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9.12.23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IPC分类号C02F3/30; C02F101/16; C02F101/3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性污泥倍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培养颗粒污泥、筛选颗粒污泥、回流底流颗粒污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筛选良好得颗粒污泥回流,后续需要处置污泥量减少;实现同时降解有机物及脱氮除磷功能,整体提高出水水质;利用现有管路进行改造,降低改造成本;方式简单易操作,降低能耗及运行成本。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活性污泥倍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污泥倍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培养颗粒污泥、筛选颗粒污泥、回流底流颗粒污泥,具体如下:
(1)培养颗粒污泥:在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与生物载体或与其自身进行接触吸附,形成初始颗粒污泥,初始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不断生长,分泌胞外聚合物,细胞不断粘结聚集在一起,最后颗粒污泥借助水力剪切力的作用开始塑形,结构也更加紧密,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稳定生长,并趋于成熟;
(2)筛选颗粒污泥:成熟颗粒污泥进入污泥贮池,再经细格栅去除较大泥沙和其他无机物后进入污泥旋流分离器,通过分离器后被分离分流为底流污泥和溢流污泥;
(3)回流底流颗粒污泥:通过分离器的底流颗粒污泥回流至生物反应池,溢流污泥送至污泥脱水机进行脱水处理与处置。
说明书
一种活性污泥倍增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活性污泥倍增方法。
背景技术
调查表明到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已投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约1.61亿立方米,年耗电量超110亿千瓦时,约占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的一半甚至更多,我国中小型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中电耗比重更大。近年,国内外为了降低污水厂能耗进行了广泛研究,目前以技术升级改造、优化工艺参数、更换节能设备、错峰运行、提升员工操作水平等方式为主,在保证出水达标排放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降低处理成本,受到各个污水处理厂的推广使用。但以上方式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新技术的支持,相对大型污水处理厂,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存在技术水平低、技术人员不足、经费紧张等诸多问题,尤其经费不足直接限制了中小型污水厂的正常运转。
目前,我国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是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利用含微生物的絮状污泥(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去除进水溶解性及颗粒态有机物,通过静置沉淀去除工艺流程中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沉淀下来的污泥作为浓缩污泥由沉淀池重新回流至生物反应池,并利用剩余污泥控制污泥停留时间,使活性污泥保持良好的处理能力和沉降性能,保障生物反应池的高效处理,促进二沉池的澄清、沉淀分离作用,而且能够提高整个活性污泥系统承受负荷冲击能力。为了更高效、经济、低耗的条件下实现较好的废水处理及污泥减量效果,本发明对回流污泥进行强化措施,提出一种活性污泥倍增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活性污泥倍增方法,使筛选后的活性污泥回流代替传统回流方式,在保证污水厂正常运行及出水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污泥减量、降低能耗、减少运行费用。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活性污泥倍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培养颗粒污泥、筛选颗粒污泥、回流底流颗粒污泥,具体如下:
(1)培养颗粒污泥:在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与生物载体或与其自身进行接触吸附,形成初始颗粒污泥,初始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不断生长,分泌胞外聚合物,细胞不断粘结聚集在一起,最后颗粒污泥借助水力剪切力的作用开始塑形,结构也更加紧密,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稳定生长,并趋于成熟;
(2)筛选颗粒污泥:成熟颗粒污泥进入污泥贮池,再经细格栅去除较大泥沙和其他无机物后进入污泥旋流分离器,通过分离器后被分离分流为底流污泥和溢流污泥;
(3)回流底流颗粒污泥:通过分离器的底流颗粒污泥回流至生物反应池,溢流污泥送至污泥脱水机进行脱水处理与处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筛选良好得颗粒污泥回流,后续需要处置污泥量减少;实现同时降解有机物及脱氮除磷功能,整体提高出水水质;利用现有管路进行改造,降低改造成本;方式简单易操作,降低能耗及运行成本;通过活性污泥倍增技术得到的颗粒污泥与传统活性污泥相比,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生物活性好,生物量大,不易发生污泥膨胀,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发明人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