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20.04.09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IPC分类号B01D21/02; B01D21/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由于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废水回用处理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实用新型包括进水模块、高效沉淀模块和污泥浓缩模块。进水模块包括废水收集池、污水提升泵、第一通断阀。高效沉淀模块由两组相同的高效沉淀池组成,每组包括沉淀池主体、废水进水中心管、废水挡水堰板、下层斜板、变速混合区和上层斜板。污泥浓缩模块包括排泥泵、第二通断阀、浓缩池主体、泥水进水中心管、泥水挡水堰板、溢流口、污泥排放口。本实用新型结合斜管沉淀池和竖流沉淀池等沉淀工艺的优缺点,对于处理悬浮物废水,具有非常理想的处理效果,且一体化程度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包括进水模块、高效沉淀模块和污泥浓缩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模块包括废水收集池和污水提升泵;污水提升泵设置在废水收集池内;所述的高效沉淀模块包括沉淀池主体、废水进水管和斜板;沉淀池主体内腔顶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溢流口;沉淀池主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沉淀排放口;废水进水管设置在沉淀池主体内腔顶部的中间位置;斜板套置在废水进水管上;斜板内设置有多条倾斜流道;多个高效沉淀模块内废水进水管的进水口均与污水提升泵连接;所述的污泥浓缩模块包括排泥泵、浓缩池主体和泥水进水管;浓缩池主体内腔顶部的侧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溢流口;浓缩池主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污泥排放口;泥水进水管设置在浓缩池主体内腔顶部的中心位置;各高效沉淀模块内的沉淀排放口与排泥泵的输入口连接;所述排泥泵的输出口与泥水进水管的进水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进水管上的斜板有多块;多块斜板上下依次间隔排列;相邻两块斜板之间的空隙形成变速混合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各个高效沉淀模块内废水进水管的进水口与污水提升泵之间设置有第一通断阀;各高效沉淀模块内的沉淀排放口与排泥泵之间设置有第二通断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池主体底部的污泥排放口与阀门与后续的污泥处理外排装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各个沉淀池主体、浓缩池主体依次排列并固连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效沉淀模块还包括废水分流堰板;废水分流堰板固定在沉淀池主体的中部,且位于废水进水管出水口的正下方;废水分流堰板的顶部设置有倾斜分水面;所述的污泥浓缩模块还包括泥水分流堰板;所述的泥水分流堰板固定在浓缩池主体的中部,且位于泥水进水管出水口的正下方;泥水分流堰板的顶部设置有倾斜分水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主体及浓缩池主体的上部呈圆柱状或正方体状,下部呈漏斗状或方锥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内的倾斜流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0~60°;相邻两层净水斜板内倾斜流道的倾斜方向相反;相邻两层净水斜板的间距为0.2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各个高效沉淀模块内的各第一溢流口均与净水排放管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泥泵采用气动隔膜泵。
说明书
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水是人类生存之源和社会发展之本,是一切生命活动得以延续的基础。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成为限制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阻碍国家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我国可用水量急剧减少,水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水质安全事件的不断爆出,我国不仅成为水量型缺水国家,还逐渐成为水质型缺水国家,由此可见水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在水处理中,混凝-沉淀-过滤是处理水中悬浮颗粒最常规的净水工艺,混凝、沉淀单元的处理效果对后续工艺的运行状况、成本和出水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针对水中悬浮物废水常用的处理单元主要有平流式沉淀池和竖流式沉淀池,该几种沉淀方式是污水处理中去除悬浮物废水最常见的处理工艺。平流式沉淀池构造简单、造价较低、操作方便、使用较为广泛,但对于较高悬浮物浓度的废水,其去除效率很难维持在较高水平,出水无法做到清澈透明,而底部刮泥装置由于泥量的增加易造成运行阻力增大,存在刮泥机支架断裂的风险,后续设备运行压力增大;斜管式沉淀池利用层流原理,能够提高沉淀池的处理能力,出水水质稳定,缩短悬浮物沉降距离,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竖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较好,占地面积较小,排泥方便,管理简单,但由于池体具有深度要求,施工较为困难,造价较高,且对水量冲击和水温变化适应能力不强。因此研发出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以提高对悬浮物废水的去除效果,减少占地,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高悬浮物废水处理较差,且缺乏淤泥浓缩能力的缺陷,提供一种悬浮物废水双层混合流沉淀浓缩一体化设备。
本实用新型包括进水模块、高效沉淀模块和污泥浓缩模块。所述的进水模块包括废水收集池和污水提升泵。污水提升泵设置在废水收集池内。所述的高效沉淀模块包括沉淀池主体、废水进水管和斜板。沉淀池主体内腔顶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溢流口;沉淀池主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沉淀排放口。废水进水管设置在沉淀池主体内腔顶部的中间位置。斜板套置在废水进水管上。斜板内设置有多条倾斜流道。多个高效沉淀模块内废水进水管的进水口均与污水提升泵连接。所述的污泥浓缩模块包括排泥泵、浓缩池主体和泥水进水管。浓缩池主体内腔顶部的侧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溢流口;浓缩池主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污泥排放口。泥水进水管设置在浓缩池主体内腔顶部的中心位置。各高效沉淀模块内的沉淀排放口与排泥泵的输入口连接。所述排泥泵的输出口与泥水进水管的进水口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废水进水管上的斜板有多块;多块斜板上下依次间隔排列。相邻两块斜板之间的空隙形成变速混合区。
作为优选,各个高效沉淀模块内废水进水管的进水口与污水提升泵之间设置有第一通断阀。各高效沉淀模块内的沉淀排放口与排泥泵之间设置有第二通断阀。
作为优选,所示浓缩池主体底部的污泥排放口与阀门与后续的污泥处理外排装置连接。
作为优选,各个沉淀池主体、浓缩池主体依次排列并固连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的高效沉淀模块还包括废水分流堰板。废水分流堰板固定在沉淀池主体的中部,且位于废水进水管出水口的正下方;废水分流堰板的顶部设置有倾斜分水面。所述的污泥浓缩模块还包括泥水分流堰板。所述的泥水分流堰板固定在浓缩池主体的中部,且位于泥水进水管出水口的正下方;泥水分流堰板的顶部设置有倾斜分水面。
作为优选,所述沉淀池主体及浓缩池主体的上部呈圆柱状或正方体状,下部呈漏斗状或方锥状。
作为优选,所述斜板内的倾斜流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0~60°;相邻两层净水斜板内倾斜流道的倾斜方向相反;相邻两层净水斜板的间距为0.2m。
作为优选,各个高效沉淀模块内的各第一溢流口均与净水排放管道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排泥泵采用气动隔膜泵。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斜管沉淀池和竖流沉淀池的特点相结合,增大设备沉淀能力,大大提高悬浮物废水的处理效果。并且本申请中设置了多层的斜板。相邻两个斜板之间形成的变速混合区能够使得废水流速再次降低;并且下一层斜板向上流动的废水与上一层斜板中凝聚变大后下沉的悬浮颗粒团在中间的变速混合区汇合,增加了扰动使得悬浮颗粒团进一步增大,从而能够使得悬浮物更加迅速、稳定的下沉。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设备中的高效沉淀模块由多组相同的多层混合流沉淀池组成,其沉淀池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增减设置,各组可实现同时进水,同时处理,增大废水处理效率。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设备将沉淀池、污泥浓缩池一体化,设备更为整体,占地面积非常小。(发明人邓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