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9.11.29
公开(公告)日2020.03.06
IPC分类号B01D21/02; B01D21/24; C02F1/5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将待处理废水通过进水管进入中心筒,经中心筒分配至泥水分离装置,在泥水分离装置中由填料完成泥水分离后,通过排水槽将清水汇集到出水槽后经出水口排出,分离出的污泥下落到沉淀池主体底部,通过刮泥器将污泥收集后排出。本发明够大规模的进行废水处理,同时具有操作简单,适应能力强,运行稳定等优点,并且可以提高沉淀效率50~60%,将系统出水的水中悬浮物降低至5~25mg/L。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所述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包括沉淀池主体,所述的沉淀池主体设置有机械排泥装置,所述的机械排泥装置包括位于沉淀池主体底部的刮泥器和通过传动轴连接的电机;沉淀池主体中位于刮泥器上方的部分还设置有泥水分离装置,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上设置有填料;
所述的沉淀池主体侧壁上设置有出水槽,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上方设置有排水槽并且与出水槽连接,所述的出水槽设置有出水口;
所述的沉淀池主体还包括进水装置,所述的进水装置包括进水管,所述的进水管通过中心筒与泥水分离装置连接;
上述处理废水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将待处理废水通过进水管进入中心筒,经中心筒分配至泥水分离装置,在泥水分离装置中由填料完成泥水分离后,通过排水槽将清水汇集到出水槽后经出水口排出,分离出的污泥下落到沉淀池主体底部,通过刮泥器将污泥收集后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表面负荷设计值为0.8~3.5吨水/平米/天,出水悬浮物为5~25mg/L。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为斜管填料或斜板填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的倾角为45~78°,填料的垂直高度为200~1800mm;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填料的材料选自聚丙烯、聚氯乙烯或玻璃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械排泥装置中,位于电机的下方还设置有减速箱。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槽设置在沉淀池主体的内侧壁或外侧壁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与刮泥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00~30000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主体的底部设置有集泥槽;所述的集泥槽设置有排泥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槽由单根排水槽管道或两根以上的排水槽管道组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槽由4~10根排水槽管道组成。
说明书
一种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属于环保水处理净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逐步落实,工业企业对其污水处理系统的投资建设逐步加强。由于我们国家人均可用水量相对较低,工业用水使用成本是在逐年升高的,污水排放要求也在不断完善及严格化,国家对出水悬浮物的要求越来越严,GB3544-2008标准制浆造纸废水排放标准要求SS≤30mg/L,普通沉淀池处理后的废水悬浮物出水一般在30~50mg/L之间,出水悬浮物指标无法满足排放标准要求。
普通沉淀池为提高出水质量要求,使其表面负荷设计值较低,一般在0.4~0.6吨水/平米/天,普通沉淀池虽然采用斜板或斜管作为填料,但是由于采用静压排泥方式,在处理较大水量时(水量2000m3/d以上时),采用多泥斗排泥方式,使得各个泥斗进泥量分布不匀,每个泥斗的排泥量无法精确控制,连续长期运行容易造成泥斗排泥不匀,有的泥斗会严重积泥,造成污泥上浮,出水悬浮物变化较大,无法满足排放标准要求。中国专利文献CN206295636U公开了一种斜板斜管沉淀池,包括沉淀容器、斜板斜管体、溢流堰,斜板斜管体设置于沉淀容器内,溢流堰设置于斜板斜管体的上方,沉淀容器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为敞开式,位于容器底部,水垂直于斜板斜管体向上流;所述溢流堰周边设有蓄水池,蓄水池连接出水口;所述溢流堰包括主壁体、高度可调壁体,高度可调壁体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连接主壁体,主壁体的顶部与高度可调壁体的顶部设有柔性连接;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控制器、调节电机、调节轨道,控制器连接调节电机、液位传感器。但是该沉淀池存在出水悬浮物浓度较高的问题。
中国专利文件CN105999776A公开一种泥渣层过滤沉淀池及其方法,包括池体、进水管、出水管、布水器以及排泥管,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池体下部,池体另一侧的下部设有排泥管、上部设有出水管,所述排泥管的排泥口周围设上部开口的围挡,形成污泥斗,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周围设上部开口的隔渣板,形成清水斗;进水管还与设置在池体内的布水器相连。该方法采用的方形沉淀池,出水悬浮物高、占地面积广,成本造价较高,特别不利于用于废水深度处理沉淀池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大规模的进行废水处理,同时提高了废水处理的效率,降低了出水的水中悬浮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处理废水的方法,所述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包括沉淀池主体,所述的沉淀池主体设置有机械排泥装置,所述的机械排泥装置包括位于沉淀池主体底部的刮泥器和通过传动轴连接的电机;沉淀池主体中位于刮泥器上方的部分还设置有泥水分离装置,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上设置有填料;
所述的沉淀池主体侧壁上设置有出水槽,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上方设置有排水槽并且与出水槽连接,所述的出水槽设置有出水口;
所述的沉淀池主体还包括进水装置,所述的进水装置包括进水管,所述的进水管通过中心筒与泥水分离装置连接;
上述处理废水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将待处理废水通过进水管进入中心筒,经中心筒分配至泥水分离装置,在泥水分离装置中由填料完成泥水分离后,通过排水槽将清水汇集到出水槽后经出水口排出,分离出的污泥下落到沉淀池主体底部,通过刮泥器将污泥收集后排出。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沉淀池的表面负荷设计值为0.8~3.5吨水/平米/天,出水悬浮物为5~25mg/L。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的填料为斜管填料或斜板填料;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填料倾角为45~78°,填料的垂直高度为200~1800mm;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填料的材料选自聚丙烯、聚氯乙烯或玻璃钢。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的机械排泥装置中,位于电机的下方还设置有减速箱。用于保持电机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的出水槽设置在沉淀池主体的内侧壁或外侧壁上。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与刮泥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00~30000mm。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的沉淀池主体底部设置有集泥槽。用于存储刮泥器收集的污泥。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的集泥槽设置有排泥管。用于将污泥排出。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的排水槽由单根排水槽管道或两根及两根以上的排水槽管道组成;进一步优选的,由4~10根排水槽管道组成。
本发明未详尽说明的,均按本领域现有技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了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该沉淀池在现有水处理沉淀池的基础上经重新设计,采用了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方式,并且将整个沉淀池分成了进水区、分离区、整流区和排泥区,在分离区设置许多密集的斜管或斜板,经过斜板或斜管分离出的污泥由于重力作用经过整流区下落到排泥区后通过机械排泥装置排出池外,而分离出清水由斜板或斜管的上部经出水槽收集后由集水槽排出池外。本发明结合了辐流式沉淀池与斜板或斜管沉淀池的优点,使水中悬浮杂质在斜板或斜管中进行沉淀,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或斜管向下滑至排泥区,减少了池底积泥及排泥管道的淤积,可以提高沉淀效率50~60%,并且将系统出水的水中悬浮物降低至5~25mg/L。
2、本发明中的沉淀池整体采用了圆形结构为环形受力,解决了方形沉淀池由于单侧直墙承受压力,沉淀池建设造价较高的问题,同时较普通的平流或幅流沉淀池可以节省1/2~5/6的占地面积,大大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本发明中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圆形沉淀池可以将落入排泥区的污泥经排泥装置可以实现连续均匀排出,不会造成污泥堆积,保证系统连续稳定运行,将现有沉淀池的表面负荷设计值0.4~0.6吨水/平米/天提高至0.8~3.5吨水/平米/天,解决了现有沉淀池只适应于小型水处理的问题,使其能够大规模的进行废水处理,同时具有操作简单,适应能力强,运行稳定等优点。(发明人彭吉成)