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设备

发布时间:2021-1-2 8:01:31

申请日 2020.04.25

公开(公告)日 2020.12.25

IPC分类号 C02F9/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应用在废水处理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吸附罐、铰接设置在吸附罐外壁的密封门、设置在吸附罐顶壁的进水管、设置在吸附罐底壁的出水管、安装在吸附罐内壁上的储存架以及包覆在储存架四周外壁的过滤网,过滤网将储存架内围合形成有吸附空间,吸附空间内填充第一活性炭吸附层,储存架的上、下表面分别与吸附罐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有处理室、排放室,处理室内设有用于分散水流的分散件,储存架的上表面安装有用于延长水流停滞时间的滞水件;该废水处理装置,通过加强活性炭的耐冲击能力,使得微生物附着生长环境稳定,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

6.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罐(1)、铰接设置在吸附罐(1)外壁的密封门(2)、设置在吸附罐(1)顶壁的进水管(3)、设置在吸附罐(1)底壁的出水管(4)、安装在吸附罐(1)内壁上的储存架(5)以及包覆在储存架(5)四周外壁的过滤网(6),所述过滤网(6)将储存架(5)内围合形成有吸附空间(7),所述吸附空间(7)内填充第一活性炭吸附层(8),所述储存架(5)的上、下表面分别与吸附罐(1)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有处理室(9)、排放室(10),所述处理室(9)内设有用于分散水流的分散件(11),所述储存架(5)的上表面安装有用于延长水流停滞时间的滞水件(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件(11)包括固定设置在吸附罐(1)内壁的支撑轴(111)以及与支撑轴(111)转动连接的扩散盘(112),所述扩散盘(112)的周壁且沿其周向均布设有若干接水槽(113),所述进水管(3)的出水方向朝向扩散盘(112)的周壁,所述扩散盘(112)的直径尺寸小于储存架(5)的长度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盘(112)的侧壁均布设有若干降重孔(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滞水件(12)包括呈半球型设置的减速球(121)、均布设置在减速球(121)外壁上的若干破碎锥(122)以及均布安装在储存架(5)上表面的若干支板(123),所述减速球(121)均布设置在支板(123)的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架(5)的上表面设为弧形面(14),所述支板(123)为弧形板,若干所述支板(123)围合形成有呈弧形状的滞水空间(15),所述减速球(121)的外壁、支板(123)的侧壁均布设有若干过水孔(16),所述减速球(121)内设有空腔(17),所述空腔(17)内填充有第二活性炭吸附层(1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性炭吸附层(18)内的活性炭颗粒的平均尺寸大于第一活性炭吸附层(8)内的活性炭颗粒的平均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罐(1)位于处理室(9)、排放室(10)的内壁分别安装有若干紫外灯(19),所述吸附罐(1)的内壁设有用于罩设紫外灯(19)的透明防护罩(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出水管(4)内均设有流量控制阀(21)。

说明书

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活性炭吸附是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氧化、催化氧化和还原等性能去除水中污染物。

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963593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活性炭吸附式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废水处理腔,废水处理腔包括上、下处理腔,上处理腔通过上隔板分为左过水腔和右处理腔,下处理腔通过下隔板分为左处理腔和右过水腔,上处理腔上、下连接上双侧插板阀,下处理腔上、下连接下双侧插板阀,上、下双侧插板阀内设置分别设置上阀门隔板和下阀门隔板,上、下阀门隔板两侧设置移动的插板,左、右处理腔内均设置活性炭储框,活性炭储框连接密封门,该活性炭吸附式废水处理装置,实现废水不间断连续处理,并可处理污染较严重的废水。

但是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对废水处理时,可能会遇到水量或水质的突然变化,导致生化系统受到冲击,使得附着在活性炭上的微生物被冲刷下来,并随着水流排出,进而影响了废水处理效果,因此需要对废水二次处理,大大降低了废水处理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其优点是:加强了活性炭的耐冲击能力,使得微生物附着生长环境稳定,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基于活性炭吸附的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吸附罐、铰接设置在吸附罐外壁的密封门、设置在吸附罐顶壁的进水管、设置在吸附罐底壁的出水管、安装在吸附罐内壁上的储存架以及包覆在储存架四周外壁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将储存架内围合形成有吸附空间,所述吸附空间内填充第一活性炭吸附层,所述储存架的上、下表面分别与吸附罐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有处理室、排放室,所述处理室内设有用于分散水流的分散件,所述储存架的上表面安装有用于延长水流停滞时间的滞水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通过进水管将待处理的废水输送至处理室内,其次利用过滤网可对废水中的固体杂质进行过滤,然后利用第一活性炭吸附层对废水中的微生物进行吸附处理,最终处理完成后的废水进入排放室内,并通过出水管排出。

当废水进入处理室内时,利用分散件可对废水进行扩散,降低了水的冲击力,避免将附着在第一活性炭吸附层上的微生物冲刷下来;同时利用滞水件延长了废水停留在处理室内的时间,使得废水能够与第一活性炭吸附层充分的接触;采用上述结构构成的废水处理装置,加强了活性炭的耐冲击能力,使得微生物附着生长环境稳定,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分散件包括固定设置在吸附罐内壁的支撑轴以及与支撑轴转动连接的扩散盘,所述扩散盘的周壁且沿其周向均布设有若干接水槽,所述进水管的出水方向朝向扩散盘的周壁,所述扩散盘的直径尺寸小于储存架的长度尺寸。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处理时,废水通过进水管流向接水盘的周壁,进而废水流入接水槽内,由于若干接水槽沿扩散盘的周向设置,且扩散盘与支撑轴转动连接,利用水的重量,带动扩散盘自转,使得若干接水槽内均承接有废水,随着扩散盘的旋转,实现了对废水的扩散、分流;储存架的长度尺寸大于扩散盘的直径尺寸,以便废水能够被分散到储存架的上方,避免水流的冲击力过大,导致附着在第一活性炭吸附层上的微生物被冲刷下来,有效的提高了对废水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扩散盘的侧壁均布设有若干降重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降重孔的设置,对扩散盘起到减重的作用,进而提高了扩散盘转动过程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滞水件包括呈半球型设置的减速球、均布设置在减速球外壁上的若干破碎锥以及均布安装在储存架上表面的若干支板,所述减速球均布设置在支板的上表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减速球和破碎锥可快速的对废水进行分散,进而减小了废水的冲击力,延长了废水停滞在处理室内的时间,避免水流冲击力过大,导致附着在活性炭上的微生物被冲刷到排放室内,影响对废水的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存架的上表面设为弧形面,所述支板为弧形板,若干所述支板围合形成有呈弧形状的滞水空间,所述减速球的外壁、支板的侧壁均布设有若干过水孔,所述减速球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有第二活性炭吸附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过水孔的设置,进一步延长了废水停滞在处理室内的时间,降低了废水的流速;当废水通过过水孔进入空腔内时,利用第二活性炭吸附层可对废水进行预先吸附处理,实现了了对废水的预吸附,进一步加强了对废水的出料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活性炭吸附层内的活性炭颗粒的平均尺寸大于第一活性炭吸附层内的活性炭颗粒的平均尺寸。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活性炭吸附层内的活性炭颗粒的平均尺寸小于第二活性炭吸附层内的活性炭颗粒的平均尺寸,进而当废水进入吸附空间内时,延长了对废水的吸附时间,减小了水流动的速度,加强了对废水的吸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附罐位于处理室、排放室的内壁分别安装有若干紫外灯,所述吸附罐的内壁设有用于罩设紫外灯的透明防护罩。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紫外灯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利用透明防护罩,对紫外灯起到保护作用,使得紫外灯能够稳定的工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管、出水管内均设有流量控制阀。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流量控制阀的设置,可控制废水的流量,以便对废水稳定处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分散件可对废水进行扩散,降低了水的冲击力,避免将附着在第一活性炭吸附层上的微生物冲刷下来,加强了活性炭的耐冲击能力,使得微生物附着生长环境稳定;同时利用滞水件延长了废水停留在处理室内的时间,使得废水能够与第一活性炭吸附层充分的接触,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

2、利用水的重量,带动扩散盘自转,使得若干接水槽内均承接有废水,随着扩散盘的旋转,实现了对废水的扩散、分流,进而可避免水流的冲击力过大,导致附着在第一活性炭吸附层上的微生物被冲刷下来,有效的提高了对废水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3、利用减速球和破碎锥可快速的对废水进行分散,进而减小了废水的冲击力,延长了废水停滞在处理室内的时间,避免水流冲击力过大,导致附着在活性炭上的微生物被冲刷到排放室内,影响对废水的处理效果。

发明人 (洪君;曹志龙;陈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