滤盘位于所述喷淋装置的底部;催化剂存储网设于所述过滤盘的底部,催化剂存储网的内网和外网之间的间隙内填充颗粒状催化剂;扰流装置的竖向转轴与驱动机构连接,多个扰流板沿竖向转轴轴向均匀设在竖向转轴上;第一臭氧喷嘴,设于反应罐的底部,且位于外网的下方,第一臭氧喷嘴连接有臭氧发生器。本发明的污水处理装置污水自上而下喷淋,臭氧自下而上供入,形成上下逆流反应方式,催化剂存储网内的催化剂在臭氧自下而上进入反应罐内后形成浮动床,通过逆流与浮动床结合的方式使污水与催化剂和臭氧充分接触,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1642053514.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应罐(1);

喷淋装置(2),位于反应罐(1)内,用于喷淋待处理的污水;

过滤盘(3),位于所述喷淋装置(2)的下方;

催化剂存储网(4),设于所述过滤盘(3)的底部,所述催化剂存储网(4)包括内网(41)和外网(42),所述内网(41)和外网(42)之间的间隙内填充催化剂;

扰流装置(5),设于所述内网(41)内部,包括竖向转轴(51)、多个扰流板(52)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竖向转轴(51)转动的驱动机构(53),所述竖向转轴(51)与驱动机构(53)连接,所述多个扰流板(52)沿竖向转轴(51)轴向均匀设在竖向转轴(51)上;

第一臭氧喷嘴(7),设于所述反应罐(1)的底部,且位于外网(42)和内网(41)的下方,所述第一臭氧喷嘴(7)连接有臭氧发生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53)包括活塞(531)、活塞杆(532)、齿板(533)、齿轴(534)、第一伞状齿轮(535)、第二伞状齿轮(536)和弹簧组件(537);所述竖向转轴(51)的顶部从所述反应罐(1)顶部穿出位于反应罐(1)的外部,竖向转轴(51)内设有上下贯通的内部通道(8),所述活塞(531)和活塞杆(532)均设于所述内部通道(8)内,所述活塞杆(532)的下端固定在活塞(531)的顶部,所述活塞杆(532)的顶部与齿板(533)的底部固定连接,齿轴(534)水平的设于所述竖向转轴(51)的上方,齿板(533)与齿轴(534)啮合;

所述反应罐(1)的顶部设有壳体(10),竖向转轴(51)的顶端位于壳体(10)内,所述齿轴(534)的一端通过转动件与壳体(10)的内壁连接,齿轴(534)的另一端与设置在竖向转轴(51)外部的第一伞状齿轮(53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伞状齿轮(536)套设在所述竖向转轴(51)的外壁上,且第一伞状齿轮(535)和第二伞状齿轮(536)啮合,所述弹簧组件(537)设于所述齿板(533)的正上方,且其顶部固定在壳体(10)的内顶壁;

位于竖向转轴(51)正下方的第一臭氧喷嘴(7)与所述竖向转轴(51)的底部可转动密封连通,且所述竖向转轴(51)上还设有与内部通道(8)连通的第二臭氧喷嘴(9),所述第二臭氧喷嘴(9)位于过滤盘(3)的下方,且当活塞(531)处于自由状态时,第二臭氧喷嘴(9)位于所述活塞(531)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臭氧喷嘴(7)与臭氧发生器之间还设有增压设备。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臭氧喷嘴(9)向下倾斜设计,且与竖向转轴(51)的中轴线的夹角为40-6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由多种催化剂按比例混合得到。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臭氧喷嘴(9)上设有允许内部通道(8)内臭氧向外排出的单向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盘(3)上设有若干透水孔(6),各透水孔(6)均由自上而下孔径递增的多个通孔上下依次连接构成台阶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盘(3)与反应罐(1)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催化剂存储网(4)与过滤盘(3)的底部可拆卸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罐(1)顶部设有排气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处还连接有臭氧分解装置。

说明书

一种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需要对污水进一步处理,目前臭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技术中已经被广泛应用,臭氧是应用最广泛的新型氧化剂,其在水污染的处理中,可以有效的将受到污染水体中的有机物以及腐殖酸进行有效的氧化分解,还可以对污水中的各种细菌和病毒进行高效的去除。同时,剩余的臭氧在催化剂的存在下能迅速分解,形成氧气,故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

臭氧催化氧化,是利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强氧化性羟基自由基来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将那些难以被臭氧单独氧化或降解的有机物氧化。相比于单独臭氧氧化,它更加经济,安全,同时提高了臭氧的利用率与氧化能力。臭氧氧化法水处理的工艺设施主要由臭氧发生器和气水接触设备组成,常用在污水深度处理,污水回用等领域,具有去除效果好,无二次污染、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常规的臭氧催化氧化污水的处理装置,都是将臭氧直接通入污水,使污水和臭氧进行接触,臭氧和污水的接触不够充分,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反应罐;

喷淋装置,位于反应罐内,用于喷淋待处理的污水;

过滤盘,位于所述喷淋装置的下方;

催化剂存储网,设于所述过滤盘的底部,所述催化剂存储网包括内网和外网,所述内网和外网之间的间隙内填充催化剂;

扰流装置,设于所述内网内部,包括竖向转轴、多个扰流板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竖向转轴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竖向转轴与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多个扰流板沿竖向转轴轴向均匀设在竖向转轴上;

第一臭氧喷嘴,设于所述反应罐的底部,且位于外网和内网的下方,所述第一臭氧喷嘴连接有臭氧发生器。

较佳地,驱动机构包括活塞、活塞杆、齿板、齿轴、第一伞状齿轮、第二伞状齿轮和弹簧组件;所述竖向转轴的顶部从所述反应罐顶部穿出位于反应罐的外部,竖向转轴内设有上下贯通的内部通道,所述活塞和活塞杆均设于所述内部通道内,所述活塞杆的下端固定在活塞的顶部,所述活塞杆的顶部与齿板的底部固定连接,齿轴水平的设于所述竖向转轴的上方,齿板与齿轴啮合;

所述反应罐的顶部设有壳体,竖向转轴的顶端位于壳体内,所述齿轴的一端通过转动件与壳体的内壁连接,齿轴的另一端与设置在竖向转轴外部的第一伞状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伞状齿轮套设在所述竖向转轴的外壁上,且第一伞状齿轮和第二伞状齿轮啮合,所述弹簧组件设于所述齿板的正上方,且其顶部固定在壳体的内顶壁;

位于竖向转轴正下方的第一臭氧喷嘴与所述竖向转轴的底部可转动密封连通,且所述竖向转轴上还设有与内部通道连通的第二臭氧喷嘴,所述第二臭氧喷嘴位于过滤盘的下方,且当活塞处于自由状态时,第二臭氧喷嘴位于所述活塞的上方。

较佳地,第一臭氧喷嘴与臭氧发生器之间还设有增压设备。

较佳地,第二臭氧喷嘴向下倾斜设计,且与竖向转轴的中轴线的夹角为40-65°。

较佳地,催化剂由多种催化剂按比例混合得到。

较佳地,第二臭氧喷嘴上设有允许内部通道内臭氧向外排出的单向阀。

较佳地,过滤盘上设有若干透水孔,各透水孔均由自上而下孔径递增的多个通孔上下依次连接构成台阶孔。

较佳地,过滤盘与反应罐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催化剂存储网与过滤盘的底部可拆卸连接。

较佳地,反应罐顶部设有排气口。

较佳地,排气口处还连接有臭氧催化分解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污水处理装置污水自上而下喷淋,臭氧自下而上供入,形成上下逆流反应方式,催化剂存储网内的催化剂在臭氧自下而上进入反应罐内后形成浮动床,通过逆流与浮动床结合的方式使污水与催化剂和臭氧充分接触,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本发明的催化剂可以是多种催化剂按比例混合的混合物,能够同时处理污水中的多种有害成分,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

本发明的臭氧也具有杀菌效果,并且其分解物无毒无公害的氧气,不会再次污染环境。

本发明的扰流装置能够用于扰动水流,在上下形成逆流的基础上,通过转动轴带动扰流板往复运动形成切向流,再次使水流和催化剂以及臭氧的接触时间更长,接触更充分,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本发明扰流装置的动力是利用臭氧在内部通道内产生的气压驱动活塞上移,并使齿板上下移动然后使与之啮合的齿轴转动,齿轴的转动会带动第一伞状齿轮的转动,由于第一伞状齿轮和第二伞状齿轮啮合,且第二伞状齿轮固定套设与所述竖向转轴的外部,因此竖向转轴会转动,当活塞上升至一定位置后,弹簧组件被压缩,第二臭氧喷嘴开始泄压,内部通道内压力变小,弹簧组件复位使活塞再次降低,随着臭氧的持续通入,上述过程反复,因此绕流板在竖向转轴的作用下往复转动,形成切向流,扰动的污水经内网上的网孔进入内网与外网之间的间隙与催化剂充分接触,由于第二臭氧喷嘴间歇式泄压后自上而下供入臭氧,避免了臭氧从底部供入上层污水难以与臭氧充分接触的弊端。本发明巧妙利用了臭氧产生气压形成驱动竖向转轴转动的动力,节能环保,无需增设新的动力设备。

(发明人:任树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