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20.01.01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IPC分类号C02F3/30; C02F3/12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微型微动力净水装置,包括箱体,箱体由第一隔板和第一斜板依次分隔成连通的厌氧缺氧区、好氧区以及沉淀区,厌氧缺氧区为多个无动力反应室;好氧区与沉淀区通过所述第一斜板的下端与箱体底面之间设置的间隙连通,第一斜板的倾斜方向为从好氧区向沉淀区倾斜向下,沉淀区设置有污泥回流机构;目的在于通过厌氧缺氧区的无动力设置,以及对沉淀区的污泥进行回流,整个设备布局紧凑,占地面积小,能耗低,适用于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小型微动力净水装置,包括箱体(3),所述箱体(3)由第一隔板(5)和第一斜板(9)依次分隔成连通的厌氧缺氧区、好氧区(11)以及沉淀区(20),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缺氧区为多个无动力反应室;所述好氧区(11)与沉淀区(20)通过所述第一斜板(9)的下端与箱体(3)底面之间设置的间隙连通,所述第一斜板(9)的倾斜方向为从好氧区(11)向沉淀区(20)倾斜向下,所述沉淀区(20)设置有污泥回流机构;所述厌氧缺氧区内设置有次回流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微动力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缺氧区分为六个反应腔室;污水从第一反应室(14)依次到第六反应室(19)的流动方向为上下式曲线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微动力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腔室由平行于第一隔板(5)的第二隔板(4)、以及垂直于第一隔板(5)的第三隔板(12)和第四隔板(13)分隔而成;第一反应室(14)与第二反应室(15)、第二反应室(15)与第三反应室(16)、第四反应室(17)与第五反应室(18)分别通过第三隔板(12)和第四隔板(13)上侧的通孔连接,第三反应室(16)与第四反应室(17)、第五反应室(18)与第六反应室(19)分别通过第二隔板(4)和第三隔板(12)下侧的通孔连接;第六反应室(19)与好氧区(11)通过第一隔板(5)上侧的通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微动力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流机构包括主回流管(1),所述主回流管(1)一端放置在沉淀区(20)底部,另一端放置在第一反应室(14)上部;所述主回流管(1)放置在沉淀区(20)的一端管内插入主气提管(36),所述主气提管(36)的另一端与气源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微动力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流机构包括主回流管(1),所述主回流管(1)一端放置在沉淀区(20)底部,另一端放置在第六反应室(19);所述次回流机构包括第六反应室(19)上设置的次回流管(23),所述次回流管(23)一端放置在第六反应室(19)底部,另一端放置在第一反应室(14)上部;所述次回流管(23)放置在六反应室(19)的一端、所述主回流管(1)放置在沉淀区(20)的一端管内分别插入主气提管(36)与次气提管(21),所述主气提管(36)与次气提管(21)的另一端通过进气总管与气源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小型微动力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回流管(1)位于沉淀区(20)的底部连通一段横向延伸的横管(22),所述横管(22)的长度小于箱体(3)的宽度,所述横管(22)周向上设置数个可调节流量的支管(24)。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小型微动力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11)底部设置有可拆卸的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刚性格网(25),所述曝气管(7)可拆卸连接在刚性格网上,所述曝气管(7)的进气口与气源连接;
所述刚性格网(25)两侧对称设置有立板(26),所述立板(26)上端固定设置弹簧按钮(27),所述立板(26)上可滑动连接套板(28),所述套板(28)上均匀设置数个通孔,所述通孔与弹簧按钮(27)位置对应,所述套板(28)上端固定连接挂钩(29),所述挂钩(29)的挂置方向与刚性格网(25)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小型微动力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7)布置为三个同心圆,每个同心圆分别通过阀门与进气总管连接,曝气管(7)为微孔纳米曝气管。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小型微动力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3)的底部、位于好氧区(11)固定设置第二斜板(8),所述第二斜板(8)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斜板(9)的倾斜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斜板(8)的高度小于第一斜板(9)的一半,第二斜板(8)与第一斜板(9)之间构成狭缝。
10.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微动力净水装置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1)在装置中投加30-40kg的带水活性污泥;
2)经化粪池中收集处理后的黑水通过进水口(2)排入进厌氧缺氧区,厌氧缺氧区共设六个反应室,总有效容积为0.46m3,停留时间为7h;
3)混合液流至第六反应室(19)后,通过第六反应室(19)底部设置的次回流管,回流至第一反应室(14)上部,次气提管与次回流管管径之比约为1:5,混合液回流比为300%;
4)污水在厌氧缺氧区反应完成后,进入到好氧区(11),好氧区(11)的有效容积为0.60m3,好氧区(11)的曝气量为120L/min;
5)待污水在好氧区(11)停留10h后,污水连同污泥的混合液缓慢挤入进沉淀区(20),沉淀区(20)的水流上升速度为0.02m/min,待活性污泥沉淀后,沉淀区(20)的上清液通过出水口(10)排出;
6)沉淀区(20)的活性污泥通过主回流管(1)流回至厌氧缺氧区,气提管的管径与主回流管(1)的管径大小为1:5,污泥回流比为100%。
说明书
小型微动力净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微型微动力净水装置。
背景技术
农村水环境是分布在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总称,是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资源,农村生活污水主要为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例如洗衣、洗浴、餐厨等,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若任意排放,会严重污染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农村的水体。
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污水处理工艺,存在设备结构复杂,运行维护困难,耗能较大等问题,并不适用于农村地区污水处理。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集中处理,主要针对城郊附近的,集中收集污水并排至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二、分户处理,针对绝大多数的散户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虽然近年来市面上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设备层出不穷,但是处理效果差,造价昂贵且耗能较高,也有一些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但其厌氧池与缺氧池分开设置,使得设备整体占地面积较大,且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活性污泥多沉降在底部,导致在池中真正参与反应的活性微生物很少,直接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微型微动力净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由第一隔板和第一斜板依次分隔成连通的厌氧缺氧区、好氧区以及沉淀区,所述厌氧缺氧区为多个无动力反应室;所述好氧区与沉淀区通过所述第一斜板的下端与箱体底面之间设置的间隙连通,所述第一斜板的倾斜方向为从好氧区向沉淀区倾斜向下,所述沉淀区设置有污泥回流机构;所述厌氧缺氧区内设置有次回流机构。
优选的,所述厌氧缺氧区分为六个反应腔室;污水从第一反应室依次到第六反应室的流动方向为上下式曲线流动。
优选的,所述反应腔室由平行于第一隔板的第二隔板、以及垂直于第一隔板的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分隔而成;第一反应室与第二反应室、第二反应室与第三反应室、第四反应室与第五反应室分别通过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上侧的通孔连接,第三反应室与第四反应室、第五反应室与第六反应室分别通过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下侧的通孔连接;第六反应室与好氧区通过第一隔板上侧的通孔连接。
优选的,所述污泥回流机构包括主回流管,所述主回流管一端放置在沉淀区底部,另一端放置在第一反应室上部;所述主回流管放置在沉淀区的一端管内插入主气提管,所述主气提管的另一端与气源相连。
优选的,所述污泥回流机构包括主回流管,所述主回流管一端放置在沉淀区底部,另一端放置在第六反应室;所述次回流机构包括第六反应室上设置的次回流管,所述次回流管一端放置在第六反应室底部,另一端放置在第一反应室上部;所述次回流管放置在六反应室的一端、所述主回流管放置在沉淀区的一端管内分别插入主气提管与次气提管,所述主气提管与次气提管的另一端通过进气总管与气源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回流管位于沉淀区的底部连通一段横向延伸的横管,所述横管的长度小于箱体的宽度,所述横管周向上设置数个可调节流量的支管。
优选的,所述好氧区底部设置有可拆卸的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刚性格网,所述曝气管可拆卸连接在刚性格网上,所述曝气管的进气口与气源连接;所述刚性格网两侧对称设置有立板,所述立板上端固定设置弹簧按钮,所述立板上可滑动连接套板,所述套板上均匀设置数个通孔,所述通孔与弹簧按钮位置对应,所述套板上端固定连接挂钩,所述挂钩的挂置方向与刚性格网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曝气管布置为三个同心圆,每个同心圆分别通过阀门与进气总管连接,曝气管为微孔纳米曝气管。
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底部、位于好氧区固定设置第二斜板,所述第二斜板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斜板的倾斜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斜板的高度小于第一斜板的一半,第二斜板与第一斜板之间构成狭缝。
一种利用小微型微动力净水装置的污水处理方法,步骤为:
1)在装置中投加30-40kg的带水活性污泥;
2)经化粪池中收集处理后的黑水通过进水口排入进厌氧缺氧区,厌氧缺氧区共设六个反应室,总有效容积为0.46m3,停留时间为7h;
3)混合液流至第六反应室后,通过第六反应室底部设置的次回流管,回流至第一反应室上部,次气提管与次回流管管径之比约为1:5,混合液回流比为300%;
4)污水在厌氧缺氧区反应完成后,进入到好氧区,好氧区的有效容积为0.60m3,好氧区的曝气量为120L/min;
5)待污水在好氧区停留10h后,污水连同污泥的混合液缓慢挤入进沉淀区,沉淀区的水流上升速度为0.02m/min,待活性污泥沉淀后,沉淀区的上清液通过出水口排出;
6)沉淀区的活性污泥通过主回流管流回至厌氧缺氧区,气提管的管径与主回流管的管径大小为1:5,污泥回流比为100%。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1、将厌氧缺氧区设置成无动力式,使得污水可以在厌氧缺氧区内上下式曲线流动,通过被动方式使得厌氧缺氧区内的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反应,不会使得污泥长期沉降在厌氧缺氧区底部,以使得参与作用的活性污泥量最大,加强污水处理的效果;2、将厌氧缺氧区分隔成多个反应腔室,可以缩短整个装置的占地面积,装置整体小巧适用于多种污水处理场合,且整个装置可以在减小占地面积的同时达到同设备的污水处理效果;3、本发明整个装置适用于农村的污水处理,一个装置适用于2~4户,平均1天处理污水量可达1.0~1.5吨,用电量小于1度电,且整个过程全自动运行,运行稳定无需人员值守,可根据需要进行远程运行监控;4、通过将整个装置设置成方形,缺氧厌氧区、好氧区、沉淀区合理布局,提高整个装置的空间利用率,在增加反应室数量的同时,保证好氧区的空间不被相应缩减,整个装置能够容纳的污水更多,能够有效缩短污水处理的时间,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发明人唐定艾;牛昱淞;伍贤均;周伦辉;陈菊;刘丫丫;郝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